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韵传承:凤阳花鼓与凤画融入园所教育实践
王玉银
皖滁州市凤阳县府城镇五岔路北示范幼儿园老园 233100
引言:将凤阳花鼓和凤画作为教学内容融入活动中,让幼儿近距离接触和了解非遗文化。在参与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更好地理解和认同自己民族的文化,建立起文化自信,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那么如何有效的开展非遗文化与幼儿生活交集下的多彩活动,从以下几点来进行分析:
一、捕捉非遗文化,追溯探索研究
(一)道花鼓
安徽凤阳历史悠久,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文化积淀深厚,凤阳花鼓的诞生地,明文化的发祥地。是幼儿在其中生活、成长的地方,更是为幼儿的学习提供了活生生的教材;也是幼儿教育不可缺少的资源。凤阳花鼓又称 " 花鼓 "、" 打花鼓 "、" 花鼓小锣 "、" 双条鼓 " 等,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汉民间表演艺术,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歌舞说唱为一体,因此男女老少都可以跳。周总理亲切的称它为“东方芭蕾”,是凤阳人民创造的民间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二)追凤画
凤阳凤画 ( 又称龙凤画 ) 源于明初,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凤阳特有的民俗文化。凤画中凤凰造型必须是" 蛇头、龟背、鹰嘴、鹤腿、山羊胡、九尾十八翅 " 等。在绘制技法上,以民间工艺色彩为主,并吸取了工笔花鸟画的勾线敷色技法,又兼蓄年画通俗画风,有 " 五彩、素彩、水墨 " 的色彩表现手法,能做到雅俗共赏。将凤阳非遗文化引入到幼儿园,不仅为幼儿提供了源于生活的,更加直观鲜活的教育素材和丰富的实践情境;更是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
二、探索非遗文化融入幼儿生活的多彩活动
(一)本土资源的整合
如何把非遗最大化地运用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成为园所特色课程呢?教师对非遗课程进行了前期的思考、梳理和审议,同时也利用家长资源和社区资源,将本土资源潜移默化地融入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
1. 将非遗融入幼儿园的环境创设中
幼儿园环境被誉为是幼儿的第三位“老师”,其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幼儿园环境是自然的、丰富的、富有吸引力的,能够促进幼儿树立自信、发展个性,刺激幼儿主动探索和思考。如:在幼儿园的大厅、楼梯墙壁上和教室的走廊上都呈现着一幅幅孩子们创作的凤阳花鼓、凤画等元素的作品;功能室立柱上由教师和家长共同完成的凤画展翅欲飞;还有各个功能室和班级的环境;都体现着非遗元素,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随时随地的感知、了解家乡,萌发幼儿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和对探究非遗文化的兴趣,让环境真正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和“促进者”。
2. 将非遗融入到集体教学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探索把本土资源引入到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在地域文化中的凤阳花鼓、凤阳凤画,这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十分珍贵的资源,更是我园从本土课程探索中,孩子们更加喜欢和感兴趣的活动。教师们集思广益,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设计出适宜幼儿发展水平和主题活动需要的教学活动,更好的将凤阳花鼓、凤画引进到我们的集体教学活动中来;构思了很多原创教学活动。例如:语言活动:凤阳花鼓 ;社会活动:我是花鼓小导游;综合活动:美丽的凤画、花鼓乐等等。在探索和学习非遗的路上,家长和幼儿一起学习打花鼓和学习非遗相关知识,将我们的非遗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
3. 将非遗融入到阅读节活动中
在实施开展课程的过程中,不断地带着孩子们创新,也尝试着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从多方面提高幼儿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在阅读节活动中,我们分年龄段开展非遗书签创意活动,幼儿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进行制作。在过程中,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想象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更是为幼儿不断积累相关经验,让他们在与材料互动中进行探索学习,这便是幼儿成长中精彩的“哇”时刻。
(二)非遗与幼儿交集下的多彩活动之学习非遗
1. 立足非遗文化,家园共赴传承
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一日活动中,需要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通过家园共育,可以让家长更加了解非遗文化,积极参与到孩子的非遗文化学习中来。因此,利用各种活动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和幼儿一起了解非遗文化、学习非遗文化,实现非遗传承之路。活动中,他们一起利用各种自然材料(有木片、有瓦片、纸盒、泡沫纸板等等),巧妙地将花鼓和凤画作品表现得出神入化。这种教育合力不仅可以提升幼儿的学习效果,还能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和幸福感!
2. 非遗文化熏陶,促进幼儿的发展
我园“行走文化”践行“知行合一”原则 , 将幼儿个体的成长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 , 扩展自身学习资源。非遗作为传承文化的有效载体,教师带着孩子们开启了图书馆之旅,去近距离感受凤阳凤画的魅力。通过观看凤画专题视频,了解了凤画的历史和绘画手法,更加直观了解了凤阳凤画里凤凰的特征及背后的故事。此活动更加激发了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提高了幼儿的社会交往与实践创新能力。
(三)非遗与幼儿交集下的多彩活动之玩转非遗
1. 非遗区角,创意无限
在幼儿园中设立非遗区角,不仅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接触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窗口,更是一个激发他们创造力、想象力和文化传承意识的宝贵空间。美工区中,孩子们化身小小设计师,利用黏土、扭扭棒、纸板、木棒和自然材料等设计风画和花鼓!益智区里,孩子们玩着凤画拼图,把凤画的特征与动物进行连线;建构区,孩子们利用积木、纸盒等材料搭建凤画博物馆;表演区里:孩子们拿着花鼓,听着家乡的歌谣《凤阳花鼓》,舞动着,开展了一场音乐表演会。他们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触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家乡文化的吸引力会像每个班的班本特色课程一样,在不经意的某个时刻激荡着他们的心灵,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与修养,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打造特色校园文化,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幼儿教育内容,提升趣味性,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未来,将继续探索更多创新的方式和途径,推动非遗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为培养新时代的文化传承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2009.《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解读[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 左求志, 基于对非遗文化遗产凤画与摄影结合的创意产业化可行性分析,东方文化周刊,2014
[3] 雷涛,机遇、挑战与使命: 新时代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愿景,2021 年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会议,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