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实践研究
杜梦瑶
东平县实验小学 山东 泰安 271500
引言
文学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不仅有文学教育的知识内容,还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培养学生的正确态度和良好性格创造了条件。基于这样的现状,本课题立足于充分利用学科教材这一有利资源探究如何把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小学文学教学,寻找学科教育与育人的有机结合点,以此作为切入点,提出一种全新的、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和方法。
1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的理论基础与课程价值
小学生阶段是一个人学习行为、智能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语文作为基础性的教育学科,其中的教育文化价值及人文精神等对人的发展都有显著性影响。以建构主义教学观和素质教育为出发点的心理健康充分依托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支持,主张更多关注学生的体验和自我发展需求。人教版语文课本中的故事、诗歌等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提供了让他们了解自己、调整情绪状态以及建立正确价值取向的机会。通过研究分析教学内容、结合心理学教育目标我们可以达到授之以文而又授之以术,促进学生平衡发展的目的,特别是其口头语言表达和内心成熟度的平衡,建立健康人格基础和积极心态的物质基础。
2 基于语文课程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困境
2.1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薄弱与教学专业能力不足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的是语文课程的教学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对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认识只停留在支流阶段,没有深入了解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内容,虽然能够观察到学生的情绪反应,但因缺乏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技巧指导,不能从语文教材内容中有效地开展心理教育。可能出现重语文理解而轻学生内心、重成效展现而轻学习过程与关爱、重训练知识与轻能力情绪处置与感情交流、重知识训练与轻教技使用等因素之间对教师认知上的差异导致课程整合只停留在形式上,而无法做到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实际深层次影响。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整合,还需要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养。
2.2 语文课程资源在心理教育中的转化与利用效率不高
语文教材中虽有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只作为语言知识或语言训练的内容,因教师在课时安排时未能有效挖掘其心理学内容,故课文中的情感美育、品格教育以及人际问题调整功能未能得到充分体现。有些教学行为过于看重技术上的产出,轻视学生心灵感受与情绪表达,造成了课程资源教育功能上的流失。教材中的故事叙述、诗词语言、交流话题如果不能结合心理教育意图调整就将变为被动执行,这些资源的改写与运用还存在不足,这样的结果不仅是汉语课堂成长影响不好,也使得心理学健康的教育缺乏深入融合学科的底气。
2.3 学生心理发展差异性与课堂教学整体推进之间存在矛盾
小学阶段的孩子在知识储备、情感体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他们的心理发育速率不同。而绝大多数语文教学采用的是普及式、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为立足目标制定共性标准,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孩子的差异和不同水平的心理需求。部分孩子在阅读与表达时能够自然而然地产生积极情感体验,但部分孩子由于对内容理解困难或是性格内向,便会因挫败感而放弃学习,失去心理的平衡。由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整体设计面向所有学生、不分层次,不利于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没有分级指导和分层次补充,未能充分实现语文教学蕴藏的心理教育效果,加大了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短板差距以及心理成长差距。
3 语文课程资源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
3.1 提升教师心理教育认知与专业能力的系统培养机制
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认知是语文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关键性因素。培养教师正确理解心理教育的观念,进行思想教育的方式有多种(校内各种形式的研究、请专家来讲课、观看辅导视频、对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等等),使得教师更好地学习心理学及心理学科的教学方法。对于教材的选择,强调的是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情绪调节方法和教材处理方法,从而让教师能在读写课、教案设计和口语练习中无意识地渗透一些心理学知识。学校可以制定实际的反馈措施和教师之间的合作体系,为教师提供一个讨论案例、交流经验的平台。日积月累之下,教师不仅能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敏感度,而且更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的心理成长发展。
3.2 丰富语文课程资源转化方式提升心理教育渗透效果语文课程资源本身蕴含人文关怀与情感滋养价值,需要通过科学转化才能发挥心理教育功能。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结合文本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与价值反思,使故事人物的心理冲突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认知契机。在习作训练中可设置情境化任务,鼓励学生表达真实情绪,从而实现心理疏导与认知提升的结合。口语交际与群体活动也应注重营造支持性氛围,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理解与尊重。学校还可以开发跨学科资源和校本课程,将心理教育元素嵌入语文综合性学习。通过多样化转化方式,语文课程能够突破单一的知识传授模式,成为促进学生心理成长与人格健全的重要载体。这种融合不仅提升课堂育人实效,也为学生构建积极心态与健康人格奠定坚实基础。
3.3 设计分层次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差异化心理发展支持
小学生在心理发展水平、学习兴趣与性格特质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统一化课堂目标难以满足个体需求。通过分层次学习任务的设计,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契合其心理特点的成长空间。在阅读教学中,可为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设置批判性思考与情境再创造任务,引导其深化情感体验;对于理解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则设计基础阅读理解与情绪识别训练,帮助其建立自信与安全感。在习作与口语交际活动中,通过差异化要求与分组协作,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度挑战中体验成就感与心理支持。分层任务不仅能提升学习积极性,更能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均衡渗透,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与整体成长。这种分层设计实现了因材施教与心理关怀的统一,为学生全面发展营造更加包容与和谐的课堂环境。
结语:语文课程资源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小学阶段的全面育人提供了新路径。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情感价值和人文内涵,能够在知识学习中渗透心理引导,在语言表达中促进情绪调适,在合作交流中强化人际支持。研究表明,教师能力提升、资源有效转化、分层任务设计与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实现融合成效的重要保障。推动语文与心理教育协同发展,将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心态与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 马步方 .”三核融合”: 小学语文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推进的一种思路 [J]. 花溪 , 2023(20):0028-0030.
[2] 韩垚 . 浅析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J]. 特别关注(英文), 2024, 68(6):37-39.
[3] 罗婷婷 . 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究 [J].2024(12):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