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赋能初中音乐课堂的路径与实践

作者

张明俊

弥勒市第一中学 云南 弥勒 652399

引言

教育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中明确提到要“推动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智能化升级,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推动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初中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力与文化素养。人工智能凭借其智能化、个性化、交互性等特点,为音乐教学活动带来新活力,在资源、方法与评价等方面可以有力推动教学的创新改革,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人工智能在初中音乐课堂应用的价值

(一)激活学生学习主动性

传统初中音乐课堂中学生常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对乐理知识和技能训练兴趣不足。人工智能通过技术创新学习场景,比如人工智能互动软件将乐理知识转化为趣味任务,学生在完成过程中潜移默化掌握知识点,有效激活学生主动性。又如人工智能支持个性化创作,学生借助 AI 作曲工具组合旋律、编排节奏,创作专属作品,这种创作体验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进而主动探索音乐世界,提升课堂参与度,从被动听讲者转变为积极创造者。

(二)提升教师教学精准度

人工智能为教师提供数据支撑与工具辅助,使教学更精准高效。课前,教师可以通过 AI 分析系统梳理学生的音乐学习数据,了解学生的音乐水平,据此确定教学重难点,并针对学生薄弱环节增加专项训练。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智能系统灵活调整教学的速度和内容,创新多样化且更有体验感的学习任务活动,打造趣味学习氛围吸引学生。教师还可以通过 AI 工具快速完成演唱批改,生成错误分析报告,进而发现学生们的共性问题并设计针对性辅导方案。

二、人工智能赋能初中音乐课堂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智能化教学资源库

依托人工智能,教师可以构建智能化的教学资源库,以满足学生们在课堂上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学前,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利用 AI 系统检索与之相关的音乐作品信息,搜集全平台的音乐素材,发布指令让系统做好分类,之后将其存储到在线教学平台上。在教学平台中,教师按照音乐教学的不同维度阶梯划分模块,比如“歌唱”“欣赏”“创作”为一级标签,每个一级标签下再设二级标签,“歌唱”模块下细分“呼吸训练”“音准练习”“合唱技巧”等,“欣赏”模块下涵盖“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现代流行音乐”等,“创作”模块下包含“旋律编写”“和弦配置”“节奏设计”等。二级标签下还可设置三级标签,如“呼吸训练”下区分“腹式呼吸”“胸式呼吸 等技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关键词快速定位资源,系统则自动匹配适配的演奏示范视频与练习曲谱。

(二)优化课堂互动设计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教师可以搭建多维互动场景,打破传统单向讲授模式,让音乐课堂更有趣、有吸引性,当学生们更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时,教学质量自然得到提升。

以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教学为例,利用 AI 教育平台,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过往学习数据,为学生推送《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相关预习资料,对旋律记忆弱的学生推送歌曲旋律模唱音频;对草原音乐文化感兴趣的学生,推送蒙古族草原音乐特色介绍、那达慕大会音乐片段等。课堂导入时,教师对豆包、Deepseek 等 AI 软件发布指令,让其结合歌词生成相应的图片、视频,播放展示给学生,使其直观看到草原辽阔风光,同时耳边响起《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旋律,利用AI 语音助手,以牧民身份介绍歌曲创作背景、草原民俗风情,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对课程的兴趣。

以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放马山歌脚夫调”中的“放马山歌”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全民 K 歌的“五维评分”系统进行歌唱评测,课堂上让学生试唱的同时打开软件系统,边演唱边录制,演唱完成后系统即时生成评测报告,从音高、节奏、气息、情感和技巧五个维度上给出基础评价。如有的学生在“正月放马喔噜噜的正月正哟,赶起马来登路里程,哟哦,登路里程。”这句中,“赶起马来登路里程,”的节奏快于原唱标准,系统就会用黄色区块标记该段落,并提示学生此节奏问题,给出建议如通过节拍器跟练来提升节奏稳定性。教师在后续教学中就可以进一步讲解正确的节奏划分方法以改善节奏问题,演示如何通过肢体律动来把握歌曲的韵律感。

另外,教师可以选用 AmperMusic 这个 AI 音乐创作平台,引导学生尝试创新编曲。教师在平台中导入歌曲主旋律,让学生明确歌曲的风格是“高亢爽朗”的,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创意编曲,比如选择马头琴、长调人声等民族乐器的音色加入其中,添加电子鼓点、电吉他伴奏,还可以增强歌曲的欢快感或悠远感,系统会实时生成调整后的编曲效果。之后,教师对比不同版本的编曲,分析乐器、节奏变化对歌曲意境的影响,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歌曲风格的理解,提升音乐创造力。

(三)完善多元性评价体系

依托人工智能,能简化评价的复杂度,使教师快速、精准的了解学生的音乐能力与素养发展情况,进而针对性帮助学生提升音乐综合能力。例如,教师在班级多媒体引入 AI 智能学习平台,学生参与小组合唱讨论的发言次数、在音乐知识抢答环节的答题数量与准确率等都能被平台实时统计。并且学生在使用 AI 音乐创作软件时,软件也会自动留存其创作过程中的构思时长、旋律修改频率、素材更换次数等信息。这些数据能直观反馈学生学习态度与能力变化,教师据此调整教学节奏,利于提升课堂活跃度。

结语

综上所述,推进教育数字化背景下,人工智能与初中音乐教育的融合是必然趋势,不仅能激活学生主动性,还可以提升教师教学精准度。通过构建智能资源库、优化互动设计、完善评价体系等实践,让 AI 更好服务于音乐教育,切实推动教学创新,丰富学生音乐体验,助力其审美、创造与文化素养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裴永飞 . 人工智能赋能初中音乐表现与创造的实践研究 [J]. 教育参考 ,2025,(05):5-11.

[2] 李莉. 技术赋能下的初中音乐教学评一体化探究[J]. 学生·家长·社会 ,2025,(16):81-82.

[3] 沈小群 . 妙用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现代化初中音乐课堂 [J]. 家长 ,2024,(32):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