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成本核算对医疗资源整合与配置效率的影响

作者

丁夏丽

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

一、引言

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推进医疗资源整合与优化配置成为深化医改的重要目标。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通过集中处理区域内医疗机构可重复使用医疗器械,实现消毒灭菌资源的集约化管理,是解决基层医疗机构消毒供应能力不足、降低医疗成本的重要实践路径。然而,当前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在建设运营中面临成本分摊模糊、资源配置低效等问题,核心原因在于缺乏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本文基于成本核算的经济学逻辑,探讨其对医疗资源整合与配置效率的影响机制,为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二、成本核算的核心要素与资源整合特征

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的成本核算具有跨机构、全流程、多维度的特征,其成本构成分为三类:

固定成本(占 40%-50% ):包括场地建设、高端设备(如低温等离子灭菌器)及信息化平台投入。通过集中采购,单台设备日均处理量较单体医院提升2-3 倍,设备利用率从 60% 提升至 85% 以上,显著降低单位设备折旧成本。以某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为例,集中采购的低温等离子灭菌器,每日可处理器械数量从单体医院的平均 200 件提升至 600 件,设备利用率从 60% 跃升至 88% ,单位设备折旧成本降低了约 40% 。据相关数据统计,在集中采购模式下,设备采购价格较单体医院自行采购平均降低了 25% ,这得益于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强大的议价能力,使得设备采购资金得到更高效的利用。

2、变动成本(占 30%-40% ):涵盖耗材、运输及人力成本。例如,山东烟台术衣博士消毒供应中心通过规模化采购,耗材成本降低 30% ,同时运输路线优化使区域内物流成本下降 25% 。在人力成本方面,区域化整合将分散的非专业人员(约 60% )重组为专业化团队,人均日处理器械量从80 件提升至200 件,人力成本占比从 35% 降至 25%. 。如长沙市第三医院通过集中管理,基层护理人员回归临床岗位,缓解了基层护理人力短缺问题。对多家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的调研显示,通过合理规划运输路线,车辆行驶里程平均减少了 30% ,有效降低了运输成本。在人力培训方面,集中培训后,工作人员对复杂器械处理的熟练度提升了约 35% ,操作失误率降低了 20% ,进一步提升了工作效率与质量。

3、间接成本(占 10%-20% ):包含质量管理、设备维护等费用。通过集中质控,灭菌合格率从单体机构的 90%-95% 提升至 98% 以上,显著降低感染风险带来的隐性成本。如即墨人民医院通过集中管理,术后感染率从 0.8% 降至0.3% ,间接节约医疗资源。一项针对多家医院的长期跟踪研究表明,消毒灭菌质量提升后,医院感染相关投诉减少了约 45% ,不仅减轻了医院的管理压力,还提升了医院的社会声誉。在设备维护方面,区域化集中管理后,设备故障率平均降低了 20% ,这得益于专业的维护团队与定期的维护计划,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三、成本核算对医疗资源整合的影响路径

(一)推动设备资源的跨机构共享

在传统分散式消毒供应模式下,基层医疗机构为满足合规要求,需自行购置消毒灭菌设备,导致设备闲置率高达 30%-40% 。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通过集中采购高端设备(如低温等离子灭菌器、全自动清洗机),单台设备的日均处理量较单体医院提升 2-3 倍,设备利用率从 60% 提升至 85% 以上。成本核算通过量化设备折旧、运维成本在不同机构的分摊比例,明确共享机制中的权责关系。

(二)促进人力资源的专业化分工

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通过集中处理业务,将分散在各医疗机构的消毒供应人员(约 60% 为非专业技术人员)整合为专业化团队,实现岗位细分(如器械分类岗、清洗岗、灭菌岗、质量监测岗)。成本核算中的人力成本分摊机制,引导人力资源向高价值环节流动:通过测算发现,将基层医疗机构消毒供应人员纳入区域中心统一管理后,人均日处理器械量从 80 件提升至 200 件,人力成本占比从 35% 降至 25% ,同时释放出的护理人员可回归临床岗位,缓解基层护理人力短缺问题。

三、成本核算对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效应

(一)规模经济与成本节约

区域化集中处理使单件器械成本较分散模式降低 30%-40% ,主要源于设备采购议价能力、耗材批量折扣及人力成本优化。例如,老肯医疗在四川设立的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通过整合 100 余家医疗机构的业务量,单位成本下降35% ,并实现年处理量 1500 万把。成本下降释放的资金可形成 " 成本节约 - 质量提升 " 的良性循环,如烟台术衣博士将节约资金用于引进德国长纤聚酯纤维材料,降低手术室维养成本的同时提升灭菌质量。某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在规模化运营后,每年耗材采购成本节约了约800 万元,人力成本节约了500 万元。对多个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的分析表明,随着业务量的不断增加,单件器械的处理成本还在持续下降,部分中心已实现成本降低 45% 的目标,成本节约效果显著。

(二)质量成本管理与安全效益

消毒灭菌质量缺陷的隐性成本(如声誉损失、法律风险)往往高于直接经济损失。成本核算通过量化质量成本,引导资源向质控倾斜。例如,济宁市消毒供应中心建立灭菌失败率与成本投入的关联模型,将质控资源分配比例提高20% ,使灭菌合格率从 95% 提升至 98% 。区域化集中质控还可降低感染率,如即墨人民医院通过集中管理,术后感染率从 0.8% 降至 0.3% ,间接节约医疗资源。一项针对多家医院的研究表明,消毒灭菌质量提升后,医院感染相关投诉减少了约 45% 。在感染防控方面,通过强化质量成本管理,每千例手术的感染例数平均减少了3-5 例,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痛苦与医疗负担。

(三)标准化核算与区域医疗同质化

区域统一的成本核算体系为制定公平价格提供依据,按器械风险等级(低、中、高)制定差异化收费标准,既体现服务价值,又保障基层可及性。例如,东莞通过成本公示与透明化分摊,促使区域内机构在相同规则下参与整合,缩小服务能力差距。标准化核算还推动消毒灭菌服务同质化,如成都崇州市人民医院通过区域化管理,基层机构灭菌合格率从 70% 提升至 98% ,实现区域医疗质量均衡发展。在某区域实施标准化核算后,基层医疗机构消毒灭菌服务满意度从 60% 提升至 85% 。对不同区域的对比研究发现,实施标准化核算的区域,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在消毒灭菌质量上的差距明显缩小,整体医疗服务水平更趋均衡。

四、结论

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的成本核算不仅是财务计量工具,更是医疗资源整合的核心驱动机制。通过精准核算设备共享成本、优化人力配置模型、构建可持续资金机制,能够显著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实现成本降低与质量提升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2023 年版)[Z]. 北京: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3: 12-15.

[2] 王小明,李娟,张建军。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区域化消毒供应中心成本分摊研究 [J]. 中国医院管理,2024, 44 (2): 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