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优化与深度实施研究
包道日娜
包头市东河区牛桥街第一小学,内蒙 包头,014040
摘要:本文聚焦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优化与深度实施。阐述核心素养导向对学科教学的重要意义,从教学目标设定、内容整合、方法创新等方面探讨教学设计优化策略,并提出深度实施的路径,旨在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道德品质与法治意识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深度实施
一、引言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念起着重要作用。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教学成为必然趋势。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在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将其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有助于打破传统教学重知识传授、轻素养培育的局限,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优化教学设计并实现深度实施,是达成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优化的重要性
(一)契合教育改革趋势
当前教育领域正从传统的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核心素养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主阵地,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优化教学设计,是顺应教育改革潮流、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必然选择,能够确保教学与时代发展需求相契合。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核心素养涵盖多个维度,包括道德认知、法治观念、社会责任、自主发展等。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将核心素养培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能够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实践体验中,逐步提升综合素养,实现从知识积累到能力提升、从道德认知到行为自觉的转变,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三)提升教学实效性
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教学内容脱离生活、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影响教学效果。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优化教学设计,能够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和认知特点,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真正理解和践行道德与法治要求,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三、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一)精准设定教学目标
基于核心素养分解目标:依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关于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将核心素养细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例如,在 “我们的公共生活” 教学单元中,将社会责任素养分解为 “认识公共设施的重要性”“养成爱护公共设施的习惯” 等具体目标,使教学目标更具针对性。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考虑到不同学生在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设定拓展性目标,引导其深入思考和探究;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则设定基础性目标,确保其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
(二)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联系生活实际:挖掘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资源,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在讲解 “网络新世界” 一课时,引入学生日常生活中使用网络的案例,如网络学习、网络购物、网络社交等,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知识,增强学习的代入感和认同感。
融合多学科知识:打破学科界限,将道德与法治教学与语文、历史、科学等学科知识相融合。在教学 “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家园” 时,结合语文中的古诗词、历史中的疆域变迁、科学中的地理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和感悟教学主题。
(三)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思考和感悟。在 “大家的‘朋友’” 一课教学中,模拟公共场所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使用公共设施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爱护公共设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在 “我们受特殊保护” 教学中,布置小组任务,让学生收集未成年人受保护的案例,并进行分析讨论,共同总结保护未成年人的方法和途径。
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精心设计并制作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的教学课件,以展示图片、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料;同时,借助在线学习平台,实施线上教学活动及互动交流环节,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教学活动的效率。
四、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深度实施路径
(一)强化课堂互动与生成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构建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激励学生积极发表意见,勇于阐述个人的观点与思考。通过提问、讨论、辩论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以培养其思维与表达之能力。
关注课堂动态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当学生提出独特的见解或出现意外情况时,教师要给予积极回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富有活力。
(二)注重实践活动开展
组织校内实践活动: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实践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情景剧表演等。在 “我们的班级” 教学后,组织 “班级文化建设” 活动,让学生参与班级环境布置、制定班级公约,增强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
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离开校园,参与社会实践,例如参观法治教育基地、社区志愿服务等。通过校外实践,使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体验道德与法治的力量,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多元化评价主体:改变单一的教师评价模式,引入学生自评、互评和家长评价等多元评价主体。学生自评可以帮助其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行为表现;互评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家长评价可以从家庭生活的角度反馈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发展情况,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
多样化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课堂参与度、小组合作情况等;终结性评价侧重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核。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五、结论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并实现深度实施,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精准设定教学目标、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能够使教学设计更符合核心素养培育要求;通过强化课堂互动与生成、注重实践活动开展、完善教学评价体系,能够推动教学深度实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创新,将核心素养培育贯穿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全过程,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苏春东.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24):163-165.
[2]杨敬堂.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4,(51):141-144.
[3]韩宝珍,冀萍.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与实施——评《思政创新课: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改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44(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