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初中语文中的教学探究
梁国军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第二中学 733299
引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团结进步,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语文学科作为基础性工具学科,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重要职责。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机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时代要求也是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重要课题,通过分析当前教学现状,索有效融入路径,提出具体实施策略,为推进相关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现状及问题分析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面临诸多现实挑战,教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理解不够深入,往往将其简单等同于爱国主义教育或民族团结教育,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认知。这种认识偏差直接影响教学设计和实施效果,使得相关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碎片化状态,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了语文学科独特人文价值和育人功能,未能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丰富民族文化内涵和共同体意识元素。许多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勇气难以适应新时代教育要求。
教学内容选择和组织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现行语文教材虽然包含大量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品,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就事论事缺乏深层次挖掘和系统性整合,对于古代文学作品中体现各民族交流融合历史内容,教师多停留在文本表面理解,未能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反映民族团结、共同发展主题内容,也未得到充分重视和有效利用,教学方法相对单一主要依赖讲授法和问答法,缺乏体验性、互动性和实践性教学活动。学生参与度不高主体性未能充分发挥,难以形成深刻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评价体系偏重知识性考查,对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缺乏有效监测和引导。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路径及方法探索
文学作品承载着深厚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教师应当善于从看似普通散文作品中挖掘出蕴含其中共同体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核,通过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作品所描绘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怀之间内在联系,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祖国山川深沉眷恋和对民族文化自豪认同。教师在文本解读过程中需要运用文化阐释方法,将作品置于中华文化整体背景下进行分析,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学作品中相似主题表达,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连续性和统一性。与此同时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手段通过多感官体验和情境再现,让学生在身临其境学习氛围中感悟作品深层文化内涵,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文化家园深刻认同和强烈归属感。
以七年级上册《春》教学为例,朱自清通过细腻笔触描绘春天景象,展现出中华民族对自然万物深厚情感和对美好生活向往追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体现出来文化观念和审美情趣,让学生感受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所体现出来中华民族“万物有灵”文化观念和“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接着教师组织学生搜集整理古今中外关于春天描写相关诗文,通过横向比较发现中华民族文学作品中独特文化特征和精神气质,体会从《诗经》“关关雎鸠”到现代散文春天书写所体现文化传承脉络。在拓展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家乡春景进行写作练习,通过描写身边熟悉环境培养学生对故土深情和对祖国山川热爱,学生在这样学习过程中不仅提升了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更重要是在感受自然之美同时增强了对中华文化深层内涵理解和情感认同。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策略及案例应用
实施策略制定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认知特点,坚持循序渐进原则,课堂教学是主阵地应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全过程。在文本解读环节,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体现民族团结、文化交融内容,深入分析作者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在写作训练中,鼓励学生以民族团结、文化传承为主题进行创作培养正确价值观念,在口语交际活动中,组织学生开展相关主题讨论和辩论,提高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课外阅读指导方面,推荐相关优秀作品,拓展学生视野丰富文化积淀,校园文化建设应与课堂教学形成呼应,通过文学社团、诗歌朗诵、戏剧表演等活动营造浓厚文化氛围。
以七年级下册《木兰诗》教学为例,该作品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产生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在文本分析阶段,重点解读花木兰形象所体现爱国精神和家国情怀,引导学生认识到无论哪个民族,都有为国家和民族贡献力量优秀儿女,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了解各民族文学作品中类似主题表达,感受中华民族共同精神追求。在拓展延伸环节,组织学生搜集整理各民族英雄人物故事,编写文集举办主题演讲比赛,这样教学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语文素养,更重要是培养了学生正确民族观和历史观,增强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
结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教育工作重要使命,初中语文教学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作用。通过深入分析当前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探索科学有效融入路径和方法,制定切实可行实施策略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这一过程需要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同时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育人合力,只有坚持不懈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马艳红 . 立足初中语文教学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 [J]. 环球慈善 , 2024(8):0193-0195.
[2] 王志海 .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民族团结教育 [J]. 科教文汇 , 2023(4):174-176.
[3] 马玥 , 胡昌平 . 初中语文传承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J]. 三角洲 , 2025(4).
课题项目:本文系甘肃省 2025 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专项研究课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小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2025zlzxxyb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