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香童路:如何让经典名著成为孩子的阅读伙伴
魏丹丹
德州市新湖南路小学 山东省 德州市 253500
引言
经典名著却宛如一座座沉静而坚定的灯塔,在儿童阅读的广袤世界中,投射出温暖且深邃的光芒。从《西游记》那充满奇幻色彩的冒险之旅,带着孩子们在神魔世界中领略正义与勇敢的力量;到《小王子》蕴含的深刻哲学冥想,引领孩子们思索关于爱、友谊与孤独的真谛;从《安徒生童话》的诗意与忧伤,为孩子们编织起一个个纯真美好的梦;到《三国演义》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让孩子们感受历史的厚重与英雄的豪情。
但在现实中,经典名著往往以一种高高在上的 “权威符号” 姿态,安静地躺在书架之上。对于孩子们而言,它们看似遥不可及。复杂的文字、陌生的时代背景、深邃的思想内涵,都如同重重障碍,横亘在孩子与经典之间。
如何才能打破这层隔阂,让经典名著摇身一变,成为孩子书包里形影不离的 “亲密伙伴” 呢?这无疑对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教育者从儿童的视角出发,重新深入审视经典,精心搭建起一座能够通向经典世界的坚实阶梯。
一、经典名著的儿童化转码策略
1.可视化转译:让文字长出翅膀
经典名著中的一些作品,如《封神演义》,充满奇幻色彩与神话元素,其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宏大的神话场景,对年幼的孩子颇具挑战。但通过专业绘本创作者精心绘制插画,可将哪吒闹海等经典故事转化为适合儿童理解的视觉叙事。创作者运用鲜艳活泼的色彩,简化人物关系,将原本晦涩的神话故事,巧妙转化为关于勇气与成长的趣味篇章。孩子们透过精美的画面,直观感受故事中角色的情感起伏和情节推进,轻松踏入这个奇幻的神话世界。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骄傲的将军》,从《左传》等经典中汲取灵感。动画采用中国传统剪纸风格,生动诠释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的道理。制作团队保留经典神韵的同时,契合儿童审美,对画面、角色及情节节奏精心雕琢。通过动画这一趣味形式,古老经典焕发生机,孩子们更易理解和接纳其中蕴含的智慧。
2.情境化嵌入:让经典融入生活
中秋佳节,选取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经典诗词让孩子们诵读,同时开展制作月饼、赏月等活动。孩子们在品尝月饼、仰望明月时,能深刻体会诗词中对团圆的期盼和对人生的哲思。重阳节,阅读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并组织登高活动,帮助孩子感受古人对亲情的珍视和对传统习俗的传承。
当孩子遭遇学习瓶颈时,引导他们从《荀子·劝学》中汲取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的精神力量。面对与朋友的矛盾,借助《论语》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教诲,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化解矛盾。通过这类生活化联想,经典名著不再脱离实际,而是成为孩子解决生活难题的 “精神百宝箱”,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二、构建沉浸式阅读生态
1.家庭阅读剧场
每周设定专属家庭阅读时间,开展 “角色扮演夜” 活动。家长与孩子一同挑选《雷雨》等经典戏剧中的精彩片段进行演绎。演绎时,运用夸张表演深入理解角色的复杂情感和矛盾冲突。在欢笑与思考中,晦涩的经典变得生动,孩子轻松拆解经典难度,加深对作品内涵的领悟。
以《格林童话》为蓝本开展故事接龙。家长开头 “在一片神秘的森林里……”,孩子接续编织故事。过程中,孩子潜移默化吸收经典童话的叙事结构与创作手法,激发想象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深切感受经典魅力。
2.学校阅读共同体
学校可开展跨学科阅读项目,打破学科壁垒,助力学生多维度理解经典名著。例如,科学课上结合《梦溪笔谈》中的科学知识进行实验探究,语文课上赏析其文字之美,历史课上探讨书中反映的时代背景。通过跨学科学习,学生全面还原经典场景,深入领会经典丰富内涵。
鼓励学生用 3D 打印技术制作《三体》中的宇宙飞船模型,或用编程设计《哈利·波特》魔法世界的互动游戏。动手实践中,学生需深入剖析经典中的场景、角色,借助创意和动手能力重构经典。此类活动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精神,使其以全新方式与经典互动,加深对经典的理解记忆。
三、培养批判性经典阅读思维
1.对话式导读法
引导孩子阅读《海底两万里》时,抛出问题 “若鹦鹉螺号拥有现代太阳能技术会怎样?” 在假设情境中,孩子结合书中情节与想象,探讨科技发展与探索未知的关联。此类问题激发孩子阅读兴趣,培养创新与逻辑思维能力。
组织关于《红与黑》的辩论会,正方观点为 “于连的个人奋斗值得肯定”,反方观点为 “于连的不择手段应受批判”。辩论中,孩子需深入研读原著寻找论据支撑观点。这种价值观碰撞培养孩子辩证思维,使其学会多角度看问题,深入领会经典传达的多元价值观。
2.创造性输出
借助数字绘画软件,让孩子创作《桃花源记》的互动漫画。读者点击画面元素,可弹出对桃花源社会风貌、人物生活的详细介绍。这种创作方式让孩子深入理解经典内涵,同时提升数字艺术创作能力,以新颖形式呈现经典。
在学校成立 “经典说唱社”,学生用说唱形式演绎《诗经》中的国风篇章,或用快板讲述《东周列国志》的故事。将经典与现代艺术形式融合,使经典重焕生机。学生参与创作表演,既加深对经典的理解记忆,又培养艺术素养与文化传承意识。
四、在经典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当经典名著不再是高高在上、令人望而却步的文化图腾,而是能够化作孩子书包里带着温度、陪伴他们成长的亲密伙伴时,阅读便完成了其最为美丽的蜕变。在《小王子》那浩瀚的星空下,孩子们开始思考孤独的含义;在《草房子》那随风摇曳的芦苇荡中,孩子们感悟着成长的酸甜苦辣;在《爱的教育》那淡淡的墨香里,孩子们学会了共情与关爱他人。这种跨越时空与经典对话的精神体验,正在为儿童构筑起一张能够抵抗平庸的 “意义之网”。
教育者的使命并非强迫孩子仰望经典,而是要用心铺就一条通往经典的星光大道。在这条墨香弥漫的童路上,每个孩子都能凭借自己的步伐,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坐标。当有一天,孩子能够主动运用《简·爱》中所传达的平等观念去质疑现实中的不公,能够像《海底两万里》中的主人公一样,以探索精神勇敢地面对未知的世界时,我们便深知:经典已经悄然在他们心中扎根,并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为他们的人生遮风挡雨,指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