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风险评估与应对策略
陈为华
费县沂州水泥有限公司 山东省临沂市 273400
引言
水泥企业的生产流程涉及原料储存、熟料煅烧、水泥粉磨等多个环节,其中存在大量有限空间作业场景,如储库、窑炉、管道、除尘器等。这些空间通常具有封闭或半封闭特征,通风条件差、易积聚有毒有害气体,且作业环境复杂,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往往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对水泥企业有限空间作业进行系统的安全风险评估,并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是保障作业人员生命安全、维护企业生产稳定的关键环节。
1 水泥企业有限空间作业的风险特征
1.1 环境风险突出
有限空间的封闭性导致空气流通不畅,易形成危险环境。一方面,熟料煅烧中使用的烟煤,易产生煤尘在空间内积聚,可能引发煤尘爆炸,同时长期吸入会导致尘肺病等职业病;另一方面,窑炉燃烧不充分产生的一氧化碳、硫化物等有毒气体,以及储库内物料发酵产生的甲烷等可燃性气体,若浓度超标,会造成人员中毒或爆炸事故。此外,部分有限空间存在高温、潮湿环境,可能导致作业人员中暑或设备腐蚀,间接增加安全风险 [1]。
1.2 作业过程风险复杂
有限空间作业多为临时性或周期性作业,如设备检修、清堵、维护等,作业流程不固定,风险点分散。作业人员进入空间前的准备工作、作业中的操作规范以及应急处置能力,都可能成为风险触发因素。例如,未进行气体检测即进入空间、使用非防爆工具引发火花、违规动火作业等,都可能直接导致事故发生。同时,有限空间内的设备布局复杂,管道交错、构件突出,易造成人员磕碰、绊倒,或因机械误启动引发机械伤害。
1.3 人为与管理风险显著
人为因素是有限空间作业风险的重要诱因。作业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对有限空间的危险性认识不足,易出现违规操作;部分人员缺乏专业培训,不熟悉应急设备的使用方法,在突发情况下无法有效自救或互救。管理层面的漏洞同样加剧风险,如未建立完善的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度、安全责任未落实到人、现场监护不到位等,导致风险管控环节出现盲区,无法及时发现和消除隐患 [2]。
2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风险评估体系构建
2.1 环境风险评估
(1)气体成分检测。检测空间内氧气含量、有毒气体浓度及可燃性气体浓度,判断是否超出安全阈值;(2)粉尘浓度监测。测定空气中粉尘颗粒的浓度,结合粉尘的可燃性和毒性,评估爆炸及健康风险;(3)环境参数测定。记录空间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及通风状况,分析对人员生理及设备运行的影响。
2.2 作业流程风险评估
作业流程风险评估需覆盖作业前、作业中、作业后全流程,识别各环节的潜在风险点。作业前评估空间准入条件、安全防护设备的配备情况、作业人员资质等;作业中分析操作行为的规范性,如是否严格遵守动火作业规定、是否正确使用工具、是否按流程进行设备启停等;作业后检查空间清理情况、设备恢复状态及安全警示标志的设置情况[3]。
2.3 管理体系风险评估
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风险管控效果,评估内容包括:制度建设是否制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责任落实是否明确作业负责人、监护人员、操作人员的职责,是否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培训教育是否定期开展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培训,培训内容是否覆盖风险识别、应急处置等关键知识;应急准备是否配备应急救援设备,是否定期组织应急演练[4]。
3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风险应对策略
3.1 技术防控
技术防控是降低环境及设备风险的基础,通过技术手段改善有限空间作业环境,减少危险因素。在储库、窑炉等有限空间安装强制通风设备,作业前进行充分通风,确保空气流通;对于深度较大的空间,采用上下双向通风,避免有害气体积聚。同时,安装气体浓度实时监测装置,与通风系统联动,当浓度超标时自动启动通风;对有限空间内的机械设备加装安全联锁装置,确保作业期间设备无法误启动;使用防爆型工具和照明设备,避免产生火花引发爆炸;在空间入口及内部设置应急照明和逃生通道标识,确保紧急情况下人员能快速撤离;采用负压吸尘装置收集作业过程中产生的煤尘,降低空气中煤尘浓度;在易产生煤尘的区域设置喷淋系统,通过湿润煤尘防止其扩散,同时定期清理积尘,消除爆炸隐患。
3.2 管理强化
管理强化是控制人为风险的核心,建立作业审批制度,实行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制,作业前需由作业负责人提交申请,经安全管理部门审核,确认环境检测合格、防护设备到位、人员资质达标后方可批准作业。审批单需明确作业内容、时间、人员及安全措施,作为作业依据;作业期间必须安排专人监护,监护人员需熟悉有限空间风险及应急处置方法,坚守岗位,实时观察作业人员状态及空间内环境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叫停作业并组织撤离。监护人员与作业人员需保持通讯畅通,配备对讲机等设备,确保信息及时传递;制定有限空间作业标准流程,明确作业前准备、进入空间、操作实施、撤离清理等各环节的具体要求。例如,作业前必须进行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检测结果需记录存档;作业中严格遵守双人作业原则,禁止单人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后需清理现场,恢复设备原状并做好记录[5]。
3.3 应急保障
应急保障是降低事故损失的关键,针对有限空间可能发生的中毒、窒息、爆炸等事故,制定专项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机构、救援流程、人员分工及联系方式,确保应急响应有序高效;在有限空间入口附近设置应急救援箱,配备正压式呼吸器、急救药品、气体检测仪、通讯设备、救援绳索等装备,定期检查设备状态,确保完好可用;结合水泥企业有限空间作业特点,每年至少组织 2-3 次应急演练,模拟气体泄漏、人员中毒等场景,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提升作业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协同配合能力。演练后需总结经验,对预案进行修订完善。
4 结束语
水泥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风险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和高危害性,需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体系精准识别风险点,再从技术、管理、应急三个维度构建全链条防控机制。技术防控为风险管控提供物理基础,管理强化为规范作业提供制度保障,应急保障为事故处置提供最后防线,三者协同发力,可有效降低有限空间作业风险,预防安全事故发生。未来,水泥企业应持续优化风险评估方法,结合智能化技术提升风险管控的精准性和时效性,推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发展,为企业安全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鑫, 刘佳唯, 吴曦. 浅谈水泥企业如何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J].中国水泥 ,2024,(04):30-34.
[2] 徐金香 . 水泥商砼一体化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与信息化 [D]. 武汉工程大学 ,2024.
[3] 刘文长 , 郭云映 , 张仪斌 . 水泥企业新建项目安全生产标准化现场验收方法研究 [J]. 水泥 ,2023,(11):47-50.
[4] 刘卫英 , 王艳萍 , 田珍 , 等 . 水泥企业安全生产智能化管控的研究与应用 [J]. 劳动保护 ,2023,(09):87-89.
[5] 胡淑双 , 刘卫英 , 张春生 , 等 . 双重预防机制在水泥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J]. 中国水泥 ,2023,(06):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