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议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愈推广策略

作者

辛洪芹 张一文 吴青林

1 江西水利电力大学图书馆  江西  南昌  330099 2 上饶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江西上饶  334001 3 江西农业大学图书馆  江西南昌  330045

如今,鉴于大学生心理疾病的高发,高校图书馆以文化育人的功能为出发点,尝试开展具有人文关怀意义的疗愈式阅读服务探索。阅读疗愈是引导读者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文字资料进行阅读以舒缓负面情绪,疏导不良心理,使之对心理有有益帮助的疗愈行为,已被心理学学科研究证实。现阶段,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愈的应用存在雷同、专业性不强、可持续能力不够等情况。

一、高校特色阅读疗愈现状

目前高校特色阅读疗愈实践越来越专业化,并具有成熟的操作范式,总体发展方向是以单个服务的提供逐渐过渡到综合融合式的服务。首先,在阅读空间建设上有特色和结合,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建设的“四季心育”等以阅读、听觉等为媒介的疗愈空间,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和临沂大学图书馆结合“一班一特色”阅读等疗愈活动为平台建设有特色的阅读空间。其次,在活动内容及形式上逐渐丰富多彩,不仅有山东师范大学“四季心育”阅读社团、“阅丹诗语”等常规性活动,烟台大学等也相继开设特色性的《阅疗》课程,图书馆员配合心理咨询师的咨询开展“阅读—共情—心理干预”模式的综合服务。第三,从服务人员构成来看,加入学校支持网中的心理辅导专家已经延伸到部分学校组建了心理咨询师和馆员队伍共同开展“阅读—陪伴”等阅读疗愈行动,如山西大同大学图书馆“阅心时光”等。第四,图书馆的公众号、网站等线上支持项目有成果的案例,例如聊城大学等图书馆推出的“云端心灵陪伴”等公众号文章的形式弥补了传统的疗愈空间建设的不足。第五,在社会力量的支持方面,在参与主体上,学生主导的疗愈和心理建设的内容在烟台大学“恩鸿阅心”等基金中都能显现出来,烟台大学通过“恩鸿阅心成长基金”吸纳校友资金,并借助教育部“青少年读书行动”等政策保障对项目的推广。

二、高校阅读疗愈的实践难题

(一)学科特色阅读疗愈的整合挑

首先,高校的阅读疗愈实践应从学科特色出发,多种多样化创新实践,如西安工业大学的疗愈形式贴近工科思路,结合了机械的精细性和诗歌的细腻性,以书信疗愈等形式作为情绪的疏导出口;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将AI 技术与艺术疗愈结合,采用激光刻刀等技术实现“输入—输出”的闭环疗愈形式。这样,疗愈以学科特色为基础,在疗愈性提升的同时,也增强了疗愈性及应用性。

另一方面学科特色的深度融合也存在隐患。一是专业支持不足可能影响服务质量,如部分图书馆缺乏心理学或相关学科的合作,导致书目推荐和活动设计不够科学,甚至可能产生反效果。二是学科延展性工作涉及大量延伸资源的成本问题,如专家、辅导员、管理员的聘请等,没有保障或者不定期安排会影响其频率与进度。三是深度学科特色延伸会造成覆盖面性缺陷,如医学生主题会导致心理教育非医学生群体的兴趣匮乏,海洋类主题会使身处内陆的群体没有代入感。这些问题的暴露也说明高校图书馆在深耕特色的同时应该注意广域,也要建立跨学科的定期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学科优势在阅读治愈中的作用。

(二)资源整合与空间营造的挑战

在阅览室内,空间营造的氛围会通过视觉、嗅觉、感觉直接影响读者的心理和生理,对读者的内环境直接产生作用。温馨、舒适且松快的阅读环境能够更好地发挥阅读疗愈的作用。浙江海洋大学图书馆就创新融合海洋特色打造出“海洋疗愈空间”,这既深度融入了地域文化又强化了学科特色,更提升了阅读疗愈体验。

然而这种特色空间营造也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以浙江海洋大学图书馆为例:首先是经费的投入,海洋元素装饰、专业声光电设施等投入经费大,后期使用维护成本高;其次是空间的利用率,例如上述海洋主题灯塔冥想角的特色区域功能单一且利用率随季节因素影响波动较大;再次是适环境的问题,海洋音效等元素可能会对非涉海专业的学生造成干扰,还有资源更新等问题,例如海洋主题的文献不断更新等等。这些问题体现出,特色空间建设需要注意的点,就是在特色化与普适性、投入与产出之间取得平衡。其他如台湾大学的数字疗愈空间存在一样类似的案例——投入规模大,设备的更新换代快、使用门槛高。

(三)跨学科合作与专业支持的难题

除了考虑上述不同立场观点、方法论和操作方式相融合,也需专业的介入和融合,可提升阅读疗法的科学性和针对性。比如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通过建立“医学—心理学—图书馆学”的跨界合作模式,借助心理学院编制评价指标、临床医学院选配专业图书、图书馆设计“个性书目推荐系统”、设置“叙事医学疗愈站”等方式,在医学生教育过程中结合医学人文教学,开展阅读疗愈。

但是,据笔者了解,这种深入合作还具有深层的结构性障碍。如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跨学科合作与专业配合存在许多问题,其中学科价值取向的冲突是一个主要方面。医学教育强调客观理性,而阅读疗愈侧重主观体验,导致一些作品在解读方式上存在分歧。还有,由于跨学科合作会增加巨大成本,临床医师的读书督导每月一次很难成为制度化、常态化的激励安排。同时,伦理审查还存在复杂性问题,在改编疗愈病案作为资料前,需要层层伦理委员会等审批。最后,阅读疗效的评价体系还缺乏系统的心理量表检验,经过心理学疗效量表改进之后是否使受者具有实际的临床诊疗水平,还不确定是否有相关实证。由此看来,需要有校级平台的跨学科协调治理、统一的跨学科合作章程、阅读成效的学科评价,深度的跨学科合作才能成为可能,否则如南京师范大学与该校教育学院的合作也存在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障碍。

三、高校阅读疗愈推广策略

(一)特色化定位策略

阅读治疗服务在学校图书馆开展时,图书馆依托学院校自身学科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展差异化服务,实施“以特色定位”服务。学科特色定位在图书馆中可分为:医科医院可定位医学人文,师范类院校可定位教育爱等,在特色院校可以定位地方情怀,分成治疗式分类的三大特色服务定位。具体的开展实践层面又可以分为初级阶段服务层面、中间阶段服务层面和高级阶段服务层面。初级服务层面可以定位制定特色书籍资源推荐书单,中级服务层面可以定位开展学科特色专题活动,高级服务层面可以定位营造医院图书馆阅读治疗体验式的场所。图书馆特色化定位服务既能反映图书馆专业特色,也能增加师生阅读参与度,减少图书馆自身服务的同质化现象,有针对性对接学科特色、师生的服务需求,提升服务效能,同时还可以有效助力读者阅读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助力学院特色文化建设,成为图书馆转型发展服务的路径之一。

(二)空间与资源创新策略

图书馆“空间 + 资源”双维度创新:(1)关于“空间”,首先是以高校专业(学科)特色重塑环境,设计沉浸空间,比如主题阅读区、静音冥想(比如中国海洋大学图书馆为临海窗户多设的多人沙发改成每格窗户一格对应的仅能容纳一人沙发)、书房式自修室、窗边席地阅读空间等,严格遵从环境心理学,空间形式符合用户心理。其次,高校图书阅读空间资源可以设计成纸质读物、有声读物、VR 读物等多模态资源,通过主题知识图谱将各种资源实现智能关联精准推送。(2)关于“资源+ 技术”,图书馆技术创新应以激发情感共鸣为核心,避免炫技式应用。实施过程中需警惕过度装饰倾向,始终将功能实用性和运营可持续性作为首要考量。另外,在图书馆“空间 + 资源”双维度创新的过程中,必须要摒弃的是一种“过度装修”的倾向,始终要以实用为出发点,并且有长期持续运作的能力。

(三)跨学科协同策略

打造开放合作协同创新模式。需要破除学科壁垒,与心理、医学等院系以及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协作,制定并推出专业的测评工具和案例;与计算机系共同培养阅读疗愈师以提升阅读疗愈师的数字化素养,并共同打造具有高校特色的疗愈课程;推进联席会议、打造跨学科课程模块、搭建课程与资源共享平台。上述开展的联席会议能够帮助高校图书馆弥补学科短板,丰富服务方式,但也会导致服务在不同学科中的学术地位有所差异。因此,要想保持长久的合作,必须建立相关合作的制度安排和相应的激励机制,如拟定协议、组建基金等,以打造一个责任、权利及资源共享合作的组织,帮助图书馆阅读疗愈服务不断提升“阅读疗愈师的专业化”水准,推动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进一步普及。

总结

具体实施上,高等学校图书馆应根据其学科特性建立差异化服务,进行图书馆的定位改善和空间改善,力求营造一种沉浸式的体验与疗愈气氛。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建立多学科的合作机制,和心理咨询室、相关学科的专业部门合作,建立起“图书馆员 + 心理咨询师 + 学科专家”的合作模式,才能够真正提高图书馆特色服务和疗愈服务的有效性和专业性的持续化,有利于支持大学生心理建设工作的进行。

基金项目:2022 年度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一般项目;项目名称:县级公共图书馆分馆运行机制创新——以提供“疗愈阅读”公益服务为例;项目编号:YG2022074。辛洪芹(1975—),女,副研究馆员,硕士;研究方向:信息素质教育。吴青林(1973—),男,副研究馆员,硕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信息素质教育。张一文(1969—),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教育学,信息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