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生活情境融入与思维发展关联研究

作者

叶红梅

绵阳外国语实验学校

小学数学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启蒙阶段,这一时期的教学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和数学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抽象、枯燥,难以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激发思维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对于激活学生思维兴趣具有重要作用。小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他们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表现出强烈好奇心,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场景融合,能使学生从熟悉环境中感知数学的实用性,从而提升学习热情。以“加减法运算”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超市购物”的情境。课堂上模拟一个小型超市,放置常见商品并标明价格,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收银员角色,进行商品结算活动。学生需计算购买物品的总价和找回零钱,这种贴近生活的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的实际应用。参与购物过程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加减法运算方法,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力。在“认识钟表”的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学生每日活动如起床、上学、吃饭等场景来创设情境。学生先描述自己这些时间点的常规行为,教师展示不同时刻的钟表,引导学生根据时间回忆对应活动。这种安排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时间概念,认识到时间与生活的紧密关联。教师还让学生动手拨动钟表指针,感受时间流逝,深化对钟表的理解。生活化情境营造轻松氛围,学生在其中探索数学知识,增强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思维发展打下基础。通过将数学融入真实世界,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数学不再抽象而是可触摸的工具。情境设计强调体验而非灌输,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自然应用知识,思维过程被无形激活。教师通过日常例子建立连接,学生认知结构逐步形成。这种教学方式避免机械记忆,鼓励探索式学习,思维兴趣在互动中持续增长。真实场景的引入使数学学习生动化,学生从观察转向实践,理解深度随之提升。课堂活动聚焦学生经验,教师引导而非主导,确保每个环节围绕生活逻辑展开。最终,情境化教学培养批判性思维,学生学会在现实中解决问题,数学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发展。

二、设计生活化探究活动,培养思维能力

教师引导小学生实地考察校园花坛,测量其具体尺寸,构成了数学课堂培养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这种方式促使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寻找数学问题,进而尝试求解。观察力、分析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锻炼得以在其中实现,数学思维水平得以提升。“多边形的面积”教学就适宜采用此类方式。分组活动安排学生识别校园花坛的不同形状,例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学生动手测量“长”、“宽”、“底”、“高”等必要数据环节不可或缺。随后,运用课堂掌握的多边形面积公式,计算花坛面积成为核心任务。真实测量过程常伴随具体困难出现。花坛边界若呈现不规则形态,准确测量边长便成难题;面对多样形状,选取哪一个面积公式有时令人困惑。教师此时需要介入,推动学生通过集体讨论探索解决方案,鼓励尝试不同方法。一种典型策略是将不规则花坛合理切割成若干熟悉的标准多边形单元,分别计算每个单元面积,最终结果相加求和。此类探究活动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熟练掌握面积计算公式本身,更在于其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塑造。观察周遭事物细节的习惯在此过程中养成;应对现实难题的分析力和求解力获得锻炼;实践操作与突破常规的创新思维也得到同步激活。

三、构建生活化评价体系,促进思维发展

构建生活化评价体系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扮演着促进思维发展的关键角色。过往的评价实践常常过度聚焦考试成绩这一单一维度,未能充分捕捉学生在学习历程中思维的真实状态及其演变轨迹。生活化评价体系的建立,旨在超越这种局限,提供更为完整、更为客观的学习情况评估,其核心关切点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思维路径和所采用的方法,最终服务于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该体系内涵丰富,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以及实践活动评价共同构成了其基本框架。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活跃水平以及合作交流的实际能力,是课堂表现评价的主要任务。教师可以在小组讨论情境中,特别留意学生是否主动贡献个人见解,是否具备倾听他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辩驳或补充的能力,以及是否展现出与小组成员协同解决问题的集体行动力。此类评价实践的价值在于激励学生深度融入课堂活动,同步锻炼其思维与合作交流能力。作业评价环节同样需要生活化的设计理念。教师可构思与现实紧密相连的作业任务,促使学生在完成过程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例如,完成“人民币的认识”单元教学后,一项可行的作业是布置“模拟购物”活动。学生需在家长陪同下前往超市购物,记录选购商品的价格、数量,计算总价并核算找回的零钱。后续作业应要求学生分享此次购物体验、个人收获,特别是对人民币认知与实际运用的理解。教师在批阅此类作业时,评价标准需超越计算结果正确与否的层面,必须深入考察学生在作业中自然流露的思维轨迹和方法特征:例如,能否灵活迁移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能否清晰、有条理地阐述个人思路。这种作业评价方式具有双重意义:它使学生深刻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关联性,有效提升了运用数学知识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有力地推动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与深化。

综上所述,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生活情境融入教学的重要性,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将生活情境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康银聪 . 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方法研究 [J].甘肃教育研究 , 2025,(18): 83-85.

[2] 李芳芳 . 小学数学情境互动式教学探析 [J]. 河南教育 ( 教师教育 ), 2025,(09): 57.

[3] 吴晓 .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应用意识的意义和策略 [J]. 教学与管理 , 2025,(S2): 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