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生物发酵技术提升杂粮食品营养特性的实践探究
高畅
黑龙江工业学院
一、引言
杂粮作为我国传统膳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及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具有调节血糖、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等保健功能。然而,杂粮中存在的抗营养因子(如植酸、胰蛋白酶抑制剂等)以及粗糙的口感,限制了其在现代饮食中的广泛应用。微生物发酵技术作为一种生物转化手段,通过微生物代谢产生的酶系,能够有效降解抗营养因子、提高营养物质生物利用率,并赋予杂粮食品独特的风味与质地。本文从微生物发酵技术的原理出发,系统探讨其对杂粮食品营养特性的提升机制,为杂粮食品的工业化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二、微生物发酵技术对杂粮营养物质的转化作用
2.1 碳水化合物的分解与利用
杂粮中的淀粉是主要碳水化合物来源,但其分子结构复杂,难以被人体直接消化吸收。微生物发酵过程中,淀粉酶、糖化酶等水解酶将淀粉分解为糊精、麦芽糖及葡萄糖等小分子糖类,显著提高杂粮食品的消化率。例如,在糙米发酵过程中,酵母菌分泌的淀粉酶可渗透至胚乳内部,将淀粉链断裂为短链糊精,使发酵糙米的血糖生成指数(GI)较未发酵糙米降低,更适宜糖尿病患者食用。同时,发酵产生的葡萄糖可为后续乳酸菌等益生菌的增殖提供碳源,形成“预消化”效应,进一步优化营养结构。
2.2 蛋白质的降解与氨基酸组成优化
杂粮蛋白质虽含量丰富,但存在必需氨基酸比例失衡、消化率低等问题。微生物发酵通过蛋白酶作用,将大分子蛋白质分解为小分子肽和氨基酸,提高蛋白质的生物价。例如,在豆类发酵中,米曲霉产生的酸性蛋白酶可特异性水解大豆球蛋白中的疏水性氨基酸残基,生成具有抗氧化活性的短肽;乳酸菌发酵则通过肽酶作用,将谷氨酰胺转化为谷氨酸,增强鲜味并促进肠道对氮的吸收。此外,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自身蛋白的合成,可补充杂粮中缺乏的赖氨酸、甲硫氨酸等必需氨基酸,实现氨基酸模式的互补优化。
2.3 脂质的代谢与功能性脂肪酸生成
杂粮中的脂质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但易受氧化影响导致品质劣变。微生物发酵通过脂肪酶作用,将甘油三酯分解为甘油和游离脂肪酸,其中部分脂肪酸可被微生物进一步代谢为共轭亚油酸(CLA)、γ- 氨基丁酸(GABA)等功能性成分。例如,在燕麦发酵过程中,乳酸菌利用亚油酸合成 CLA 的能力显著增强,其产物具有调节脂质代谢、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等生物活性;而霉菌发酵则可通过γ- 氨基丁酸转氨酶途径,将谷氨酸转化为GABA,发挥镇静安神、降低血压的作用。
三、微生物发酵技术对抗营养因子的降解机制
3.1 植酸的降解与矿物质生物利用率提升
植酸是杂粮中主要的抗营养因子,其通过螯合钙、铁、锌等矿物质形成不溶性复合物,降低矿物质的吸收率。微生物发酵过程中,植酸酶将植酸逐步水解为肌醇和磷酸,释放被束缚的矿物质。例如,在玉米发酵中,黑曲霉产生的植酸酶可在
条件下高效降解植酸,使发酵玉米粉中铁的溶解度提高,锌的生物利用率提升。此外,发酵产生的有机酸(如乳酸、柠檬酸)可降低体系 pH ,进一步促进矿物质溶解,形成“酶解 -酸化”协同效应。
3.2 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失活与蛋白质消化率改善
胰蛋白酶抑制剂广泛存在于豆类杂粮中,其通过抑制胰蛋白酶活性干扰蛋白质消化,甚至引发胰腺肿大等病理反应。微生物发酵通过热不稳定性和酶解作用双重机制降解胰蛋白酶抑制剂。例如,在纳豆制作中,枯草芽孢杆菌在固态发酵过程中产生大量蛋白酶,可将大豆中的 Kunitz 型和Bowman-Birk 型胰蛋白酶抑制剂完全降解;同时,发酵产生的热量(50-60% )可使部分热敏性抑制剂失活,双重保障蛋白质的消化安全性。
3.3 非淀粉多糖的分解与膳食纤维功能强化
杂粮中的非淀粉多糖(如阿拉伯木聚糖、β- 葡聚糖)虽具有调节肠道菌群、降低胆固醇等保健功能,但其高黏度特性会阻碍消化酶与底物的接触,影响营养吸收。微生物发酵通过纤维素酶、木聚糖酶等作用,将非淀粉多糖降解为低聚糖和单糖,在降低黏度的同时保留其功能性。例如,在荞麦发酵中,里氏木霉产生的复合酶系可将阿拉伯木聚糖分解为阿拉伯糖和木糖,使发酵荞麦粉的持水力下降,而水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增加,形成“结构改性- 功能强化”的平衡。
四、微生物发酵技术对杂粮功能性成分的生成作用
4.1 B 族维生素的合成与营养强化
杂粮本身是 B 族维生素的重要来源,但加工过程中的热处理易导致维生素流失。微生物发酵通过自身代谢途径,可合成人体必需的维生素 B₁、B₂、B₆、B₁₂ 等。例如,在酵母发酵杂粮面包中,酿酒酵母利用糖代谢中间产物合成维生素 |Bl| ,其含量较未发酵面包提高;而乳酸菌发酵则可通过核黄素合成酶系,将核黄素前体转化为维生素B₂,满足人体对水溶性维生素的日需量。此外,部分发酵菌株(如丙酸杆菌)还具备合成维生素 B₁₂的能力,为素食人群提供重要营养补充。
4.2 酚类化合物的释放与抗氧化活性增强
杂粮中的酚类物质(如阿魏酸、咖啡酸、原花青素)多以结合态形式存在于细胞壁中,生物利用率较低。微生物发酵通过果胶酶、纤维素酶等作用,破坏细胞壁结构,释放游离酚类物质;同时,微生物代谢产生的β-葡萄糖苷酶可水解酚酸糖苷键,生成具有更高抗氧化活性的苷元。例如,在黑米发酵过程中,乳酸菌产生的酯酶将阿魏酸酯水解为游离阿魏酸,使发酵黑米汁的DPPH 自由基清除率提高,总抗氧化能力显著增强。
4.3 益生菌的增殖与肠道微生态调节
杂粮发酵食品常作为益生菌的载体,通过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如低氧、高碳源)促进乳酸菌、双歧杆菌等益生菌的增殖。例如,在发酵杂粮粥中,嗜酸乳杆菌可利用杂粮中的低聚糖(如棉子糖、水苏糖)作为碳源,快速增殖至 108CFU/g 以上,形成活菌型功能性食品。这些益生菌进入肠道后,可通过竞争性排斥、产生抗菌物质(如细菌素、有机酸)等机制,抑制致病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的生长,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进而提升免疫力、预防腹泻和便秘。
五、微生物发酵技术对杂粮食品感官品质的改善
5.1 风味的形成与优化
微生物发酵通过代谢产生多种风味物质,赋予杂粮食品独特的香气与口感。例如,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乙醛等物质,赋予发酵杂粮饮料清爽的酸味和果香;酵母菌发酵产生乙醇、酯类(如乙酸乙酯)等物质,使发酵杂粮面包具有酒香和花果香;霉菌发酵则通过蛋白酶作用生成氨基酸,与还原糖发生美拉德反应,产生焦糖香和坚果香。此外,微生物代谢产生的硫胺素焦磷酸(TPP)可参与噻唑类风味物质的合成,进一步丰富杂粮食品的风味层次。
5.2 质地的改良与适口性提升
杂粮食品常因质地粗糙、口感干涩而难以被消费者接受。微生物发酵通过酶解作用软化细胞壁,降低食品的硬度与咀嚼性。例如,在发酵杂粮饼干中,米曲霉产生的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可降解谷物麸皮中的膳食纤维,使饼干质地更酥脆;而乳酸菌发酵产生的多糖(如葡聚糖、果胶)则可作为天然增稠剂,改善发酵杂粮粥的黏稠度与顺滑感。此外,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如酵母发酵)可使杂粮面包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结构,显著提升适口性。
六、结论
微生物发酵技术通过酶解作用、代谢产物生成及微生物 - 底物相互作用,实现了对杂粮食品营养特性的全方位提升。其不仅可降解抗营养因子、提高营养物质生物利用率,还能合成功能性成分、改善感官品质,为杂粮食品的深度开发提供了科学路径。未来研究可进一步聚焦于菌种选育、发酵工艺优化及代谢机制解析,推动微生物发酵技术在杂粮产业中的规模化应用,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杨欢 , 刘敬科 , 李朋亮 , 等 . 乳酸菌协同酵母菌发酵杂粮面包降糖效果研究进展 [J]. 食品与机械 ,2024,40(11):211-218.
[2] 陈悦 , 陈岚 , 高路 . 微生物发酵对杂粮代餐粉品质特性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J]. 中国粮油学报 ,2022,37(12):9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