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经济管理视角下高校育人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作者

李震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473000

0 引言

在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与质量要求不断提升的双重驱动下,高校育人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经济管理学科所倡导的效率观念、资源配置理论、组织行为方法与绩效管理工具,为高校育人模式的系统重构提供了跨学科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引。从经济管理视角切入,不仅有助于优化育人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也能够推动育人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与育人成效的科学化评价,从而实现育人体系从经验主导向机制创新的转型。本文立足于这一视角,试图构建一个贯穿目标定位、过程管理与结果反馈的高校育人创新框架,以促进育人工作的系统性、协同性与可持续性发展。

1 经济管理视角与高校育人模式的内在逻辑

经济管理视角强调在有限资源条件下通过优化配置与过程控制实现组织目标的最大化,其核心思想包括资源配置效率、制度激励相容、过程协同管理与绩效持续改进。将这些理念引入高校育人工作,可有效解决当前育人体系中存在的碎片化、低效性与滞后性问题。高校育人本质上是一个多主体参与、多环节衔接、多资源投入的价值创造过程,其目标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包括能力建构、素养培育与价值引领。通过引入资源基础观,高校可将师资、课程、平台与文化等育人要素视为关键资源,通过结构性重组与功能性整合提升资源利用效能;通过借鉴流程管理理论,可对育人全过程进行模块化设计与节点化控制,增强育人活动的连贯性与反馈性;通过引入绩效评估方法,则可建立以育人成效为导向的动态调整机制,推动育人模式的持续优化与创新。

2 当前高校育人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育人资源投入分散且协同不足

目前许多高校在育人资源分配上仍存在条块分割、重复建设与使用低效等现象。各部门、各学院之间资源互通共享机制欠缺,实验设备、实践基地、师资力量等关键资源未能形成集成效应。在校企合作、社会资源引入方面也往往缺乏顶层设计与长效机制,导致资源投入未能有效聚焦于育人核心目标,降低了整体资源配置效率。此外,资源使用信息不透明、调度机制僵化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资源错配与浪费,例如部分实验室设备利用率低而其他教学单位却无法共享,双师型教师资源未能跨院系优化配置。这种资源孤岛现象不仅制约了育人规模的扩大,更影响了复合型人才培养所需的资源支撑条件,亟需通过机制创新实现资源整合与价值释放。

2.2 育人过程缺乏精细化与协同性

高校育人活动在不同学段、不同课程与不同实践环节之间往往缺乏有效衔接,未能形成贯穿入学至毕业的一体化培养链条。课程教学、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与职业指导等环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部门本位主义较强而协同机制不足。同时,育人过程管理中重形式轻内容、重实施轻评估的问题仍较普遍,导致育人效果难以实现持续改进。尤其是在跨学科、跨专业培养模式推进过程中,课程体系模块化不足、学分互认机制不健全、导师协同指导缺乏等问题突出,使学生难以获得系统化、个性化的成长支持。

2.3 育人评价机制单一且反馈滞后

目前高校育人评价多集中于课堂教学效果和毕业生就业率等短期输出指标,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与长期发展能力的有效度量。评价主体以教师和教务部门为主,缺乏企业、社会与学生的多元参与。此外,评价结果往往未能及时反馈至培养目标修订、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优化等环节,导致评价与改进相互脱节,难以形成闭环管理。评价内容过度侧重知识考核而忽视能力与素养评价,例如团队协作、创新创业能力等重要维度未被充分纳入评价体系。同时,评价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手段较为传统,未能充分利用教育大数据开展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使得评价结果缺乏前瞻性与指导性,严重制约了育人质量的持续提升。

3 经济管理视角下高校育人模式的创新路径

3.1 构建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

高校应借鉴资源优化理论,推动育人资源的系统整合与跨界共享。建立校级育人资源平台,统筹配置教学、科研与实践资源,打破学院与专业壁垒。积极引入外部资源,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协同与国际化交流拓展育人资源边界。同时,依托数字化技术搭建资源共享数据库与服务平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与可持续性,为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提供物质基础与机制保障。具体可建立跨学科实验中心、共享型实训基地和师资池制度,推动设备、场地与人力资源按需流动和高效使用。还可通过建立资源使用绩效考评与激励制度,提升各单位资源开放共享的积极性,最终形成“配置优化、动态调整、开放共享”的资源管理新格局。

3.2 加强育人全过程管控与协同

高校需将流程再造与过程管理理论融入育人体系设计中,构建贯通招生、培养、就业与校友发展的一体化育人链条。推动课程体系模块化、实践教学项目化与学术指导个性化,增强各环节之间的逻辑关联与内容互补。建立跨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明确各主体在育人过程中的权责关系与合作流程。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学习行为与发展轨迹进行动态监测与分析,为实现精准育人提供数据支持与决策依据。例如可建立学业预警与干预机制,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与发展中的问题;完善学分银行制度,支持学生跨专业、跨院校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强化导师团队协同指导机制,为学生提供学术、职业与心理等多维度的发展支持。

3.3 建立多维绩效评价与反馈体系

高校应借鉴绩效管理方法,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多元主体参与的多维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既要关注知识掌握与技能提升,也要衡量批判思维、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等素养表现;在评价方式上,结合定量与定性方法,引入同行评价、社会评价与毕业生追踪机制;在结果运用上,强化评价结果与资源分配、政策调整和质量改进的联动机制,形成“评价-反馈 - 优化”闭环管理系统,持续推动育人模式向高水平演进。具体可建立毕业生发展质量长期追踪数据库,定期收集用人单位反馈与校友发展信息;设计包含学习成效、能力提升、满意度等多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结果定期发布与会商机制,促使各部门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育人策略,最终实现育人质量的持续提升与创新突破。

4 结语

经济管理视角为高校育人模式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与实践路径。通过强化资源整合、过程优化与绩效管理,高校能够逐步构建起高效、协同且可持续的育人新机制。在未来的探索中,高校应进一步结合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将经济管理理念深度融入育人全过程,同时注重保持育人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与价值引领功能,避免过度量化与工具化倾向。只有在效率与效果、结构与功能、管理与服务之间寻求平衡,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黄建美 , 邹树梁 . 高校资助育人创新视角 : 构建多维资助模式的路径探析 [J]. 中国高教研究 , 2012(4):5.

[2] 沈婷婷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勤工助学的 SWOT 分析 [J]. 科技风 , 2025(7):138-140.

[3] 苏婷婷 陈丽琴 .”三全育人”视角下 高校研究生科研育人的路径探索 [J]. 教书育人 ( 高教论坛 ), 2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