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语文跨学科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

贾昊怡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泰来县第三中学

【引言】跨学科融合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除了要为学生进行语文学科相关知识讲解和渗透之外,还需要在学生所需学习的重点基础之上辐射其他学科的内容,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体系性和深入性,以此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他要求教师以本学科为关键重点,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丰富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将跨学科教育理念全面融入于高中语文教学之中,能够有效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也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迁移能力、探索能力,为此高中语文教学中引进跨学科教育理念势在必行。

一、高中语文引进跨学科教育理念,能够有效实现学生德育培育

在高中阶段除了要为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和渗透之外,还需要使学生的三观得以优化,逐步使学生能够正视自己,正视社会发展,成为社会所需的良好青年。语言文字是作者表达情感的重要工具,文章也是作者思想的再现,教材之中的各类文章都是经过了精挑细选后引进的,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就是时文佳作。在整体文本教学之中,老师就可以将其中的三观德育知识进行拓展渗透,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文本的同时受到德育引领,感受道德的力量,受到正能量的洗礼,为后续学生高质量成长发展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保驾护航。

举例而言,老师在为学生教学《与妻书》这一篇文本时,以往可能更多的都是直接为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渗透,但是在跨学科教育理念下,老师就可以从德育的角度为学生进行文本重点知识的剖析,从而使学生的三观得以培育和引领。老师抓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让学生理解作者勇于赴死的原因,是把对妻子的爱和对水深火热的祖国的爱连为一体,从而让学生感受先辈们舍小爱为大爱的革命精神,从而实现学生爱国主义思想的培育和引领。由此可见加强对跨学科教育理念的引进,能够有效实现学生三观优化,思想道德品质完善。

二、跨学科教育理念的引进能够有效实现学生文本理解深入度的提高

在高中阶段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科相关知识学习时,需要让学生逐步由原本的浅层次思考转变成为深层次思考,需要让学生不仅理解文本内的相关知识,同时还需要使学生对其背景内涵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而在跨学科教育理念全面贯彻落实的背景下,老师可以将语文与历史两节课进行紧密融合,自古文史相通思想深入人心,语文与历史学科的融合是高频的,历史学科的引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的时代背景,提高学生对课文理解认知深入度。

例如老师在为学生教学《登岳阳楼》之前,就先给学生进行了历史知识的引进,让学生查阅杜甫写作此诗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境遇,了解安史之乱对唐代的巨大影响,这样学生在后续进行语文文本理解时会更加透彻和清晰,才能真正让学生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由此可见加强对跨学科教育理念的全面引进,能够有效借助于历史学科实现学生语文理解深入度、透彻度的逐步提高,进而为后续学生核心素养综合能力的培育和引领保驾护航。

三、跨学科教育理念的引进能够引导学生感知文本内涵

跨学科理念旨在依据于语文学科的重难点知识,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在多学科融合的背景下深入理解文本、思考文本,了解作者所思所想所感,音乐与语文是息息相关的,他们都在向外界传递喜怒哀乐、展现心灵世界,只是音乐与语文情感展现方式存在有一定差别,而文学作品中的音乐美就展现了音乐与语文的紧密连接。为此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在跨学科教育理念全面引进的背景下,融入音乐知识,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课堂专注度,为学生在配音中理解课文、感知课文情感和作者跨时空交流奠定基础。

举例而言,老师在为学生教学《沁园春长沙》《前赤壁赋》等文本时,就可以为学生选择与其相似的配乐,让学生在配乐的引领下朗诵。再比如老师为学生教学《琵琶行》时,也可以在具体教学之前先给学生展示琵琶行这一琵琶曲,让气氛活跃,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进而为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积极主动学习获得认知素养提高,奠定基础。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当前教育教学工作全面转型升级的背景下,老师需要大力加强对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全面改革和更新,要将跨学科教育理念融入于其中,让学生能够在多学科知识的全面引领下获得语文知识理解深入度、透彻度、清晰度的提高,进而为后续学生获得素养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玉影 . 高中语文跨学科写作的问题与策略探究 [J]. 汉字文化 , 2025,

(12): 122-124. DOI:10.14014/j.cnki.cn11-2597/g2.2025.12.020.

[2] 陈玉领. 基于高中语文教学的法治教育跨学科实践策略 [J]. 广东教育( 综

合版 ), 2025, (06): 36-37.

[3] 陈志冈 . 高中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实践策略 [J]. 新教育 , 2025, (14):

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