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主题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

作者

文晓莲

湖北省咸宁市温泉中学 437100

一、基于主题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现存问题

(一)主题设计缺乏深度,偏离教学目标

主题是群文阅读教学的 “灵魂”,优质的主题应兼具趣味性、探究性与语文性,且与初中语文课程目标、学生认知水平相契合。但部分教师在主题设计中存在明显不足:一是主题过于浅显,缺乏探究空间,如围绕 “母爱” 设计群文阅读时,仅选择内容直白、情感单一的文本,未引导学生挖掘 “母爱” 在不同情境下的多样表达(如严厉的母爱、沉默的母爱);二是主题与语文要素脱节,将群文阅读等同于 “主题德育课”,如围绕 “环境保护” 主题时,过度强调环保理念的灌输,却忽略了文本的语言特色、写作手法等语文知识的教学,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目标。

(二)文本选择随意,缺乏关联性与层次性

文本是群文阅读教学的 “载体”,文本选择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当前教师在文本筛选中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文本关联性弱,仅围绕主题 “表面关联”,缺乏深层逻辑联系,如围绕 “自然之美” 主题时,同时选择朱自清《春》(散文)、杜甫《绝句》(诗歌)、法布尔《昆虫记》(科普文),但未考虑三类文本在 “自然之美” 表达角度(感性描写、意境营造、科学观察)上的差异,也未设计相应的对比阅读任务,导致多文本沦为 “简单叠加”;二是文本难度失衡,缺乏层次性,要么选择的文本均处于学生 “现有发展区”,无法激发阅读挑战欲,要么文本难度远超学生能力,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如为七年级学生选择鲁迅《故乡》、茅盾《白杨礼赞》等蕴含深刻社会思考的文本,却未搭配浅易的辅助文本,造成学生理解障碍。

(三)教学方法单一,学生主体性缺失

群文阅读教学强调 “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但部分教师仍沿用传统单篇阅读的教学方法,导致教学陷入 “教师主导、学生被动” 的困境:一是 “串讲式”教学占据主导,教师逐篇分析文本内容、讲解知识点,学生仅负责倾听与记录,缺乏自主阅读与思考的空间,如在 “家国情怀” 主题群文阅读中,教师依次讲解《黄河颂》《最后一课》《木兰诗》的段落大意、情感主旨,未组织学生对比三篇文本在 “家国情怀” 表达形式上的差异;二是缺乏有效的阅读策略指导,教师未教给学生 “比较阅读”“找关键词句”“梳理文本逻辑” 等群文阅读方法,导致学生面对多文本时无从下手,只能停留在 “逐篇阅读、孤立理解” 的层面。

二、基于主题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一)精准设计主题,锚定教学目标

主题设计需遵循 “语文性、探究性、适切性” 三大原则,具体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单元目标,将主题与语文要素深度融合,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民俗” 单元,可设计 “民俗中的文化记忆” 群文阅读主题,既围绕 “民俗” 展开,又聚焦 “品味语言中的民俗特色”“分析民俗背后的文化内涵” 等语文要素;二是细化主题,缩小探究范围,将宽泛主题转化为具体子主题,如 “传统文化” 可细化为 “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传统节日中的家国情怀”“民间故事中的智慧传承”,确保教学聚焦;三是结合学生认知与生活经验,增强主题的趣味性与共鸣感,如针对七年级学生,可设计 “成长中的小烦恼”群文阅读主题,选择《走一步,再走一步》《羚羊木雕》《小王子》(节选)等文本,让学生在贴近自身经验的主题中深化阅读体验。

(二)科学筛选文本,构建文本集群

文本选择需遵循 “关联性、层次性、多样性” 原则,形成优质文本集群:一是强化文本关联性,确保文本间存在 “主题关联 + 语文要素关联”,如围绕 “人物形象分析” 主题,选择《孔乙己》(鲁迅)、《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变色龙》(契诃夫)三篇文本,既均围绕 “小人物的命运” 主题,又可共同训练 “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的语文能力;二是兼顾文本层次性,按照 “基础文本 + 提升文本 + 拓展文本” 的梯度选择,如 “自然之美” 主题群文阅读中,基础文本选择朱自清《春》(语言浅易,适合初步感知),提升文本选择老舍《济南的冬天》(需分析对比手法),拓展文本选择梭罗《瓦尔登湖》(节选,引导深度思考自然与人生的关系),满足不同能力学生的阅读需求;三是丰富文本类型,除教材文本外,引入散文、诗歌、新闻、书信、绘本等多元文本,如 “亲情” 主题群文阅读,可搭配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散文)、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歌)、一封学生写给父母的家书(实用文本),让学生感受亲情的多样表达形式。

(三)优化教学方法,凸显学生主体性

有效的群文阅读教学需以 “学生主动探究” 为核心,创新教学方法:一是 “任务驱动式” 教学,设计具有梯度的阅读任务,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如 “家国情怀” 主题群文阅读中,可设计三级任务:基础任务(梳理三篇文本中体现家国情怀的关键语句) $$ 提升任务(对比不同文本中家国情怀的表达角度)→拓展任务(结合自身生活,谈谈如何践行家国情怀),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二是“策略指导式” 教学,教给学生群文阅读的核心方法,如 “比较阅读法”(绘制表格对比文本差异)、“关联阅读法”(寻找文本间的因果、并列关系)、“质疑阅读法”(对文本观点提出自己的思考),如在阅读《狼》(蒲松龄)与《东郭先生与狼》时,引导学生用 “比较阅读法” 分析两篇文本中 “狼” 的形象差异及作者的写作意图;三是 “合作探究式” 教学,组织 “小组合作 + 全班分享” 的活动,如围绕 “科技与生活” 主题,让小组合作分析三篇文本(科普文、新闻报道、科幻小说)中科技对生活的影响,再派代表分享小组观点,教师进行点评与补充,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

三、结束语

基于主题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深度阅读能力的重要路径。它不仅改变了传统阅读教学 “单篇孤立、教师主导” 的局限,更通过 “主题引领、多文本互动、学生探究”的模式,让阅读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展思维、涵养情感的过程。未来,初中语文教师还需加强群文阅读教学理论学习与实践交流,结合时代发展与学生需求,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让主题式群文阅读真正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 “助推器”,帮助学生在广泛而深入的阅读中,感受语文之美、积累文化底蕴、发展思维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董煜 . 基于主题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 [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 2024(18):46-48.

[2] 宋景彦 . 基于主题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J]. 智慧少年 , 2023(4):0106-0108.

[3] 陈丙君 . 基于主题学习的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探究 [J]. 成才之路 ,2022(30):12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