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邢善鹏
大连市普兰店区锦泓自来水有限公司 辽宁省大连市 116200
引言:在新时代背景下,党的基层组织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力量,肩负着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的重大责任。“主题党日”活动作为推动“三会一课”制度常态化和提升党组织政治功能的重要载体,是落实基层党支部政治生活制度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各地党组织对“主题党日”活动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形成了一些特色做法,但也存在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重过程轻效果等问题。部分基层党支部由于缺乏制度约束和创新动力,导致活动流于表面,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政治教育和实践育人功能。如何通过制度化设计与因地制宜的创新相结合,解决基层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存在的质量参差不齐、实效性不足等困境,成为党建研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标准化与特色化协同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基层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的质量提升路径,强调在统一规范的基础上兼顾差异化实践,以期为基层党建提供理论启示和实践借鉴,推动活动真正走向常态化、制度化和高质量化发展。
一、标准化建设与特色化创新的双重逻辑
1.1 标准化是“主题党日”活动的制度保障
标准化是推动“主题党日”活动落实的重要前提。没有统一的制度规范,活动容易陷入随意化和形式化的境地,导致活动失去政治引领的功能。当前,中央及各级党委已对“主题党日”活动的时间安排、基本流程、活动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但在实际执行中,部分基层党支部仍然存在理解偏差和落实不到位的情况,表现为活动时间不固定、流程设计随意、内容安排空泛,甚至出现只做记录而缺乏实质讨论的现象,导致活动的政治性和教育性弱化。为此,必须从制度设计的源头入手,推动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建设应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时间安排的固定化,明确规定每月至少开展一次活动,做到“时间不变、主题不虚、人员不缺席”,通过制度硬约束形成工作惯性;二是流程设计的规范化,可结合“学习研讨—民主议事—服务群众—总结提升”的基本逻辑,将活动过程细化为若干环节,既保证活动有序推进,也便于后续考核与评估;三是内容要求的明确化,不仅涵盖理论学习、党性教育,还应包括业务能力提升、联系群众服务等维度,避免流于空泛。通过这样的制度框架,确保活动既有政治高度,又有实践深度。
在实际操作中,标准化还应当具备可考核、可追溯的机制。例如,可以建立“主题党日”活动台账,记录每一次活动的时间、内容、参与人数、活动成效,并由上级党组织进行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从而形成监督闭环。对于执行不到位的党支部,要通过通报批评、责任追究等手段,推动标准化落实到位。同时,应积极探索数字化工具在标准化建设中的作用,如依托党建云平台进行线上签到、视频学习、活动数据留痕,实现全过程可追溯和结果可评估。
此外,标准化不仅仅是为了“规范”,更是为了确保政治方向不偏移。通过建立统一的制度体系,可以让“主题党日”活动始终围绕党的政治建设来展开,防止“娱乐化”“事务化”的倾向,确保每一次活动都能增强党员的政治意识、组织观念和纪律观念。标准化还能够有效解决不同党支部之间活动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实现整体水平的均衡提升。可以说,标准化是“主题党日”活动的基石,是保证活动质量和长效性的前提条件,只有在标准化的制度框架下,后续的创新与特色化探索才有坚实的依托。
1.2 特色化是增强“主题党日”活动实效的关键
如果说标准化解决了“做什么”的问题,那么特色化则回应了“怎么做”的问题。基层党支部所处的行业、地域和党员构成都具有差异性,只有充分结合实际,才能真正让活动“活”起来。特色化的核心是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使党员既能在活动中学到知识、提升能力,又能在实践中感受到荣誉感和归属感,从而真正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堡垒作用。
特色化的实现首先要立足行业特点。例如,农村党支部可以结合农时农事,把“主题党日”活动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组织党员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户解决技术难题,推广科学种植方法,在“学中干、干中学”的过程中提升党员服务“三农”的能力;企业党支部则可以结合企业发展任务,把技术攻关、安全生产、质量管理作为主题,引导党员立足岗位建功立业;机关事业单位党支部则应结合公共服务和政策宣传,开展便民利民的志愿服务,将党的声音传递到基层百姓中去。通过这种结合,活动不再是单纯的政治学习,而是与党员日常工作和社会需求紧密相连,增强了活动的实践性和实效性。
其次,特色化要注重活动形式的多样化。传统的“读文件、做笔记”难以满足新时代党员的学习需求,必须引入更灵活、更具互动性的方式。例如,可以采用案例教学,结合典型案例引导党员深度思考;可以设计情景模拟,让党员在虚拟情境中锻炼应急处置能力;还可以组织党员参与社会调研、社区服务或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增强活动的体验感和沉浸感。通过多样化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党员的积极性和参与感,避免“千篇一律”的问题。
再次,特色化要突出党员主体作用。在“主题党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中,不应仅由党组织“包办代替”,而应当充分调动党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可以让党员轮流担任活动主持人或分享人,鼓励党员结合自身岗位实际,提出改进建议或创新思路,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氛围。这样不仅能提升活动的互动性,还能增强党员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党员主动融入党内政治生活的热情。
最后,特色化还要注重因地制宜和文化资源的挖掘。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红色资源和文化资源,基层党支部应善于利用这些资源,把本地特色与党建要求结合起来,形成有地方特色、有文化底蕴的“主题党日”活动。例如,革命老区党支部可以组织党员开展红色教育主题活动,沿海地区的党支部可以结合港口建设、海洋开发展开专题学习,民族地区党支部则可以结合民族团结教育开展特色活动。通过这种差异化设计,使“主题党日”活动更具吸引力与感染力。特色化不仅可以增强活动的参与感,还能促进党员在活动中找到自我价值与使命感。
综上,特色化不仅是“主题党日”活动摆脱形式化的突破口,更是提升党员获得感和党组织凝聚力的关键。只有把标准化的制度规范与特色化的实践创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把“主题党日”活动办得有质量、有实效。
二、基层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的现状与问题
2.1 形式化问题依然存在
不少基层党支部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时,仍然以念文件、抄笔记为主要形式,缺乏互动性和针对性,导致党员积极性不足,教育效果不佳。一些活动流于形式,缺乏深度研讨和思想交流,造成“走过场”的现象。其根源在于活动缺乏制度刚性约束,同时对特色化探索不足,未能真正实现党建教育与实际工作的紧密结合,致使活动缺乏生命力和感染力。
2.2 内容与党员需求脱节
在部分党支部中,活动内容往往与党员的工作、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导致党员感到“不接地气”。例如,有的活动只停留在文件传达层面,忽视了对党员思想困惑和实践问题的回应,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长此以往,容易削弱“主题党日”活动的吸引力和教育功能,也不利于党员政治素养与业务能力的同步提升,影响其参与的持续动力和内在认同。
2.3 组织方式单一、资源保障不足
部分基层党支部在活动组织上仍停留在“集中学习 + 领导讲话”的传统模式,缺少创新形式,党员的主体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同时,活动经费和资源保障不足,制约了活动的开展深度与广度。尤其是农村和基层企业党支部,活动空间有限、资源匮乏,导致开展高质量活动的条件不足,更容易使活动质量停留在低水平状态,难以实现长效化与制度化目标。
三、标准化与特色化协同提升的实践路径
要推动基层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提质增效,需要从标准化和特色化的协同推进入手,构建制度完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长效机制。首先,要健全制度体系,明确活动开展的时间、频次和内容要求,通过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推动制度刚性落实。其次,要注重因地制宜,结合行业特征、地域文化和党员构成,探索具有本支部特色的活动形式,避免千篇一律。第三,要强化党员主体地位,鼓励党员参与活动设计和组织,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氛围。第四,要加强资源保障,推动党组织整合社会资源,依托社区、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联合活动,提升活动的社会效益与群众满意度。通过标准化与特色化的协同推进,可以实现“主题党日”活动的政治性、思想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四、结论
综上所述,基层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标准化和特色化的协同推进。标准化为活动提供了制度根基和基本规范,确保活动不偏离政治方向;特色化则赋予活动灵活性和生命力,使其更贴近党员需求和实际工作。两者协同作用,可以有效提升“主题党日”活动的思想引领力、组织凝聚力和实践推动力。未来,基层党组织应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加强资源支持,推动活动形式创新,探索智慧党建平台的应用,逐步形成制度化、常态化、智能化的“主题党日”活动新格局,从而推动基层党支部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根 . 共建共治共享视角下 N 市公安基层党建的社会治理作用研究 [D]. 广西大学 ,2024.DOI:10.27034/d.cnki.ggxiu.2024.001634.
[2] 刘艳苹 . 新时代基层公安机关智慧党建研究 [D]. 河北科技大学 ,2023.DOI:10.27107/d.cnki.ghbku.2023.000766.
[3] 郭志成 . 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中共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研究 [D]. 福建师范大学 ,2023.DOI:10.27019/d.cnki.gfjsu.2023.002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