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三重逻辑
陈晨
郑州经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省郑州市 450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最新的时政教学资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原理”)课程作为学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主渠道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深入贯彻和落实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方面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特别是在对青年群体进行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意识形态认同教育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精神,并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是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的必然选择。
一、理论逻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崇高价值信仰。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归根结底,“原理”课程的核心任务是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尤其是阐述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准确回应时代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以此加强学生的理论修养,巩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和信仰,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价值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高度契合,回答了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问题,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认知体系。在融入课程过程中,“原理”课要结合二十大报告中的“两个结合”观点,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理论逻辑,时代学生明白马克思主义是立足各国国情和发展实际的开放发展的理论,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并认识到不可把马克思主义束之高阁、不懂得运用。
“六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六方面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相互贯通的统一体,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过程中,讲清楚“六个坚持”,帮助学生全面把握这一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并进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定“四个自信”,坚定崇高信仰,增强使命担当,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国之栋梁。
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相比,“原理”课的一大特色是构建了一个完整、清晰的理论体系,其理论性、系统性和抽象性都较为突出。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容易陷入只讲解原理、只解读原著的误区,过分关注原著和理论的逻辑演绎,而忽视了原理与现实的结合。因此,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要实现“守正创新”。守正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教育的重要原则,也是我们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态度。“守正”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创新”即发展马克思主义。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体现着“不变”与“变”、继承和发展、原则性和创造性的统一。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报告内容融入“原理”课,必须在教学中秉持守正创新原则,在守正基础上创新,在创新过程中守正。作为思政课教师,既要避免只了解现象而不知其根源,也要防止成为教条主义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依据教材和原著,还要紧跟时代步伐,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的辩证统一,展现现实基础上的思想深度和理论高度。
二、实践逻辑: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的实践。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实践的理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紧密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深入探讨中国现实问题的具体实践,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大局,提出党的中心任务,勾勒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伟大蓝图。
正如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所追求和实现的理想目标,不是教义,也不是原则,而是一种现实的运动,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和现实基础上,去消灭那些现存的不合理事物或者说是矛盾、问题。我们要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胜利,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实践基础上,这种实践既是对中国共产党追求的价值理想进行的展示和升华,也是党的创新理论具备的真理性特质进行的外化与验证。当前,无论是前者的展示和升华,还是后者的外化与验证,都需要通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奋斗目标的实现来完成。党的二十大精神思想深邃、内容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用好思政的“盐”,讲出真理的“味”,让理论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将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指引学生从中国发展的历程中探寻国家发展强大的密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比较优势,将破与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讲深中国精神、讲透中国理论、讲活中国故事,把道理真正讲到学生心坎上。在阐释好党的二十大报告重要论述时,要同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以及新时代十余年伟大变革相结合,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和实践伟力,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三、历史逻辑:坚持历史思维,厚植理论历史底蕴,坚定历史自信。
历史逻辑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总结和凝练,表现为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重视运用历史思维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坚持唯物史观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汲取前行智慧力量的重要来源与不竭动力。习近平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也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尤其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很多新论断、新观点、新思想,如“三个务必”、“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等,都有其生成逻辑和科学内涵。因此,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思政课教师就要坚持历史逻辑,从党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中汲取历史自信。第一,思政课教师要旗帜鲜明、毫不含糊、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首要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教学提供政策支持和有力保障。第二,深入挖掘我们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史实材料,尤其是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和体现中国精神的相关内容,如伟大建党精神、钉钉子精神、斗争精神、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抗疫精神、人民首创精神等,为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激发生机与活力。第三,积极引导学生把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置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中华民族发展史之中,使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发展观,以宏大的整体性历史视野和大历史观深刻透视当前国际国内纷繁复杂形势背后的本质,能够自觉运用历史思维正确理解和把握新时代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总体来说,从我们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中汲取力量和智慧,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帮助他们做到学史明理,自觉抵御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侵袭,还有利于探索一批既兼具深厚历史底蕴,又立足新时代新要求的典型案例、教案或教学设计,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原理”课上走深走实。
在探究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三重逻辑后,我们不难发现,这一融入过程不仅是党和国家凝心聚力的政治要求,更是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力量。作为思政课教师应深刻学习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其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各板块、各章节的重难点有机结合,不断提升融入效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智慧和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将继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思政课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4。
[2]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Z].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84.
[3] 杨戏戏.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J]. 教育评论,2023(9):20-26。
[4]杨玉连,韦克蒋.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课的三维审视[J]. 领导科学论坛,2024(4):120-123。
[5] 周汉杰,麦心念 .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重逻辑 [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4。
2023 年度郑州经贸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探究”课题研究成果(编号:jg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