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风险评估与控制方法
薛东辉
中煤第三建设(集团)第三十三工程处 安徽宿州 234000
前言: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效化、智能化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此背景下,传统项目管理范式正在被重塑。例如,以物联网技术与 BIM 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使信息透明化与协同效率得到显著提升;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化装备,对生产流程予以优化。但是,技术迭代与模式创新,在提高施工效率的同时,亦使项目全周期的风险显著提升,风险表现包括但不限于合规性风险、数据安全风险以及技术兼容性风险等。因此,如何构建技术与管理深度融合的风险管理体系,实现动态化、智能化评估与控制,成为保障项目效益与安全的关键。
1 新质生产力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变革
1.1 技术驱动的变革
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是推动建筑工程管理技术变革的三个重要方向。例如,利用 BIM 技术的三维建模与信息集成功能,可使设计与施工协同得到优化;利用物联网设备,可实时采集、实时监测数据,再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为动态决策提供支持,共同推动管理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智能化装备如建筑机器人和 3D 打印技术提升了施工效率与精度,降低了人力依赖。绿色建造技术则通过低碳材料,减少建筑业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管理模式的转型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项目管理面临巨大改变,其改变方向为敏捷化、动态化与协同化。其中,协同化平台可以对多方数据进行集成,打破信息孤岛,从而实现全流程透明与跨部门协作,提高工作效率。但需要重视的是,这一过程中,需要对组织架构与权责机制进行重构。动态化决策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与 AI 算法,对风险因素进行捕捉与分析,提高风险预知精度与响应速度。而敏捷化管理的实现,可以分为两部分:(1)弹性资源配置;(2)模块化任务拆解。使风险策略可以做到实时调整,符合项目实际需求。在上述三种改革的共同影响下,可使管理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使之成为新质生产力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1.3 外部环境的变化
外部环境的深刻变革,对项目风险格局有显著影响。其主要表现如下所述:(1)政策法规层面。低碳环保是全球发展的大趋势,碳排放限额与绿色建筑标准等政策要求项目满足全生命周期合规性,否则面临整改、罚款等风险。(2)市场竞争层面。在信息化视域下,建筑技术在极短时间内更新迭代,使行业门槛显著提升,企业必须掌握行业前沿技术,方可避免因技术落后而导致效率低下或成本失控。(3)社会需求层面。随着国民素质的持续提升与社交媒体的宣传,近年来,公众对安全与环保要求的提升,因此施工单位必须用更高标准应对事故与违规带来的法律与舆论风险。这要求项目通过政策跟踪、技术储备与需求洞察等方式,进行风险韧性的构建。
2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风险识别与评估
2.1 风险分类与特征
项目风险可分为技术、管理、环境及经济四类。其中,技术风险涉及新技术不成熟、系统兼容性问题或者专业人才匮乏,可能导致延期或功能缺陷;管理风险包括协作障碍与数据安全漏洞,影响效率与合规性;环境风险源于政策变动、供应链中断或自然灾害,具有不可控性;经济风险表现为成本超支或投资回报率下降,威胁项目财务健康。系统识别与分类为制定风险应对策略提供依据。
2.2 风险评估方法
风险评估方法可以大致分为三类: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以及动态评估。在数据不足场景中,以定性评估(例如专家打分法)为主,该方法具有主观性强、精准性不足的缺陷。数据丰富且充足,则可采用定量评估,该方法利用数学模型(如蒙特卡洛模拟等),对风险概率与影响进行量化,这一方式具有客观性,但对数据质量要求极高。动态评估多用于复杂环境,其实现主要依赖于人工智能技术,对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实时分析、实时解决。但其初期投入较高,且具有数据泄露风险,因此,目前的应用尚不广泛。在实践中,可综合采用上述三种方法,从而提升评估的准确性、全面性与系统性。
2.3 风险评估工具与平台
新质生产力推动风险评估工具向数字化与智能化发展。数字化系统集成 BIM、物联网技术与大数据技术,实现多维度量化评估。具体而言,BIM 提供可视化风险源定位,为管理人员的判断提供依据;大数据可以构建风险概率影响矩阵,帮助管理层制定优先级策略。智能化监控平台的核心为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可通过传感器,对施工数据进行实时采集,通过 WiFi、4G/5G 等通信协议上传至人工智能平台,利用 AI 算法,对安全隐患与质量缺陷进行自动识别,如发现异常,则自动触发预警机制,从而推动风险管控从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预防。
3 风险控制策略与实施路径
3.1 技术风险控制
技术风险控制需采取系统性措施:推进技术试点与验证,测试新技术可行性与稳定性;建立统一技术标准与规范,确保系统兼容性;强化技术培训与人才储备,提升团队实操能力与问题解决效率。这些策略可降低技术风险对进度与质量的影响,保障技术方案顺利落地[1]。
3.2 管理风险控制
管理风险控制需实施多维度优化:优化协同管理流程,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打破组织壁垒;构建数据安全防护体系,采用加密技术与实时监测防范数据泄露;推行敏捷化决策机制,通过授权管理与快速响应流程缩短应对周期。协同实施这些措施可降低管理风险,保障项目高效运行[2]
3.3 环境与经济风险控制
环境与经济风险控制需建立系统化防控体系:针对环境风险,建立政策跟踪与合规审查机制,通过供应链多元化与应急预案降低中断风险;针对经济风险,采用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优化资源配置,避免预算超支与回报率下滑。这些措施增强组织适应力,确保合规性与经济效益[3]。
4 结论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面临技术迭代、环境复杂化与管理升级的多重挑战,需构建动态化、智能化的风险评估体系以应对不确定性。研究证实,技术与管理深度融合是提升控制效能的核心路径—通过数字化工具与 AI 算法实现风险动态推演与精准干预,可显著增强项目韧性。在未来,可以进一步推动标准化体系建设,促进新质生产力与风险管理的协同进化。
参考文献:
[1] 秦博 . 基于风险管理的建筑工程项目招标模式优化研究 [J]. 中国招标 ,2025,(08):99-101.
[2] 刘晓 .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风险及其防范策略 [J]. 建材发展导向 ,2025,23(14):70-72.
[3] 狄倩倩 , 郭健 . 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税务风险管理探析 [J]. 新会计 ,2025,(07):77-80.
作者简介:薛东辉(1996,12),男,汉族,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人,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建筑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