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小学音乐分层作业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作者

夏茹琳

黑龙江省富锦市第十二小学

一、引言

“双减”政策的落地,推动着小学教育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音乐学科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其作业设计需要摆脱“抄歌词、唱歌曲”的机械模式,在减轻负担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与艺术表现力。当前,小学音乐作业普遍存在“一刀切”的现象:要求全体学生完成相同内容,既使基础薄弱的学生因难度太高失去兴趣,又使能力较强的学生因为缺乏挑战而停滞不前。基于此,探索分层作业设计与实践路径,根据学生的音乐基础、兴趣特长设计差异化任务,既可以减少无效的作业量,又可使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任务中获得成就感,真正实现“减量不减质”,这是“双减”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音乐分层作业设计策略

(一)依据素养水平分层,把握作业梯度

学生的音乐素养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的学生能熟练演唱旋律,有的学生节奏感强,有的学生擅长乐器模仿。分层作业设计需要以素养水平为依据,构建“基础—提升—创新”的三级梯度。基础层聚焦于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比如准确演唱歌曲片段、识别简单节奏型;提升层侧重于知识的综合运用,比如为旋律配简易打击乐、创编歌词;创新层更加强调个性化表达,比如创作原创童谣、编排音乐情景剧。梯度设计需要确保每个层级的作业量不超过 15 分钟,在“减量”的同时,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跳一跳够得着”,避免因难度失衡导致的负担反弹。

(二)结合兴趣特长分层,激发作业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双减”背景下的音乐作业需要摆脱强制性,通过兴趣引导提升参与度。可根据学生的特长倾向设置“演唱类”、“律动类”、“创作类”等不同方向的分层任务:对唱歌感兴趣的学生,可选择歌曲学唱类作业;喜欢肢体表达的学生,可侧重舞蹈律动类任务;擅长想象创作的学生,可挑战旋律创编类内容。这种“自选式”分层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让作业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同时避免兴趣单一化,鼓励学生尝试跨类别任务,全面发展音乐素养。

(三)联系生活场景分层,拓展作业空间

音乐源于生活,分层作业设计需要打破课堂边界,把任务与生活场景结合起来。低年级可以设计“家庭音乐角”的基础任务,比如和家长一起听辨厨房中的节奏(切菜声、水流声);中年级可以布置“社区音乐探索”提升任务,比如记录广场舞的旋律特点;高年级可以尝试“校园音乐策划”创新任务,比如为运动会设计加油口号旋律。生活场景的融入,可使音乐作业变得生动可感,既减少书面作业比例,也可以使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受音乐的实用价值,符合“双减”对作业实践性的要求。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音乐分层作业实践路径

(一)课堂延伸式实践,巩固基础与提升能力

课堂延伸式分层作业作为教学内容的有效补充,需要紧扣课堂所学知识,在巩固基础的同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提升空间。实践中需要把握“课堂重点—分层拆解—生活应用”的逻辑:把课堂核心知识点(如节奏型、旋律线)拆解为不同难度的任务,基础层聚焦模仿与记忆,提升层侧重变式与应用,确保作业与课堂教学形成闭环,避免脱离教材的无效拓展。

在三年级“欢快的节奏”单元教学后,设计三层课堂延伸作业。基础层:提供“ ××|×0| ”节奏型,让学生用拍手、跺脚等方式模仿,录制10秒视频上传班级群——此任务直接对应课堂所学的基本节奏训练,耗时约5 分钟。提升层:给出“小兔子跳”“小鸟飞”等动物形象,让学生为每个形象创作 2 小节节奏(如小兔用“ ×××× |”表现跳跃,小鸟用“×—|”表现飞翔),并拍视频展示——通过形象联想拓展节奏应用,耗时约 10分钟。创新层:结合家庭场景,用碗筷、桌椅等物品创作“厨房节奏曲”,要求包含课堂学过的 3 种节奏型,时长 30 秒左右——将节奏知识与生活结合,鼓励个性化表达。

(二)生活体验式实践,培养音乐感知与应用

生活体验式分层作业旨在使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感受音乐与生活的联系,培养音乐感知力与应用能力。实践中需要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家庭、校园、社区),设计与场景匹配的分层任务:基础层侧重“听与辨”,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音乐元素;提升层强调“做与用”,引导学生用音乐知识美化生活;创新层注重“创与传”,鼓励学生用音乐影响身边人。这种实践路径能让音乐作业变得“有用、有趣”,符合“双减”对作业实践性与趣味性的要求。

在四年级“音乐中的情绪”主题学习后,开展“家庭音乐小管家”实践活动。基础层:让学生记录一周内家庭播放的音乐(如妈妈做饭时的流行歌、爸爸开车时的古典乐),用表格标注歌曲带来的情绪(开心、平静等)。提升层:根据家人的情绪状态推荐合适的音乐,如给疲惫的妈妈推荐舒缓的钢琴曲,为生日的弟弟选唱欢快的儿歌,并记录家人反应。创新层:为家庭聚会设计 10 分钟“音乐流程”,包括开场音乐选择、游戏环节背景音乐、结束时的合唱歌曲,并说明每个选择的理由。活动结束后,可举办“家庭音乐故事会”,让学生分享作业中的发现,如“奶奶听到《茉莉花》时会想起老家,原来音乐能唤起回忆”,深化音乐与生活的联结。

(三)项目探究式实践,发展综合素养与创新思维

项目探究式分层作业以主题为纽带,整合多方面音乐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思维。实践中需要确定贴近学生生活的探究主题(如节日、自然、校园),设计“资料收集—实践创作—展示分享”的分层任务链:基础层参与资料收集与简单创作;提升层负责核心创作与合作分工;创新层主导项目策划与成果升华。这种路径能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自然运用音乐知识,避免碎片化作业,符合“双减”对作业综合性的要求。

在五年级“校园的声音”项目探究中,设计三层任务。基础层:收集校园中的声音(上课铃声、操场欢呼、树叶沙沙等),用文字或图画记录这些声音的高低、强弱。提升层:小组合作,将收集的声音分类,用课堂学过的乐器(如三角铁、沙锤)模仿其中 3 种声音,录制 20 秒“校园声音模仿秀”。创新层:以“美丽的校园”为主题,创作 1 分钟童谣,歌词包含校园场景,旋律借鉴课堂学过的《校园的早晨》片段,并用自制乐器(如水瓶摇沙)伴奏。项目成果可通过“校园广播展播”进行呈现。

四、结语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音乐分层作业,其核心价值在于“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作业中获得成长”。通过依据素养水平、兴趣特长、生活场景的分层设计,结合课堂延伸、生活体验、项目探究的实践路径,既可以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也能使作业成为培养音乐素养的有效载体。实践中需注意避免分层固化——允许学生根据自身进步调整层级,保持挑战性与成就感的平衡;同时加强作业反馈的针对性,让每个学生都能明确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 丽 菊 . 核 心 素 养 视 域 下 小 学 音 乐 作 业 设 计 的 路 径 [J]. 琴童 ,2025,(06):113-115.

[2] 陈禹诺 . 浅析小学音乐分层教学实施策略 [J]. 新课程研究 ,2024,(12):123-125.

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学会 2024 年度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双减”背景下分层作业设计的策略与研究》(编号 kt2024031917392316535)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