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扩大内需与供给侧改革的内在逻辑

作者

钱敏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0092)

摘要: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全局,我国经济发展的立足点正经历由外向内的转变。本文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逻辑出发,分析发现我国经济发展的供给侧与需求侧不平衡,有效供给明显不足且内需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从现实逻辑出发提出实践路径,我们必须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构建具有强劲活力的国内大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扩大内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内大循环;新发展格局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环境和条件变化所提出的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阶段的战略选择。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面对新形势、肩负新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1]这是党中央基于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而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一、扩大内需战略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逻辑

(一)国内国际的环境变化导致机遇与挑战并存

1.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导致国际形势严峻复杂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经济全球化正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决定了人类前途命运终归光明;另一方面,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全球气候变化、传染性疾病防控、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等方面的挑战不断加剧,逆全球化思潮兴起,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给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严峻挑战,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我国经济增速虽然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但从2010年以来也一直在放缓。特别是近两年国际环境日趋严峻的情况下,要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就必须坚持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国内,通过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构建强有力的国内大循环。[2]

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特别是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同时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我国正经历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机遇与挑战并存,为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现实依据。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形成了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格局,但这种外部依赖性也使得我国经济日益受到国际环境变化的冲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因此调整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的关系势在必行。一方面,我国物质基础更加坚实,截至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26.06万亿元。供给层面,我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强大的生产和供给能力能够让我们在应对国际冲击时掌握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动权。需求层面,2019年我国成为超过美国的世界第一大消费市场,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为形成国内大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持。另一方面,我国的制度保证更加完善,特别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支撑。[3]

(二)我国经济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发展困境共存

供给和需求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要素”。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已转化成结构性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但需求侧运行的短期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只有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才能有效构建强大的国内大循环。

1.有效供给明显不足

生产决定供给,供给引导需求。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国民经济迈上一个又一个新台阶。特别是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以来,坚持“三去一降一补”,减少了许多低端无效供给,我国所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制造能力已经能够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但我国国民经济的供给仍存在许多不足,例如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不高、高端产品的供给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足及相关卡脖子技术不强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通过不断补足产业链短板来提升供给质量,尤其是高科技领域和能源供给的短板。要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自身基础上加强科技攻关,从而努力化解外部冲击所带来的风险挑战。[4]

通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我们也能直观看到我国供给能力的不足,它是国民经济各行业直接销售给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总额,是衡量国民经济供给能力的重要指标。自从2010年以来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直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却不断下降,说明我国供给能力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消费需求和社会各行业部门对各类生产资料的需求,有效供给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很多国外的中高端产品在中国市场很受欢迎,这说明国内企业的供给无法适应市场需求,供给能力和产品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构建国内大循环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有效供给能力。

2.内需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通过“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国内大循环战略,更多依靠外需来拉动经济的发展。然而大国经济的特征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这种过度依赖外需的战略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外需来看,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出口国,但我国外贸依存度自2010年起不断下降至2019年的31.84%,说明国外需求不断减少,国际贸易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挑战。因此有必要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将目光聚焦国内大市场,通过扩大内需促进国内经济循环,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从内需来看,国内需求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但仍存在很大的发展潜力和提升空间。一方面,我国国民的消费水平还有待提升。近年来我国居民消费率总体徘徊在55%左右,而以美国、德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的最终消费率一直维持在70%-80%。全面促进居民消费,增强国内市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仅是加快经济稳定复苏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我国市场投资还有很大的空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资本形成总额保持上升趋势,在2008-2018年间资本形成总额年均增速12.09%,投资潜力巨大。正是因为来自国内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因此充分利用国内大市场优势构建国内大循环的时机已经到来。[5]

二、扩大内需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的实践路径

(一)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在于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优化产业结构来不断化解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实现供需高水平动态平衡。

1.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可以说全面加大科技创新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此,必须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特别是加大“卡脖子”技术的攻关力度,减少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对外国的依赖。同时,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和激励机制,最大程度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热情和积极性,不断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

2.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调动多方主体生产积极性

人是劳动生产过程的主体,现代企业是社会生产发展的载体。一方面,要加大培训力度,通过技术培训、宣传教育等多种形式提高劳动者的综合技能,弘扬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另一方面,要坚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国企改革,加快世界一流企业建设,不断提升生产能力、优化供给水平。

3.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激发增长新动能

坚持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通过优化市场供求结构来推动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不断扩大优质增量产品商品的供给。以“三去”解决生产领域的过剩性问题,以“一降一补”引导投资方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实现供给对需求的有效满足。同时,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创造高质量的新供给来激发更具活力的新需求,从而不断完善和优化国民经济的供给体系。

(二)坚持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战略由外向内转变的关键时期,以建设强大的国内大循环来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充分挖掘国内市场需求潜力,以不断扩大的内需市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1.不断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努力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一方面,要不断拓展各种渠道来增加居民的收入,努力创造更多机会更高质量更高收入的就业岗位。同时要不断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通过收入的增加调动居民的消费热情。另一方面,要积极利用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调节机制努力缩小城乡、区域之间贫富差距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发挥社会保障的社会稳定器作用,减缓在医疗、教育等方面压力,努力提高居民消费信心。

2.积极出台消费优惠政策,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

要积极出台消费优惠政策,加快完善各类政策配套,创造良好的居民消费制度环境。还可以不断探索发展新型消费模式,通过多种形式拓宽居民消费渠道,近年来兴起的“电商直播”就是有效刺激中低消费需求的新手段、新方式。同时,生产和消费作为不可分割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还要通过国内中高端市场的巨大消费潜力培育壮大我国的科技创新企业,形成消费者自主选择、自由消费的市场环境,促进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

3.深化国企改革,持续壮大民营企业,优化投资营商环境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要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不断深化国企改革。同时,民营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要不断探索股份制改革,通过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结合方式解决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加大在关键行业、核心领域的投资力度。政府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增加对基础设施、新兴产业等领域的投资力度,持续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投资拉动内需市场的扩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

[2]刘鹤.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N]. 人民日报,2022-11-04(006).

[3]徐充,郑朝霞.高质量发展视域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路径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21(10):72-78.

[4]董艳玲,安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科学内涵、现实挑战及对策建议[J].贵州省党校学报,2021(03):31-38.

[5]李本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构建新发展格局研究[J].武汉商学院学报,2022,36(02):22-27.

【作者简介】钱敏(1999.07-),男,汉族,安徽省芜湖市人,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