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学前教育的自主游戏设计与实践策略

作者

廖燕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中学实验学校附属幼儿园 237300

引言

随着对学前教育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日益受到关注。自主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形式,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实际学前教育中,自主游戏的设计与实施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本研究旨在明确学前教育中自主游戏的设计要点,探索切实可行的实践策略,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以更好地开展自主游戏活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一、自主游戏设计的原则

(一)以幼儿为中心原则

设计游戏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爱好,从幼儿日常生活中的关注点出发。例如,喜欢动物的幼儿可能对模拟动物园的游戏更感兴趣,教师应以此为基础设计相关游戏情境和玩法。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和特点不同,游戏设计要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对于发展较快的幼儿,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如在拼图游戏中增加拼图块数;对于发展相对较慢的幼儿,则提供简单的拼图,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在游戏中有所收获。

(二)教育性原则

自主游戏不应仅仅是娱乐,应融入知识技能和品德教育目标。如在数学游戏中,通过让幼儿点数物体、进行简单运算,培养他们的数学认知能力;在故事表演游戏中,引导幼儿理解故事中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品德。游戏设计要兼顾幼儿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等多方面发展。例如,体育游戏不仅能锻炼幼儿的身体协调性和运动能力,在游戏过程中幼儿也需要遵守规则、与同伴合作,从而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三)趣味性原则

采用多样化、新颖的游戏形式吸引幼儿参与。如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互动游戏,或者设计具有神秘探险元素的游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创设生动、富有吸引力的游戏情境。如将阅读活动设计成“故事王国大冒险”,幼儿扮演角色在故事场景中探索,使阅读变得更有趣味。

二、自主游戏设计的要素

(一)游戏主题

选择幼儿熟悉的生活主题,如家庭生活、幼儿园生活、超市购物等。以家庭生活主题为例,幼儿可以在游戏中模仿爸爸妈妈做饭、照顾宝宝等行为,将生活经验融入游戏。主题要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如“太空探险”主题,幼儿可以想象自己在太空中遇到各种奇妙的星球、外星人等,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游戏情节。

(二)游戏材料

利用自然材料开展游戏,如树叶、树枝、石头等。可以用树叶拼贴画,用树枝搭建小房子,让幼儿感受自然材料的独特魅力,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收集废旧物品作为游戏材料,如易拉罐、塑料瓶、旧纸箱等。将易拉罐做成打击乐器,塑料瓶变成花瓶,旧纸箱改造成城堡,既环保又能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适当提供一些成品游戏材料,如拼图、积木、玩偶等,满足幼儿不同的游戏需求。

(三)游戏场地

室内游戏场地要根据游戏类型进行合理规划,如设置建构区、角色扮演区、美工区等。建构区要空间开阔,便于幼儿搭建大型积木;角色扮演区要布置相应的场景道具,营造逼真的游戏氛围。室外游戏场地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设置沙池、水池、草地、攀爬架等区域。幼儿可以在沙池中玩沙,在水池中玩水,在草地上奔跑游戏,在攀爬架上锻炼攀爬能力。

(四)游戏规则

游戏规则要简洁明了,易于幼儿理解和遵守。例如在接力游戏中,规则可以是“听到口令后,手持接力棒跑到指定地点,再返回将接力棒交给下一位小朋友”。规则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根据幼儿的游戏情况和发展水平进行调整。如在下棋游戏中,如果幼儿年龄较小,可以适当简化规则,让游戏更具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三、自主游戏的实践策略

(一)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

根据游戏主题和幼儿需求,不断更新和丰富游戏材料。例如在“美食餐厅”游戏中,除了提供常见的餐具、食物模型外,还可以投放一些制作美食的工具,如小擀面杖、模具等,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根据不同类型游戏的特点,合理划分和布置游戏场地。如将建构区与美工区适当分开,避免建构活动产生的噪音影响美工活动;将角色扮演区设置在相对安静的角落,便于幼儿专注游戏。教师要与幼儿建立亲密、信任的关系,让幼儿感受到安全和自由。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游戏,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创意,给予鼓励和支持。营造宽松的氛围,鼓励幼儿在游戏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当幼儿分享游戏中的发现或创意时,教师要认真倾听,给予积极回应,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表达欲望。

(二)教师的有效指导

教师要仔细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发展水平和遇到的问题。例如,在建构游戏中,观察幼儿如何搭建积木,是否遇到困难,是如何解决的,通过观察为后续指导提供依据。如幼儿在拼图游戏中遇到无法完成的部分,教师可以适时给予提示,引导幼儿观察拼图的形状、颜色,尝试不同的拼接方法,帮助幼儿克服困难,继续游戏。如果幼儿在游戏中因争抢玩具发生冲突,教师要及时介入,引导幼儿学会分享和协商,帮助他们解决矛盾,恢复游戏秩序。例如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幼儿的游戏情节发展不下去,教师可以以角色身份加入游戏,提出一些问题或建议,推动游戏情节的发展。通过提问、建议、鼓励等语言方式指导幼儿游戏。如在绘画游戏中,教师可以问幼儿“你想画什么呀?能不能给老师讲讲你的想法?”,引导幼儿表达创作思路。当幼儿不知道如何操作游戏材料时,教师可以进行示范。如在折纸游戏中,教师亲自示范如何折叠纸张,让幼儿直观地学习折纸技巧。

(三)游戏后的反思与总结

游戏结束后,教师引导幼儿分享游戏中的体验和收获。如让幼儿说一说在游戏中做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如何解决的,分享自己的快乐和发现。教师对游戏进行总结和评价,肯定幼儿的优点和进步,如幼儿在游戏中的创新玩法、良好的合作表现等。同时,针对游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为下一次游戏提供参考。例如,如果在建构游戏中发现幼儿对空间结构的把握不够准确,教师可以在总结时引导幼儿观察真实建筑的结构特点,鼓励幼儿下次游戏时尝试改进。

综上所述,本研究深入探讨了学前教育中自主游戏的设计与实践策略。明确了自主游戏对幼儿认知、情感和社会技能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以幼儿为中心、教育性、趣味性和开放性的设计原则,分析了游戏主题、材料、场地和规则等设计要素,并总结了创设良好游戏环境、教师有效指导以及游戏后反思总结等实践策略。

参考文献

[1] 张晓凤 . 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J]. 学周刊 .2018,(35).

[2]郭泉秀.区域活动中幼儿自主性提升的途径[J].基础教育研究.2018,(23).84-85.

[3] 耿薇 . 基于幼儿自主发展的小班角色游戏材料提供的案例研究 [J]. 科教文汇 .20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