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对员工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

作者

于晓光

大连市普兰店区锦泓自来水有限公司 辽宁省大连市 116200

引言:进入新时代,国有企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依然承担着重要的支柱作用,其治理水平和管理效能直接关系到产业竞争力与社会稳定。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渐融入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领域之一,正经历着从传统管理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的深刻转型。这一转型不仅是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升效率和激发活力的战略选择。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不仅涉及数据平台的搭建与应用,更体现为人才选拔、激励约束和能力开发方式的系统性重塑。尤其在国有企业中,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往往存在流程冗长、效率不高、激励不足等问题,而数字化转型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全新思路。

进一步来看,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工具的更替,更是组织治理理念的转变。通过建立科学的数据治理机制,企业能够实时掌握员工动态和绩效水平,为科学决策提供坚实支撑;通过智能化平台的建设,企业能够为员工提供个性化培训和差异化激励,满足不同群体的成长需求;通过跨部门数据联动,企业还能够实现人才流动的透明化和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从而提升整体管理效能。与此同时,员工绩效作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受数字化转型影响日益显著。如何通过数字化改革实现员工积极性与创造力的激发,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命题。本文以 XX 企业为例,系统分析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对员工绩效的影响机制,力图揭示其内在逻辑与实际效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路径,以推动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治理水平和员工绩效的双重提升,为新时代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动因

1.1 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的内涵与特征

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人力资源各管理环节的数据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以提升组织运行效率和人力资本价值的过程。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相比,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工具应用的改变,更是理念、流程和组织形态的重构。其核心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据驱动,企业能够通过数字平台收集、分析并应用多维度的人才数据,从而实现科学决策;二是智能赋能,通过人工智能和算法模型提升人才招聘、绩效考核与培训发展的精细化水平;三是平台化协同,构建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资源联动与信息共享。尤其是在国有企业中,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提升效率的工具,还肩负着落实国家战略、推动管理现代化的政治使命。

在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还必须关注其系统性和动态性特征。首先,系统性表现在转型不仅涉及招聘、培训、考核、薪酬等单一环节,而是涵盖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链条,形成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应用的完整闭环。其次,动态性体现在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技术进步和组织需求不断演化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持续优化和迭代。例如,企业在初期可能以人事信息系统的建设为重点,而在后期则逐步拓展到人才发展预测、组织架构优化、员工满意度提升等更深层次的应用。最后,转型还体现出跨界融合的趋势,即人力资源与财务管理、生产运营、战略规划等环节的数字化联动,使其真正成为企业数字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既是一种管理方式的变革,也是推动组织现代化治理的重要战略途径。

1.2 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践动因

在市场竞争加剧和改革任务深化的背景下,国有企业推进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具有多重动因。首先是外部环境的推动。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产业格局的重塑,使得企业必须依靠数字化手段来提升竞争力。其次是内部治理的需要。长期以来,部分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信息孤岛、数据不透明、考核流于形式等问题,导致人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数字化转型能够通过信息系统的建设与整合,打破部门壁垒,实现资源的精准配置。再次是员工个体发展的需求。新生代员工更注重个性化发展与即时反馈,传统的管理方式难以满足其期望,而数字化手段则能够提供定制化的发展路径和灵活的绩效激励。最后,政策层面的引导也是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国有企业数字化改革的政策文件,要求加快建设智慧国企、数字国企,为转型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方向引领。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动因相互作用,形成了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合力。外部竞争压力使企业必须快速适应产业变革,内部治理瓶颈则迫切需要通过技术手段破解难题,而员工个体需求变化又要求企业管理更加灵活高效。这些因素叠加,使数字化转型不仅成为企业发展的“选项”,而是事关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为企业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制度保障,避免了转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盲目性与随意性。例如,国家层面明确提出要推动企业在数据治理、智能应用和人力资本管理等领域加快数字化建设,这为国有企业在顶层设计和实践路径上提供了制度遵循。在这种背景下,国有企业推进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不仅是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升级,更是贯彻国家战略、提升企业治理能力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二、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对员工绩效的作用机制

2.1 招聘与配置中的精准匹配

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起点环节,数字化转型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提升了人才招聘与配置的科学性。传统招聘往往依赖人工筛选简历,效率低且主观性强,而数字化招聘系统能够利用关键词检索、画像比对和岗位需求匹配模型,大幅提高人岗匹配的准确率。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这不仅节省了招聘时间和成本,还能在更大范围内甄选出符合企业战略发展需求的人才。同时,通过人才数据库的建立和更新,企业能够实现人才供需的动态调控,及时补充关键岗位空缺,减少因人岗不匹配导致的绩效低下问题。在 XX 企业的实践中,借助数字招聘平台引入了“智能测评 + 行为分析”模式,招聘环节的科学性显著提升,新员工的适岗率和稳定性均有明显改善,从而为后续绩效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2.2 培训发展中的智能支持

员工绩效的提升不仅取决于岗位匹配,更依赖于持续的能力提升与发展。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虚拟仿真训练和智能学习路径推荐等方式,为员工提供了更高效的培训支持。传统的集中式培训往往存在覆盖面有限、针对性不足的问题,而数字化学习系统能够根据员工的岗位特点、发展需求和绩效表现,自动推荐个性化的培训课程,实现“因人而异、按需施教”。同时,通过学习过程的数据跟踪与分析,企业能够及时了解培训效果,调整培训策略,避免资源浪费。在 XX 企业的案例中,数字化培训平台为生产一线员工提供了操作仿真模拟系统,显著缩短了技能熟练时间,提高了操作精度与效率,这不仅增强了员工的岗位胜任力,也直接推动了绩效的提升。

2.3 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的优化

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环节,也是影响员工行为的重要驱动因素。数字化转型在绩效管理中引入了多维度、实时化和智能化的考核模式。通过绩效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可视化展示,管理者能够动态掌握员工的工作状态,避免了传统考核中“年底突击”“凭印象打分”的弊端。同时,数字化工具还能实现多元主体评价,将上级、同事、客户的反馈整合到绩效体系中,提升考核结果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在激励机制方面,数字化平台支持即时激励和差异化奖励,例如通过绩效积分、虚拟荣誉和实时反馈来增强员工的成就感与积极性。在 XX企业的实践中,绩效考核系统实现了岗位指标与战略目标的自动关联,考核透明度显著提升,员工对绩效结果的认可度增强,进一步激发了工作动力。

数字化转型对员工绩效的综合效应与潜在挑战

总体来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对员工绩效的提升具有显著积极作用。其一,在工作效率方面,通过数据驱动的科学决策和流程优化,员工能够减少重复性劳动,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创造性工作中;其二,在能力发展方面,智能培训系统拓展了员工的学习渠道,提升了岗位胜任力和职业发展空间;其三,在组织承诺方面,透明、公正的绩效体系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感和归属感。然而,转型过程中也面临一定挑战。首先是员工数字能力的不足,部分年长员工对新系统的适应较慢,影响了绩效提升的效果;其次是数据安全与隐私问题,过度依赖数字化系统可能引发员工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担忧;最后,制度配套滞后也制约了转型成效,如果缺乏与数字化相适应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数字工具可能流于形式,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因此,企业在推进数字化转型时,必须统筹考虑技术、人力与制度的协调发展,确保转型的综合效益。

结论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数字化转型通过招聘配置的精准化、培训发展的智能化和绩效管理的实时化,为员工绩效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以 XX 企业为例,实践表明数字化转型不仅优化了人岗匹配,提高了员工能力和工作效率,还增强了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和工作积极性,从而推动企业整体绩效水平的提升。然而,转型也伴随着技术适应性不足、制度环境不完善和隐私保护风险等问题。未来,国有企业应在以下方面持续发力:一是加强数字化顶层设计,明确发展目标和路径;二是提升员工数字素养,推动全员适应数字化环境;三是健全绩效管理体系,实现数据驱动与人文关怀的统一;四是探索人机协同的新模式,使数字化工具真正成为赋能员工和提升绩效的助推器。通过以上措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将更加科学高效,员工绩效也将在数字化转型的推动下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刘之日 .A 旅游集团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提升策略研究 [D]. 南昌大学 ,2024.DOI:10.27232/d.cnki.gnchu.2024.004747.

[2] 赵晨悦 . 国企改革背景下 A 公司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研究 [D]. 中原工学院 ,2024.DOI:10.27774/d.cnki.gzygx.2024.000289.

[3] 姜祎 .D 企业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运营管理改进研究 [D]. 东北石油大学 ,2024.DOI:10.26995/d.cnki.gdqsc.2024.0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