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优化作业设计的实践研究
宋祥飞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博雅学校 276100
前言
“双减”政策实施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减轻义务教育中学生家庭作业和课外补习的负担,促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优化初中数学作业设计是实施“双减”的重要环节,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数学教师总是习惯设计单一化的作业形式,而这种形式下的作业过于重复机械、缺乏针对性,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是有很大影响的。为此,数学教师要将“双减”政策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实现优化作业设计的主要教学目的。
一、优化作业设计的原则
(一)针对性原则
在实际教学时数学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出适合不同水平学生学习需要的分层作业。为此,教师要充分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知识掌握,针对学生的薄弱点和易错点,设计有针对性的巩固练习型作业,促使班级整体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能够有效发展自身的能力和素养。
(二)趣味性原则
教师要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以数学实验、数学游戏、数学故事等创新的、有趣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他们在轻松的学习气氛中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并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效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与数学的魅力。
(三)多样性原则
教学过程中想要有效丰富家庭作业的形式和种类,除书面形式以外,教师还可以增加口语、实践、探究等形式的家庭作业。教师设计多样化的课后作业,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表达、实践、合作等多种的能力,而且对于学生全面性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优化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分层作业设计
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可以给学生设计层次化的作业形式,促使学习水平不相当的学生都可以有效的成长与进步。基础层次的作业以巩固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达到人人掌握、人人会做的程度;高级作业是在初级作业的基础上,适当提高难度,强调引导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培养他们思维能力的作业,此作业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选择;拓展层次的作业,主要是为了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鼓励有兴趣与特长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向自己发起挑战。
例如,初中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本节课知识教学时,数学教师要充分注重设计分层作业形式的重要性,促使班级全体学生在完成作业时都可以获得一定的成长,从而实现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目的。比如,在设计本节课作业时,基础层作业可以布置解方程的练习题;提高层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如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拓展层作业可以让学生探究方程在数学史或其他学科领域中的应用。
(二)生活化作业设计
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既要为学生设计减负型的作业内容,又要引导学生在做作业的同时充分享受家庭生活的乐趣,以此充分发挥生活化作业设计的价值和作用。为此,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如果能把数学作业和家庭生活结合起来,不仅能使学生的生活丰富起来,而且也能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
例如,初中数学《一次函数》本节课知识教学时,数学教师可以给学生设计生活化的作业内容,比如,“有一家电信公司提供两个移动电话资费方案,方案 A 为每月 20 元的固定话费,每分钟 0.1 元的通话资费;套餐 B 没有固定收费,0.2 元一分钟,学生可以根据通话时间的长短,决定使用哪个套餐。”在这样的情景教学中,学生能够运用初等函数知识进行分析、计算、比较,有效加深他们对函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理解,帮助他们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口语作业设计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口语表达性的课后作业,例如:讲解解题思路、概念、定理等等,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掌握课堂上学习的数学知识,而且可以有效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促使他们的思维发展更有条理。
例如,初中数学《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本节课知识教学时,数学教师在讲解完本节课知识点后,可以给学生布置口语表达型的作业内容,比如让学生回家向家长讲解一道有理数混合运算题的解题过程和依据。以此加深学生知识理解与掌握的同时,更好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是“双减”背景下的一项富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任务。为此,数学教师要根据教学规律,优化数学课外作业设计,有效地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数学课外作业的质量,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 苏秋萍 . 优化“双减”背景下的初中数学作业设计 [C]// 广东教育学会 . 广东教育学会 2023 年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十二). 广西百色市德保县城关镇第一初级中学;, 2023:5.
[2] 唐莉. 基于“双减”政策的初中数学作业设计优化策略研究 [J].数学学习与研究 , 2023,(32): 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