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域下自媒体主流意识形态有效传播策略构建研究
杨倩 胡代芳
长江师范学院 重庆涪陵 408100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自媒体以其即时性、互动性、去中心化等特征,成为信息传播的核心载体,深刻改变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生态。在自媒体场域中,信息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格局,多元思潮交织碰撞,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被稀释、消解甚至边缘化的风险。本文立足传播学视角,以自媒体环境为研究场景,系统探究主流意识形态有效传播的策略体系,既为丰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理论提供新视角,也为提升实践传播效果提供可操作的路径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自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现状
自媒体的去中心化传播重构了意识形态传播格局,主流意识形态的传统传播优势被削弱,呈现出三重特征:
一是传播空间被挤压,非主流思潮借助算法推荐、圈层传播等机制快速扩散,导致主流意识形态在部分自媒体平台出现“失语化”倾向。二是传播效果弱化,传统“灌输式” 传播难以适应自媒体用户的自主选择需求,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关注度与认同度呈现分化。三是传播渠道多元博弈,官方自媒体、商业平台、民间意见领袖等多方主体参与传播,信息真实性与价值导向难以统一,增加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复杂性。
二、自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现实困境
自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三大困境:
(一)价值认同的碎片化危机。网络空间中,西方信息霸权通过自媒体渗透、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扩散等方式,冲击民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信任。改革进程中出现的局部问题被放大解读,形成“杂音噪音”,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说服力。
(二)理论内涵的界定模糊性。学界对“主流意识形态” 的内涵尚未形成统一认知,部分研究将其等同于政策宣传,忽视了其作为“价值判断体系”与“文化凝聚核心”的本质属性,导致传播内容缺乏系统性与感染力。
(三)传播策略的适配性不足。传统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延续“自上而下”的单向输出模式,与自媒体的互动性、个性化特征存在明显脱节。传播理念上,部分主体仍持“灌输式”思维,将自媒体仅视为内容搬运平台,忽视用户的参与诉求,大量政策文件原文转载缺乏场景化解读,导致“认知隔阂”。
三、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理论基础
(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精准锁定传播重心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核心是大众传播通过选择和突出特定议题,影响公众对事物重要性的认知排序。在自媒体环境中,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可依托这一理论主动构建核心议题矩阵,整合官方自媒体、学术共同体等多元传播主体力量,集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发展理念等核心内容。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塑造正向舆论生态
“沉默的螺旋”理论揭示了舆论演化中的群体心理机制:个体表达观点时,会倾向于附和多数人认同的意见,以规避被孤立的风险。在自媒体场域中,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需善用这一机制构建积极舆论环境。一方面,系统培育有影响力的正向意见群体,通过其持续发声放大主流价值传播声量;另一方面,建立负面言论快速响应机制,以事实为依据展开理性对话,消解错误观点扩散势能,形成主流话语显性化、非主流杂音弱化的传播格局。
(三)“知沟”理论,消弭传播认知差异
“知沟”理论指出,社会结构性差异会导致不同群体在信息获取效率与认知理解能力上形成差距。自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需以该理论为指导实施差异化传播策略,适配各群体的认知模式与接受偏好,缩小因社会差异造成的认知鸿沟,确保主流意识形态有效覆盖和渗透不同受众群体。
(四)“第三人效果”理论,深化价值认同传导
“第三人效果”理论的核心是受众接收信息时,往往高估信息对他人的影响,低估对自身的作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可借助这一心理特质优化传播路径,通过呈现社会现象、群体实践等间接内容,凸显主流价值在个体成长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效用。
四、自媒体主流意识形态有效传播策略构建
(一)内容策略:从“抽象理论”到“具象叙事”
基于大众传播理论的“世俗化”原则,主流意识形态内容传播需完成系统性转化。在价值表达层面,将抽象理论理念转化为具象化实践呈现,挖掘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载体,使核心价值理念从概念形态转化为可感知的实践形态。在表达形式层面,采用轻量化传播形态,适应自媒体碎片化阅读场景,将理论内容转化为易于快速理解和传播的信息单元。在情感联结层面,依托文化传统与时代节点,挖掘其中的价值认同元素,实现主流价值与文化基因的深度融合,增强内容的情感感染力与文化亲和力。
(二)渠道策略:从“单一推送”到“多元协同”
依据议程设置理论的“主题化”原则,构建多层次协同的传播网络体系。官方传播主体需强化主流媒体自媒体账号的专业把关功能,建立标准化内容生产与分发机制,确保重大主题传播的系统性与权威性。同时,培育多元化民间传播力量,支持不同社会群体中的代表性个体成为主流价值传播参与者,借助其圈层影响力扩大传播覆盖范围。
(三)互动策略:从“单向输出”到“参与建构”
基于沉默的螺旋理论的“主体性”原则,构建受众深度参与的传播机制。通过设计开放性内容创作活动,鼓励受众成为主流价值的表达主体,在自主创作过程中深化价值认知与情感认同。搭建常态化对话交流平台,围绕社会热点议题组织专业性与群众性相结合的讨论活动,通过理性思辨澄清认知偏差,凝聚思想共识。
(四)环境策略: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治理”
结合数字鸿沟理论的“普遍性”原则,构建良性的自媒体传播生态。在网络空间治理层面,建立健全信息核查与监管机制,对干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不良信息进行精准治理,维护健康传播秩序。在受众素养提升层面,系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通过多元化教育内容与形式,提升公众对信息的辨别能力与批判意识,增强对不良信息的抵制能力。通过传播环境的系统性优化,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营造风清气正的空间,推动受众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认同。
五、结论
自媒体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立足传播学理论,把握自媒体传播规律,从内容、渠道、互动、环境等多维度构建策略体系。本文提出的具象化内容转化、多元协同渠道网络、参与式互动设计、生态化环境治理等策略,旨在实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从“灌输接受”到“自觉认同”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李超民 . 全媒体视域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及其风险防范研究 [J]. 晋阳学刊 ,2020(05).
[2] 韩桥生 , 李浩 . 智能推荐场域中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风险及其应对 [J].思想理论教育 ,2023(05).
[3] 程仕波 , 陈茂演 . 集体记忆建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现实困境和优化路径 [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4(06).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自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3SKSZ052。
作者简介:杨倩(1991- ),女,汉族,重庆大渡口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胡代芳(1994- ),女,汉族,重庆巫溪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