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诸城《庖厨图》创作社会心理的分析

作者

苏坤

山东艺术学院 250002

“庖厨图”是宴饮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秦汉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节日、婚礼、生子、来访、乔迁、送别、治丧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连接人际关系不可或缺的纽带 [1]。东汉时代的庖厨图详尽地描绘了从食材准备到实际烹饪操作的全过程,生动地展示了那个时代的饮食传统和烹饪技巧。庖厨图的诞生和普及与当时的社会稳定、政治的明确性和物质条件的相对丰富程度有着紧密的关系。

一、《庖厨图》的历史背景

《庖厨图》生动地描绘了古代人们如何巧妙地选择肉类作为食材,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展现的智慧和技巧 [2]。汉代的画像石艺术中体现了汉代民众对于饮食营养的高度关注和对健康长寿的向往,是我们了解两汉时期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线索。

二、诸城博物馆馆藏东汉《庖厨图》刻石的研究价值

(一)《庖厨图》刻石的发现背景

在1967 年的春天,位于山东诸城市凉台乡前凉台村的凉台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向西北方向大约 300 米的地方,考古学家们挖掘出了一座从东汉晚期到魏晋过渡时期的宏伟砖石结构的多室墓地。这个墓地的设计方向是从西向南,稍微偏向西方。它包括前、中、后三个区域,以及附属的耳室、后库房和侧室。每一个房间之间都有通道连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居住和墓地空间。墓道与主室间的长廊上饰有精美的石雕像,这些雕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照。经过详尽的研究和实证,经专家考证 , 墓主人为曾任汉阳太守的孙琮 , 高密人 , 字威石 , 活动于东汉顺帝至桓帝年间 [3]。在此次考古中,诸城博物馆所藏东汉《庖厨图》画像石进入了历史学者与艺术研究者的视野。《庖厨图》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创作,更是历史的见证者,为我们理解汉代社会的道德伦理、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日常生活提供了实用的参考。

(二)对庖厨图上的刻石艺术进行分析

诸城凉山地区出土的《庖厨图》不仅生动地展示了屠宰、烹饪和酿造等多个环节,而且还细致地描绘了酿酒和烤肉串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通过描绘人物的各种微妙行为,如加入柴火、使用炊具和切割食材等,都展示了他对生活场景的深度观察和精准描述。《庖厨图》中的刻石线条简练而明亮,人物的造型充满了活力和姿势,整体构图有条不紊,充分展现了东汉时代的艺术审美。这些艺术手法不仅增强了图像的视觉冲击力和动态美感,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生活的热情和对美的不懈追求。特别是通过细致地雕刻人物的各种动作、面部表情以及使用的器具和食材,这不仅展示了厨房工作的忙碌和有序,也体现了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追求和对日常生活细节的高度重视。

三、《庖厨图》与社会心理的联系

(一)对庖厨图刻石背后的社会心理学进行深入探讨

汉代庖厨的日常生活蕴含了丰富的社会和文化价值,这种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对当时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东汉时期的《庖厨图》石刻不仅是一个展示当时烹饪艺术和社会生活的艺术作品,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心理的复杂现象。画像石上细致的图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以理解古代社会的互动和心理状况。

《庖厨图》展示了东汉时期社会对于食物和烹饪艺术的高度关注。这样的重视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基本的口腹之欲,更重要的是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和对健康长寿的深切关心。通过精心的食物准备和烹饪,我们可以感受到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健康的持续追求,这不仅与当时的医学知识和生活方式紧密相连,也是对健康饮食观念和实践的具体体现。

《庖厨图》中的细微之处,例如人物的姿势、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都展现了对工作的敬重和对劳动的赞扬。这样的社会心态不仅是对个人劳动价值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对当下社会分工模式的一种心理认同。

从《庖厨图》所展现的艺术技巧来看,其线条的流畅性、节奏的恰当掌握以及构图的合理布局,都深刻地反映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在庖厨图里,文化的元素也涵盖了饮食礼节的呈现。从所展示的图片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人们在准备食物时的礼仪和仪式感,例如在屠宰和烹饪时的各种动作,这些都展现了他们对食物的敬重和对烹饪过程的敬重。这样的礼仪不仅揭示了当时的饮食习惯,同时也展现了更为深远的社会礼节和道德标准。

(二)庖厨图上的刻石展示了经济行为与社会的分工情况

东汉诸城博物馆所珍藏的《庖厨图》石刻,不只是艺术的杰出之作,它还是研究当时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分工的宝贵参考。通过对这幅图的深入解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经济布局和生活习惯的独特性。

从经济活动的角度来看,《庖厨图》的石刻展示了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多个领域的综合应用。从宰杀到烹调的每一个步骤都有专门的人员负责,这种细致的分工方式体现了当时农业生产效率的增长和粮食产出的提升。此外,这也反映了社会对于食品加工的高度关注,例如刀具、砧板和烹饪工具的制造,它们都是手工艺中的核心环节。经济活动的兴盛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社会分工逐渐加深和专业化的方向。

从社会历史的角度看,《庖厨图》中的角色分工清晰、各负其责,这生动地展示了东汉时代社会分工的加深和专业化发展。这样的分工细化不仅能提升劳动效率,还能促进专业技能的继承和发展,这是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厨房的大小、装修风格以及烹饪工具也揭示了物质生活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的不同。

(三)庖厨图刻石的艺术展现与社会心态之间的互动影响

东汉时期的《庖厨图》石刻不只是呈现了那个时代的日常生活,它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心态和价值取向。这批石刻通过精细的雕刻手法,不仅展示了高超的工艺技艺,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方向。《庖厨图》的石刻与东汉时代的社会价值观念有着深厚的联系。在汉代,以“仁”和“孝”为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背景下,《庖厨图》作为墓地的装饰作品,《庖厨图》中的刻石线条简练而明亮,人物的造型充满了活力和姿势,整体构图有条不紊,充分展现了东汉时代的艺术审美。不仅体现了对祖先的崇高敬意和对逝者世界的关心,也反映了对孝道价值的高度重视。

综合考虑东汉时期的《庖厨图》石刻,我们可以从多种视角对当时的社会构造、经济增长、文化遗产和日常生活有更深入的了解,这为现代社会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灵感。

本项研究对东汉时代的《庖厨图》石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探讨了其中涉及的社会分工、专业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心理因素。通过对画面中各种细节,例如屠宰等环节的深入分析,为东汉时代的文化生活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庖厨图》不仅仅是一件艺术作品,它还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这部作品,重新审视古代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的多样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保玲 . 汉画“庖厨图”再释 [C]// 中国汉画学会(Chinese Institute ofHan Dynasty's Art). 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 .[ 出版者不详 ],2011:3.

[2]张雨萌 , 耿晓杰 . 汉画像石中的庖厨图家具探析——以新密打虎亭汉墓为例 [J]. 家具 ,2025,46(01):120-125.10.16610/j.cnki.jiaju.2025.01.023.

[3]殷 培 龙 . 诸 城 博 物 馆 馆 藏 东 汉《 庖 厨 图 》 刻 石 研 究 [J]. 收藏 ,2024(08):140-142.

作者简介:

苏坤(1997-), 女 汉族 , 山东潍坊, 艺术学方向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