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初中学生叛逆期心理问题的教学实践应对与策略优化路径

作者

张敏德

长春市九台区第三十一中学  130500

一、引言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初中学生群体呈现出留守儿童比例高、家庭教育弱化、成长环境复杂等特征,叛逆期心理问题表现更为突出。叛逆期作为青少年成长的关键转折阶段,农村学生因情感关爱缺失、价值引导不足等问题,易出现厌学逃学、对抗管理、情绪失控等行为。教学管理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环节,亟需突破传统说教式教育模式,构建符合农村实际的心理问题应对体系。本文聚焦农村初中教学管理场景,探索叛逆期心理问题的实践应对策略,对提升农村初中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初中学生叛逆期心理问题的现状特征

农村初中学生叛逆期心理问题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从表现形式看,留守儿童因亲情缺失易产生孤独感与对抗情绪,常通过顶撞教师、违反纪律等方式吸引关注;部分学生因城乡差距产生自卑心理,转化为叛逆行为;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的学生,易形成 “以暴制暴” 的对抗模式。从成因分析,农村初中存在心理教育资源不足、教师心理辅导能力薄弱、家校沟通不畅等问题。传统教学管理中,教师多采用批评惩戒方式处理叛逆行为,缺乏对学生心理需求的深度关注,导致师生矛盾激化,形成 “叛逆 - 惩戒- 更叛逆” 的恶性循环。

三、农村初中叛逆期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构建情感联结型师生关系,筑牢心理疏导基础

教师需转变教育理念,将情感关怀融入日常教学管理的每个环节。农村初中教师应建立 “留守儿童关爱台账”,详细记录学生的生日、家庭情况等信息,在重要节点给予特别关怀,通过定期个别谈话、生活帮扶等方式建立深度信任关系。利用课后服务时间组织多样化兴趣小组活动,如农村特色的农技体验、乡土文化探究、手工制作等,让叛逆期学生在集体互动中获得归属感与价值感。建立 “师生成长伙伴” 长效制度,每位教师定向对接 3-5 名叛逆期学生,每周进行不少于 2 次的交流互动,详细记录其心理变化轨迹,及时回应学业困惑与情感需求。教师要系统学习沟通技巧,面对冲突时采用 “先倾听情绪后理性引导” 的方式,避免居高临下的指责式教育,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其规范自身行为。

(二)建立动态监测管理机制,实现问题早期干预

学校应构建覆盖课堂、宿舍、活动场的全方位心理问题监测网络。班主任需每日观察记录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与人际交往状态,建立班级 “心理晴雨表” 记录制度,每周联合学科教师汇总分析异常行为表现。充分利用农村初中寄宿制管理特点,宿管教师实行 “睡前谈心” 制度,加强夜间巡查与生活指导,重点关注情绪低落、失眠多梦的学生。成立由德育主任牵头,心理教师、班主任、校医组成的心理干预小组,对出现叛逆行为的学生进行专业心理评估,制定包含行为矫正、情绪调节的个性化辅导方案。建立分级心理危机响应机制,对逃学、自残等严重问题立即启动“教师 - 家长 - 乡镇卫生院心理门诊” 协同干预流程,确保 24 小时内完成初步处置。每学期开展 2 次全员心理测评,建立电子化学生心理档案,通过数据对比实现对叛逆期心理问题的动态追踪与精准干预。

(三)创新家校协同教育模式,强化教育合力

针对农村家长教育能力不足、监护缺位等问题,学校需搭建多元化家校沟通桥梁。每月举办家长学校专题培训,通过线下集中授课与线上视频回放结合的方式,系统传授叛逆期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方法,重点指导外出务工家长利用视频通话开展规律性远程教育,制作《亲子沟通话术手册》供家长参考。建立 “家校联系手册” 双向反馈制度,由学生每日带回家庭表现记录,教师与家长每周进行书面评语反馈,对突出问题标注重点沟通事项。利用农闲时节和传统节日组织亲子实践活动,如家庭劳动竞赛、亲子心理拓展游戏、乡土文化研学等,增强家长与孩子的情感联结。聘请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优秀家长代表担任校外辅导员,协助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定期参与班级管理座谈会,发挥农村熟人社会的教育监督优势。建立年级家长微信群,由班主任每日推送教育知识与学生动态,安排专人及时解答家长疑问,形成家校育人共同体。

(四)开发乡土教育资源,构建特色育人环境

学校应充分挖掘利用农村自然生态与文化资源开展沉浸式教育活动。根据季节特点组织叛逆期学生参与农田劳动实践,划分班级责任田开展种植养殖活动,通过作物生长全过程管理培养责任意识与耐心品质,记录劳动日志并定期分享感悟。深入挖掘乡村红色文化资源与传统美德故事,整理编印校本教材,通过主题班会、情景剧表演、故事演讲比赛等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利用农村广阔的自然环境开展户外拓展活动,每月组织一次徒步、野营、自然观察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释放负面情绪,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定期邀请农村创业能手、道德模范、返乡青年到校举办励志讲座,用身边榜样的成长经历激励学生,建立 “榜样结对” 帮扶机制。将乡土文化元素融入校园环境建设,打造农耕文化墙、乡村名人廊、民俗展示角等,开展校园乡土文化节活动,增强学生的乡土认同感与自豪感,减少因城乡差距产生的心理失衡问题。

四、结语

农村初中学生叛逆期心理问题的应对需要立足农村教育实际,突破传统管理模式的局限。通过构建情感联结型师生关系、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创新家校协同模式、开发乡土教育资源等策略,能够有效缓解叛逆期心理矛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农村初中教育工作者应不断优化教育方法,将心理疏导与教学管理深度融合,形成具有农村特色的叛逆期教育体系。未来还需加强农村初中心理教育师资培养,完善心理辅导设施,为叛逆期学生提供更专业的支持,推动农村初中教育质量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 刘银辉 , 袁小璇 . 生态心育理念视角下的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优化研究 [N]. 广东文化参考报 , 2025-06-02 (018).

[2] 张艳红 . 农村初中单亲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 [J]. 云南教育( 中学教师 ), 2025, (04): 46-47.

[3] 郝振宇 . 农村初中“弱势”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培养 [J]. 新课程 ,2020, (27): 15.

本文为2024 年度长春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课题名称《农村初中学生叛逆期心理问题及策略研究》(证书编号 :JKBLX2024115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