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

周智青

福建省厦门市第十中学 361021

引言

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已成为 21 世纪人才的核心素养之一。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需通过语言学习 " 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汲取文化精华 "。然而,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将阅读材料视为单纯的语言训练工具,对文化背景的讲解停留于表面。例如,在讲解《牛津高中英语》"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单元时,多数教师仅关注节日名称与日期的记忆,却未引导学生探讨 " 为什么西方圣诞节强调家庭团聚,而中国春节更注重祖先崇拜? " 这种文化深层逻辑的缺失,导致学生难以真正理解文本,更无法在跨文化场景中灵活运用语言。因此,探索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跨文化意识,成为当前英语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深度挖掘教材:从" 语言点" 到" 文化点" 的转化

教材是文化输入的主要渠道,但需教师主动挖掘其中的文化线索。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三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 为例,表面看是一个关于 " 金钱与人性 " 的故事,但其文化内核实则反映了 19 世纪英国社会的阶级固化与拜金主义。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以下活动:

1. 文化背景补充:通过短视频介绍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社会分层与价值观,帮助学生理解 " 一张支票如何改变一个人社会地位 " 的荒诞性;

2. 对比阅读:引入莫言《晚熟的人》中类似主题的片段,对比中西方对" 金钱与尊严" 的不同态度;

3. 批判性讨论:提出开放性问题 " 如果故事发生在当代中国,情节会有何不同?",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文化经验进行思考。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更让学生意识到 " 文化差异无优劣,但需相互理解" 的跨文化交际原则。

二、创设真实情境:让文化" 活" 在课堂里

语言学习需在具体情境中发生。教师可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对话等活动,还原跨文化交际场景。例如,在讲解"Table Manners" 主题时,可设计如下任务:

任务 1:中西餐桌礼仪对比:学生分组收集资料,制作对比表格(如餐具使用、用餐顺序、话题选择等);

任务 2:模拟国际晚宴:一组学生扮演中国主人,另一组扮演西方客人,根据所学礼仪进行互动,教师记录 " 文化冲突 " 瞬间(如主人频繁劝菜、客人直接拒绝等);

任务 3:反思与改进:讨论冲突原因,提出改进方案(如用 "I'mfull" 替代直接拒绝)。

通过亲身体验,学生深刻体会到 " 文化差异 eq 文化错误 ",从而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焦虑感。

三、项目式学习:从" 被动接受" 到" 主动探究" 的转变

项目式学习(PBL)通过真实任务驱动,将学生从知识接收者转变为问题解决者,尤其适用于跨文化意识培养。以 "Cultural Icons" 项目为例,其设计兼顾文化深度与语言实践,具体实施分为四个阶段:

1. 选题阶段:兴趣驱动,自主聚焦

学生基于个人兴趣选择文化符号,如中国茶文化、西方超级英雄、日本动漫角色等。教师提供选题指南,引导学生关注符号的 " 文化独特性 " 与 " 跨文化传播潜力 "。例如,某小组选择 " 中国结与西方十字架 ",因其分别代表东方 " 和谐 " 与西方 " 救赎 " 的核心价值观,且在全球化中频繁被误读或滥用,具有现实探究价值。

2. 研究阶段:多模态调研,深度解码学生采用访谈(如采访非遗传承人或宗教研究者)、问卷调查(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认知差异)、文献查阅(对比《诗经》中 " 结 "的意象与《圣经》中十字架的隐喻)等方式,构建对符号的多维理解。研究过程中,教师提供脚手架支持,如设计访谈提纲模板、推荐跨文化比较分析框架,帮助学生避免" 表面化" 描述,转向" 根源性" 探究。

3. 展示阶段:创意表达,文化对话

学生用英语制作多媒体成果:PPT 需包含文化符号的历史演变、象征意义对比及现实案例(如中国结在西方婚礼中的误用);短视频通过动画模拟 " 如果中国结遇见十字架 " 的对话场景;文化展板则以图文并茂形式呈现调研数据与结论。展示不仅要求语言准确,更需通过视觉符号、叙事策略传递文化内涵,实现 " 用英语讲好文化故事 "的目标。

4. 评价阶段:多元反馈,反思成长

采用 " 学生互评 + 教师点评 " 机制:互评侧重文化理解的创新性(如是否发现新的对比维度)与语言表达的流畅性;教师点评则关注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如样本代表性、文献可靠性)及跨文化态度的呈现(如是否避免文化优劣评判)。前述研究中国结的小组在反馈中提到:"我们曾认为十字架仅代表宗教,但通过调研发现其也是医疗、和平的象征,这教会我们 ' 文化符号的意义是流动的 '。" 这种反思正是跨文化意识的核心体现。

实践表明,PBL 项目使学生从 " 被动接受文化知识点 " 转向 " 主动探究文化逻辑",不仅提升了语言运用能力,更培养了批判性思维与全球文化视野。

四、多元评价:从" 语言正确" 到" 文化得体" 的导向

传统评价侧重语言准确性,却忽视了文化得体性。例如,学生可能正确翻译了" 龙" 为"dragon",却未意识到其在中西文化中的褒贬差异。因此,评价标准需调整为:

1. 语言层面:词汇、语法、句式的准确性;

2. 文化层面:对文化背景的理解、跨文化交际策略的运用;

3. 态度层面:对文化差异的包容度与好奇心。

在某次阅读测试中,教师设计了如下题目:

"If a foreign friend says 'Your English is so good!' in China, the most appropriate response is:

A.'No, no, it's terrible.' B. 'Thank you! I've been practicing a lot.' C. 'You're just being polite.'"

正确答案为 B,因其既接受了赞美,又体现了文化自信。这种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关注" 如何得体地表达",而非单纯追求语言正确。

结语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而需渗透于日常教学的每个环节。从教材挖掘到情境创设,从项目式学习到多元评价,教师需以 "文化中介者 " 的身份,搭建语言与文化的桥梁。当学生能在阅读中感知文化差异,在交流中尊重文化个性,在反思中形成文化自觉,英语课堂便真正实现了" 从工具性到人文性" 的升华。

参考文献

[1] Byram, M. (1997).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Multilingual Matters.

[2] 陈琳. (2018).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J]. 中小学外语教学 (5), 45-50.

[3] 王蔷, 敖娜仁图雅. (2015). 21 世纪核心素养框架下的英语教学改革路径 [J]. 课程·教材·教法 (12), 6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