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职业本科视域下通识美育课程全方位育人实践路径探析

作者

曹叶嘉

金华职业技术大学 浙江金华 321000

中图分类号:G711

在 2019 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同时,《教育信息2.0 视域下职业本科“三教”改革实践研究》提出,职业本科教育应避免模仿普通本科教育模式,同时也不能简单延长专科教育的时间或增加课程,而是应通过“三教改革”,即教师、教材、教法的综合改革,推动产销融合和校企合作,以此培育符合现代社会建设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在现代教育改革背景下,教育部门要根据职业本科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在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理念引导下全面渗透美育理念,构建课程支持美誉、美誉渗透学科、各学科共同交叉立体协同美誉教学的实施体系,以此实现课程美誉的基本目标。本文主要研究职业本科视域下通识美育课程全方位育人的实践路径。

1 职业本科视域下通识美育课程建设的基本价值

1.1 通识美育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现代社会建设发展中,人们对于美的认知和追求一直在不断提高。美育课程作为一种以欣赏美和创造美为基本条件的教育形式,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心理健康水平、科学文化理念以及审美创造能力等,其本身具备参与性、渗透性、陶冶性以及创造性等特征 [1]。结合近年来高校美育课程建设实施情况来看,美育教育的核心是关注以情感、审美、批判、创造等为代表的人文素养,而素质教育提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职业本科的通识美育课程属于新时期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内容。

1.2 通识美育课程是培育人才的基本需求

高校通识美育课程与现代素质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契合度,各地高校在积极开展通识美育教育指导工作时,要保障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与时俱进,在积极创新中寻找适合学生学习成长的理论模式,以此培育更多优秀人才。通常来讲,高校通识美育课程会利用艺术化的审美方式和实践活动,寻找更多的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艺术等熏陶学生情操,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能力,并在实践探究中形成良好的文化结构,促使学生全方位学习成长,最终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高水平人才。

1.3 通识美育课程是扩展视野的有效途径

结合目前高校通识美育教学情况来看,在职业本科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实践教学工作更加提倡文化交融,会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崇高的道德情操,使学生在建立浓厚的民族情感后,依据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所学知识和经验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2]。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校园通识美育文化活动,创建以生为本的教育环境,促进通识课程、艺术教育、科技教育得到有机结合,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扩展自身的思维意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主体意识和学习创新意识,真正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

2 通识教育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

2.1 指导思想

一方面,坚持实现美育课程与信息化有机融合。在互联网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中,职业本科教育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在教育教学新课程标准,职业本科教育遵循新课改及教育发展观指导,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服务优势,建立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核心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在技术创新中为教育课程提供全方位服务。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在线咨询平台收集整理海量有价值的信息素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创建网络教学环境,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实时交互指导;另一方面,遵循新时期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思想的引领下,设计推广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课堂。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优化教学模式,扩展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学习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教学理念,积极探讨网络技术与通识美育课程的融合发展方向,技能展现课程改革的实效性,又能够掌握准确的实践方向[4]。

2.2 教学目标

首先,依据远程课堂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在了解职业本科通识美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目标后,邀请全国各地的教师在网络平台共同参与备课研究,依据互联网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沟通环节,这样既能强化学生的自信心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根据基本学情开展针对性教学。在通识美育课程中合理运用网络教学资源和传统教育管理经验,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看作基本目标,建立友好交流的互动小组,按照不同年级、不同话题进行分组管理,定期设置课堂教学内容,整理分析实际教学管理存在的不足,根据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改进现有教学计划,定期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此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后,依据网络平台打破信息孤岛。网络时代到来加快了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为课程设计管理提供了丰富资源和便利条件,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共享教学计划、合理安排备课、在线互动交流等,多层次和多维度地讲解知识,预测学生在学习期间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这样不仅能满足职业本科教育的基本需求,还可以提高通识美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5]。

3 职业本科视域下通识美育课程全方位育人的实践路径

3.1 树立课程美育理念,展现整体育人格局

从本质上讲,通识课程的美育理念是指有关教学实施美育的基本观念,是教育主体在通识课程育人活动中对美育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其中蕴含了通识课程实施美育教学的意义,如基本目标、主要任务以及原则要求等 [6]。在职业本科视域下,通识美育课程要求以“美”为观点,打破以往将美育设为音乐课和美术课的狭隘理解,激发学科教师和学生群体以美育人的意识,将知识技能传授与育人育心结合到一起,既要展现职业本科教育的美好价值,又要为学生学习成长创造美好教育生活。将美育理念渗透到通识课程中,构建以通识课程为基础的美育教学体系,将美育理念渗透到学科教育全过程中,积极培养学生在多元化社会中的广泛知识和正确观念,是职业本科全方位实施课程美育工作。

3.2 协同学科教师发展,提升课程美育能力

教师作为开展通识美育课程及相关育人工作的主体,需要结合职业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积极履行以美育人的基本职责和重要使命[7]。教师具备的课程美育意识和实践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通识美育课程的实施效果,也是实现课程美育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在职业本科视域下开展通识美育课程全方位育人工作,需要教师得到协同助力共同提升美育课程的意识能力,科学处理课程指导面临的各项问题。首先,教师要强化自身的美育意识。美育意识源自教师对于通史课程蕴含的美育价值的认同和自我教学使命的认知。在现有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教师要真正认识到,美育不仅是艺术课程或教师的工作,在学科课程、实践活动,甚至个人仪态表达中都蕴含丰富的美育元素。通过深入挖掘和运用不同条件下的美育要素和基本功能,在遵循因地制宜原则下开展教学工作,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课程教育效果;其次,教师要丰富自身的美学知识和职业素养审美知识作为通识美育课程全方位育人的基础条件,审美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实践活动的体验和丰富经验的提炼。通过积极参与学校或社会组织开展的审美活动,教师能够从中形成健康的审美品位和丰富的审美情感,逐步强化自身的感悟能力和构建能力,让审美成为教学日常,促使职业本科通识教育向着新的方向改革发展;最后,教师要提高课程美育的综合能力。教师的审美知识和职业素养最终会转化成通识美育课程的基本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科特征和育人目标,深入挖掘并提炼与通识课程有关的美育资源,持续展现课程教育的美育功能,将课堂之外的审美元素渗透到实践教学中,以此展现课程改革的创造性和审美性。除此之外,通识美育课程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执行能力,注重为课程建设改革赋予新的能量。

3.3 优化课程建设水平,建立多维立体系

基于职业本科教育研究发现,通识美育课程要让美育元素与各学科课程相互渗透,构成全方位育人的发展格局,其目的在于共同实现育人目标[8]。尤其是在现代教育改革背景下,同时美育课程的设计开展会改变传统各自为政的教育局面,创建多维立体化的通识美育课程协同体系,科学解决各学科与艺术类课程之间的配合问题。了解通识课程的基本性质可知,要想在课程中有机融合美育元素,有序完成全方位育人工作,要建立整体美育观念,明确认识到美育课程会渗透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要符合学生的素质发展和求职需求,最终展现具有开放性、自主性、灵活性以及创新性的美育一体化课程体系。从职业本科通识课程的教学形式来看,在构建“学科课程 + 活动课程”的美育教学体系中,能够有效避免通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应用出现单一性,不断强化实践教学指导的多元化和创新性,促使学生在学习探究中理解分析更多审美形象和丰富情感,逐渐形成独特的感知意识能力。结合职业本科通识课程的教学对象分析可知,构建“横向贯通 + 纵向衔接”的课程美育体系时,既要强调横向上的知识贯通,又要注意纵向上的知识衔接,最终在层层递进中科学处理各阶段通识美育教学存在的问题,真正做到整体与部分相统一。

3.4 始终坚守课堂场地,扩展美育教育渠道

课堂教学作为职业本科通识美育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为了将美育工作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学科、教学、学习的独特魅力,持续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积极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并体验感受独特的美育知识,进而提高自身的美育素养 [9]。从学科角度来看,各学科虽然看似独立存在,但彼此之间具有紧密联系,且拥有极为重要的美育价值。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深入挖掘并运用学科的美育元素,所以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比较单调无趣。在开展职业本科通识美育课程教学时,合理借助学科蕴含的美育元素,采用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育人方式技能开展美育教学工作,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能力素养。从教学角度来看,职业本科要将教学语言、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元素转化成审美对象,既要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审美体验,又要引导学生从体验转为向往,进而强化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需要注意的是,美育课程须具备和谐性和稳定性,过度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会让学生产生不适感,不利于优化学生的审美体验,无法扩展学生的视野思维。从学习角度来看,学习美是指学生主动在学习活动中建立一种审美关系,其所表现出的学习能力、体验感受、欣赏创造等都属于独特的美育要素。在课程学习中产生学习美,能够让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充斥着愉悦情绪,并将美好体验转化成有效动力,改变原本枯燥乏味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兴趣。因此,职业本科的通识美育课程要参考学生的学习之美,积极引导学生认真体验和学习创造,最终从中发掘更多美的意蕴。

4 结语

综上所述,职业本科视域下的通识美育课程全方位育人实践工作,要从时代发展的全新格局入手,基于高等教育体系改革创新,积极落实教育部门有关美育改革的重点要求,准确把握发展机遇,积极探索全新课题,依据美育助力职业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断培育高素质高水平的优秀人才,最终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思特 , 陈明 . 人文医学视域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医艺融合美育模式构建——以南京中医药大学为例 [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 2024, 22(21):28-31.

[2] 江红霞 , 陈娇 . 新时代湖湘文化视域下的高职美育 : 价值意蕴与育人模式——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4, 39(1):35-38.

[3] 赵海燕 . 美育浸润视域下”审美立人”美术课程思政新样态的构建 [J]. 教学月刊( 中学版 )( 教学管理 ), 2024(3):66-70.

[4] 金薇 . 职业院校美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为例[J]. 2024(9):125-127.

[5] 余萍 , 殷世东 . 课程美育理念的内涵 , 价值及实践路径 [J].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3, 37(6):43-54.

[6] 邓欢 , 王涛 .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深度融合的理路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 2023(6):71-73.

[7] 唐红艳 .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校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J]. 大学 : 教学与教育 , 2023(8):148-151.

[8] 周汉斌 , 张剑平 . 致知力行 : 以美育人 , 全面发展——宁波市海曙中心小学的美育实践 [J]. 教学月刊 : 中学版 ( 教学管理 ), 2023(7):39-43.

[9] 李超图 / 文 . 思政美育协同育人 , 大一德育启智润心——大一中第一届德育年会回顾 [J]. 中华手工 , 2024(7):16-29.

作者简介:曹叶嘉(1993—),女,汉族,人,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多媒体设计,美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