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交通安全设施质量检测工作分析

作者

邱萍

新疆交勘致远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830002

引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长,交通事故频发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交通安全设施作为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的关键手段,其质量至关重要。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一些问题,导致部分交通安全设施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建立健全的质量检测机制,确保交通安全设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1]。

一、 交通安全设施概述

(一)设施分类体系

根据设施作用机理与部署特征,可将其划分为两大技术类别:

(1)主动型与被动型设施

主动型设施:通过动态交互实现交通管控,如自适应信号灯系统(可根据实时车流调整相位周期)、可变情报板(发布气象预警或事故提示)。被动型设施:以静态实体形态提供持续性安全防护,包括路侧波形梁护栏(W 型截面设计)、混凝土防撞墩(JTG/T D81-2017 标准规定的 F 型结构)等。

(2)空间域与时间域设施

空间域设施:侧重于道路物理空间的划分与管理,如纵向减速标线(采用鱼骨形凸起结构增强振动警示)、中央分隔带弹性立柱(碰撞后可复位设计)。时间域设施:着重于通行时序的协调控制,典型代表为多相位信号灯组(需满足《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GB 14886-2016的视认角要求)[2]。

(二)功能作用机制

交通安全设施通过四维作用机理构建道路安全防护网络:

(1)空间划分功能

通过物理隔离与视觉引导实现交通流组织:纵向标线系统采用车道边缘线(20cm 宽实线)、车道分界线(15cm 宽虚线)的组合模式,将道路横断面划分为机动车道(3.5m 标准宽度)、非机动车道( ⩾2.5m )及路肩区域。隔离设施如 SS 级金属网护栏(网孔尺寸 ⩽100mm×50mm )可有效防止行人横穿,其竖杆抗拉强度需 ⩾375MPa ,确保受冲击时结构完整性。

(2)时间调控功能

通过信号相位配时优化通行秩序:信号灯采用 Webster 算法计算周期时长,在饱和流量 0.5pcu/s 的交叉口,最佳周期 C=1.5L/(1-Y) ,其中 L 为总损失时间,Y 为各相位流比之和。行人过街信号需设置全红间隔期( ⩾3 秒),配合倒计时显示器(数字高度 ⩾30cm )降低抢行风险 [3]。

(3)风险控制功能

通过能量吸收与轨迹修正降低事故严重程度:护栏系统基于碰撞力学设计,波形梁板厚度 ⩾4.5mm ,立柱埋深 ⩾140cm ,使失控车辆碰撞角控制在 10 ° 以内,侧翻概率降低 72% 。避险车道采用破碎砾石铺装(厚度⩾40cm ,粒径 3-5cm ),摩擦系数 μ≥0.45 ,可在 120m 长度内使载重货车从 80km/h 减速至静止。

(4)信息传递功能

通过光学特性与符号系统实现全天候信息交互:反光膜遵循逆反射系数分级体系,如 Ⅳ 类钻石级反光膜(入射角 0.2 时 ≥600cd/lx/m2 ),确保夜间 300m 外清晰辨识。动态标志采用 LED 可变图文显示,亮度可自动调节( 2000-8000cd/m2 范围),在暴雨天气(能见度 <50m )下仍保持有效视认距离。该功能体系通过人、车、路、环境的协同作用,将事故率理论值降低 40%-65% (NHTSA,2021),体现了设施系统在交通安全保障中的基础性价值[4]。

二、交通安全设施质量检测工作建议

(一)创新技术应用提升检测水平

为突破传统检测手段效率低、精度不足的瓶颈,需重点研发智能化检测装备。在标线逆反射率检测领域,采用机器视觉技术构建动态检测系统,通过高精度摄像头与图像处理算法实时分析标线反光性能,目前已实现车载状态下连续检测。同步推进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将激光扫描仪、红外热成像仪等设备集成至移动检测平台,形成可覆盖道路全断面的立体检测能力。国内某交通科研院所最新研发的智能检测车已投入应用,该装备搭载自主导航系统,可在保持 80 公里 / 小时行驶速度的条件下,对交通标志反光系数、护栏结构完整性等 7 项指标同步检测,实测数据精度较人工检测提升 130% ,单日检测里程突破 400 公里,较传统方式提升 5 倍作业效率。构建 " 数据采集 - 智能分析 - 决策执行" 的数字化管理体系,依托物联网技术部署多功能传感器网络。在重点路段安装具备三轴加速度监测、金属腐蚀感知等功能的智能监测终端,实时采集设施位移形变、涂层剥落、螺栓松动等 12 类关键参数。整合历史检测数据与实时监测信息,建立包含50 万条设施特征的质量数据库,开发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风险评估模型。

深圳试点项目验证,该平台通过关联气象数据与设施腐蚀速率,可提前14 天预测沿海路段护栏锈蚀风险,指挥中心据此开展的预防性维护使设施故障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 45 分钟,较传统被动处置模式效率提升 80% 。

(二)强化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

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的落地需要构建覆盖设施规划、建设、运维各阶段的质量控制体系。在设计阶段,应建立基于风险预判的检测指标体系。例如,针对易受紫外线老化的反光膜材料,需在施工前检测其初始逆反射系数(不低于 500cd/lx/m2 ),并依据《公路交通设施抗紫外老化技术规范》进行 300 小时加速老化试验,确保材料性能衰减率控制在 15% 以内。BIM技术的引入实现了设施状态的动态追踪。通过将交通标志、护栏等设施的三维模型与施工进度数据关联,可构建数字孪生管理平台。某跨海大桥项目应用 BIM 模型实时监测护栏螺栓扭矩值,当传感器检测到螺栓预紧力低于设计值( 220N⋅m )的 80% 时,系统自动触发预警并生成维修工单,使螺栓松动问题的响应时间从平均 72 小时压缩至 4 小时以内。

(三)完善检测数据共享与协同机制

省级检测数据库的构建需解决数据异构性问题。建议采用 “一数一源”原则,统一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等 12 类设施的数据编码规则(如参照 JT/T 280-2022 标准),并规定经纬度坐标、检测时间、设备型号等 28项必填字段。浙江省建立的省级平台通过 ETL(数据抽取转换加载)工具,已整合交通运输厅、公安交管局等 6 个部门的 4.7 亿条检测记录,形成全国规模最大的区域性设施质量数据集。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增强检测数据的可信度。在福建省试点项目中,各检测机构将哈希值上链存证,利用智能合约自动校验数据完整性。当某检测机构上传的反光膜系数检测报告与历史数据偏差超过 20% 时,系统自动冻结该批次数据并要求人工复核,有效遏制了 23 起数据篡改行为。此机制使检测报告的可信度从传统模式的 78% 提升至 99.6% 。跨部门协同需要制度与技术双重保障。建议建立由交通运输部门牵头的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交通安全设施检测数据共享管理办法》,明确数据开放边界与责任归属。技术层面可开发 API 接口平台,支持公安部门的交通事故数据与住建部门的设施检测数据交叉分析。重庆市通过该模式发现,标线逆反射系数低于 80mcd/m2 的路段,夜间事故发生率是达标路段的 3.2 倍,据此优先安排 325 公里标线重划工程,使相关事故同比下降 41% 。

结语:

交通安全设施的质量检测工作是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环节。通过相关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检测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之后可以探索新技术的应用潜力,优化质量检测体系,为构建更加安全的道路交通环境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范平 . 基于交通安全设施质量检测分析 [J]. 运输经理世界 , 2023, (30):119-121.

[2] 蒋永垒 , 王腾文 . 交通安全设施质量检测工作思考 [J]. 运输经理世界 ,2023, (09): 117-119.

[3] 王超凡, 张树奎, 陶肆. 水路交通安全设施质量检测工作思考[J]. 传播力研究 , 2019, 3 (04): 214.

[4] 赵剑 . 交通安全设施交工检测中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及原因分析 [J]. 科技风 , 2018, (17): 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