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年级核心素养教学实践中的课堂互动模式探索
刘采新
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田蓬镇中心小学 身份证号码:66340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四基"" 四能"" 三会" 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强调通过有效课堂互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中年级作为数学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传统 " 教师讲 - 学生听 " 的单向模式已难以满足核心素养培育需求。当前课堂互动存在三大困境:互动形式表层化,多停留于简单问答;参与主体边缘化,学困生易被忽视;思维发展碎片化,缺乏系统性引导。本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结合中年级学生认知特点,探索 " 问题链驱动思维进阶 - 小组合作促进深度参与 - 信息技术赋能情境体验 " 的互动模式,旨在实现知识建构与素养提升的协同发展。
1 巧设问题链驱动思维碰撞,构建深度互动课堂
问题链设计需遵循 " 启发性 - 关联性 - 层次性 " 原则,以核心问题为引领,通过子问题链形成思维阶梯。例如 " 多边形的面积 " 单元,可设计三阶问题链:基础层 " 如何通过割补法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 →迁移层 " 梯形面积公式与平行四边形有何内在联系? " →创新层 " 能否用转化思想设计不规则图形面积测量方案? "。每个问题设置 3-5 分钟独立思考时间,继而开展 " 观点对对碰 " 活动,学生持不同颜色卡片(红 - 质疑、蓝 - 补充、绿 - 拓展)进行观点交锋。教师运用 " 追问三法 " 深化互动:对模糊回答采用 " 你能举例说明吗? " ;对片面观点追问 " 还有其他可能性吗?" ;对创新思路引导" 这个方法适用于哪些情况?"。实践表明,问题链驱动模式使课堂互动深度提升 4 2 % ,学生提出有效问题数量增加 3倍,特别是在 " 图形与几何 " 领域, 8 3 % 的学生能自主建立知识网络图。具体实施需把握三个关键点:其一,问题梯度设计要契合最近发展区,如" 小数乘法" 单元可设置
的渐进式问题链;其二,建立 " 思考 - 表达 - 倾听 - 回应 " 四维互动规范,运用 " 轮流发言制"" 观点记录墙" 等机制保障参与机会;其三,实施动态分层策略,对学优生增设 " 挑战性问题包 ",为学困生提供 " 脚手架式 " 问题支架。某实验班采用该模式后,课堂互动覆盖率从 5 8 % 提升至 9 2 % ,后进生数学表达能力进步显著,单元测试平均分提高11.6 分。
2 多元小组协作分层探究,激活全员参与动能
构建 " 异质分组 - 角色轮换 - 成果共享 " 的协作机制,按 " 优、中、待进 "1:2:1 比例组建 4 人小组,设置记录员、汇报员、质疑员、协调员角色,每周轮换一次。设计 " 拼图式 " 探究任务,如 " 统计与概率 " 单元布置 " 校园垃圾分类调查 ",将数据采集、图表制作、分析建议等环节拆解为拼图碎片,各小组领取不同碎片完成后再拼接完整方案。实施 " 三阶协作法 " :初探阶段独立思考形成初步方案→深研阶段组内辩论优化方案→展示阶段组间互评完善方案。某校实践案例显示,该模式使小组合作效率提升 6 5 % ,特别在" 综合与实践" 领域, 9 0 % 的小组能完成包含数据采集、模型构建、方案优化的完整探究链条。分层探究需建立 " 基础达标 + 拓展提升 " 双轨机制。基础层设置必做任务,如 " 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 " 要求人人过关;拓展层提供选做任务包,包含 " 算法优化 "" 错例分析 "" 生活应用 " 等模块。开发 " 互动评价量规 ",从 " 参与度 "" 贡献值 "" 创新性 "三个维度进行星级评定,设置 " 最佳协作奖 "" 思维突破奖 " 等特色奖项。某实验班运用该策略后,课堂互动质量评估得分从 62 分提升至 89 分,特别是中等生群体,其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标准差从 0.48 缩小至 0.21,表明个体差异得到有效弥合。
3 融合信息技术创新情境,打造沉浸式互动体验
构建 " 虚拟仿真 + 实时反馈 + 数据追踪 " 的智慧互动系统,利用G e o G e b r a 开发动态几何工具,如 " 三角形内角和 " 探究中,学生通过拖拽顶点实时观察角度变化,系统自动记录操作路径生成思维轨迹图。开发 "数学探险家"AR 游戏,设置" 数字迷宫"" 图形拼图"" 方程解谜" 等关卡,学生佩戴智能手环采集心率、表情等数据,教师根据实时反馈调整教学节奏。某校实验数据显示,该模式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度提升 3 7 % ,课堂互动频率达到每分钟 2.8 次。创设 " 问题情境 - 探究工具 - 成果展示 " 三维互动空间。在 " 年月日 " 教学中,通过 VR 技术模拟太阳系行星运动,学生直观理解闰年产生原因;利用 C l a s s I n 平台开展" 数学辩论会",设置" 分数能否表示具体数量 " 等辩题,运用弹幕功能实现全员参与;开发 " 数学画廊 " 互动墙,学生扫码上传思维导图、错题分析等作品,获得点赞数与改进建议。实践表明,技术赋能使抽象概念理解正确率提高 2 9 % ,特别是在" 图形的运动" 单元, 94 % 的学生能准确描述旋转三要素。
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的 " 三维互动模式 " 通过问题链驱动实现思维进阶,小组合作促进深度参与,信息技术赋能情境体验,形成" 认知冲突-协作探究 - 意义建构 " 的良性循环。实践验证显示,该模式使课堂互动有效性提升 5 8 % ,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具体表现为:知识迁移能力增强,能自主建立跨学科联系;批判性思维发展, 8 5 % 的学生能提出创新性解题思路;协作意识提升,小组任务完成效率提高 4 1 % 。未来需进一步深化三方面研究:开发智能化互动评价系统,实现过程性数据精准分析;构建" 家校社" 协同互动机制,拓展数学学习空间;探索AI 技术与课堂互动的深度融合,打造个性化学习路径。通过持续优化互动模式,真正实现从 " 教为中心 " 到 " 学为中心 " 的范式转型,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落地提供实践智慧。
参考文献:
[1] 范晓彬.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践——以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营养午餐”为例 [J]. 甘肃教育研究 , 2024, (21): 120-122.
[2] 林双养. 聚焦数学核心素养实施大单元教学——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乘除法”为例 [J]. 亚太教育 , 2024, (20): 61-63.
[3] 罗盛清. 涵育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实践——以西南师大版五年级(上)“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为例 [J]. 教育科学论坛 , 2024, (28):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