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里的科学教育微光

作者

王道渠

成都市龙泉驿区实验小学校

办公桌上有本 2022 年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书页间夹着片干枯的梧桐叶,是去年深秋带孩子们观察植物时捡的,叶脉纹路里还沾着点泥土。作为小学的科学老师,这本被翻得卷边的课标陪我走过三年教学路,那些夹在里面的实验草图、学生作品便签,都是专业阅读融进课堂实践的印记。它让我慢慢懂得:科学课不该是照本宣科的实验演示,而是用专业理念点燃孩子眼里的探究火苗,这大概就是 “书香润教·智读育人” 的真意。

刚教科学那会儿,我总在课堂上手忙脚乱。带孩子们做实验,不是材料准备不足半路卡壳,就是纪律闹得像菜市场,最后只能草草收场。家长们也常说:“科学课不重要,让娃写写数学题就行。” 有次科学课刚上十分钟,班长就举着作业本进来:“老师,数学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去补作业。” 看着空荡荡的实验台,我心里又委屈又迷茫。某个周末整理书柜,这本课标从《小学科学实验大全》里滑出来,“核心素养” 四个黑体字突然撞进眼里。趴在桌上读了一下午,“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 这四个词像四盏小灯,照得我忽然清醒 —— 过去我总盯着课本里的知识点,却弄丢了科学教育最该培养的东西。

“探究实践” 章节里有段话:“科学学习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在磕磕绊绊里长出科学思维。” 我在旁边画了个小实验台,写着 “让孩子当主角”。正好要上 “植物的生长变化” 单元,我咬咬牙改了教学计划。按课标要求准备了绿豆种子和观察日志本,让每个孩子认领属于自己的种子。刚开始教室里天天像过节,孩子们一有空就扒着窗台看。可没过几天,小麻烦接连冒出来:小雨的种子忘了浇水干死了,小辉总忍不住把发芽的种子拔出来看,结果根须全断了。

看着孩子们垂头丧气的样子,我想起课标 “态度责任” 部分的话:“科学里的失败比成功更有价值。” 那天的科学课没按教案讲,改成了“种植难题诊所”。我把课标里那句话抄在黑板上,让大家围着课桌讨论 “为什么我的种子不发芽”。小浩攥着发霉的种子红着脸说:“我怕它渴,每天浇三次水,结果烂根了。” 我没批评他,反而带头鼓掌:“小浩帮我们发现了重要问题!” 大家查资料、做对比,终于明白植物喝水也讲究 “适量”。那场 “失败讨论会” 后,孩子们的观察日志突然变得郑重起来。小宇的本子上画了可爱的温度计和浇水日历,还歪歪扭扭写着 “每天 9 点观察,周末委托同桌小花代管”。

最让我惊喜的改变,藏在课标 “跨学科实践” 那几页里。教 “材料的吸水性” 单元时,课标建议 “让科学知识长出工程的翅膀”。我带着孩子们逐字逐句读 “科学与工程实践” 章节,最后拍板做 “校园雨水收集器”。第一次交上来的作品让我哭笑不得:有的把饮料瓶拦腰剪断就完事,下雨时水顺着缝隙全漏了;有的嫌剪瓶子麻烦,直接把纸杯串在绳子上。

我没急着评价,而是把课标里的 “工程设计五步法” 贴在墙上:“明确问题 — 想办法 — 动手做 — 试试看 — 再改进”。小琳她们组盯着漏水的收集器犯愁:“瓶口太小,雨大的时候接不满。” 三个姑娘蹲在教室后角画了三张设计图,最后决定给瓶口加个漏斗形 “帽子”,里面垫上纱布过滤泥沙。当她们的收集器真的接住雨水,浇活了操场边的月季时,几个小姑娘抱着我又蹦又跳。现在教室后的 “发明角” 热闹极了:吸管做的雨量器、旧光盘改的太阳能小台灯、纸箱糊的昆虫观察盒,每件作品旁都贴着设计思路,全是孩子们照着课标 “工程实践”要求做的。

课标里 “差异化教学” 的理念,彻底改变了我看学生的眼光。以前总拿 “实验报告写得好不好” 当标准,忽略了每个孩子的闪光点。读到“多元评价” 那段时,我灵机一动做了 “科学成长档案袋”。不光收实验报告,还收集观察日记、创意草图、小组互评表。小宇的档案袋里没几份像样的实验记录,却有厚厚一叠机械结构图。他画的 “自动关窗器” 设计图被我小心地贴在课标相应的页码上,旁边写着:“每个孩子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靠近科学。”

去年教 “地球与宇宙” 单元时,城市的夜空给了我们特别的教学灵感。课标里 “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出发设计教学” 这句话,让我放弃了照搬课本星座图的想法。我请孩子观测夜空,每人发了张简易星图,让他们记录能看到的星星数量。

“老师,星星怎么这么少?”孩子们的发现,让我想起课标 “引导学生发现真实问题” 的建议。我顺势抛出问题:“为什么城市夜空的星星这么少?”

这个疑问像颗种子在教室里发了芽。我们成立了 “城市星空侦探队”,按照课标 “科学探究要结合社会实际” 的要求,设计了三周的调查活动。孩子们分成小组,有的记录不同时段的天空亮度,有的采访天文馆的志愿者,还有的在家长陪同下,对比市中心和郊区的星空差异。

小轩的小组发现:“广场上的景观灯晚上十点还亮着,比家里的台灯还刺眼!” 他们用手机下载了测光 APP,记录下商业街、居民区和公园的光照数据,做成柱状图贴在教室后墙。看着图表上悬殊的数值,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光太亮会遮住星星!”

受课标 “科学实践要解决实际问题” 的启发,我们决定向社区提建议。孩子们反复修改建议书,还配上自己拍的星空对比照片:“希望把小区的路灯换成可调节亮度的,凌晨一点后调暗一半。” 当社区工作人员带着施工队来更换路灯时,特意邀请孩子们到现场参观。

更换路灯后的周末,孩子们自发组织了 “星空观测夜”。当看到比以前多了近十倍的星星,小琪兴奋地在观测日志上画了个大大的五角星:“原来城市也能看到这么多星星!科学真的能改变生活!” 那一刻,我看着他们眼里闪烁的星光,突然读懂了课标里 “科学教育要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力量” 这句话的深意。

现在这本课标早就没了新书的模样,重要的地方插着五颜六色的书签:红色是教学难点,蓝色记着学生的创意点子,绿色写着下次可以改进的地方。扉页上有我后来加的一行字:“好教案藏在课标里,好课堂长在实践中。” 新老师来听课,我总会把这本写满批注的课标借给他们:“这才是最好的教学参考书。”

今年春天,几个毕业的孩子回来看我。长高了的小宇骄傲地说:“老师,我做了太阳能充电宝,准备申请专利呢!” 看着他眼里闪烁的光芒,我翻开课标最后一页,那句熟悉的话仿佛也在微笑:“科学教育要让每个孩子带着好奇心走向世界。” 阳光透过窗户落在纸页上,那些印刷体文字好像活了过来,和我写的批注、孩子们贴的小纸条融在一起,暖融融的。

我终于真正明白:教师的专业阅读不是为了应付检查,是为了在迷茫时找到方向;“书香润教” 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是把课标里的文字变成课堂里的笑声;“智读育人” 不是遥远的目标,是看着孩子们眼里的科学微光慢慢亮起来,心里涌上来的那份踏实幸福。这本陪着我成长的课标,就像科学教育路上的一盏小灯,照亮着孩子们的探究之路,也温暖着我作为教育者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