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让符号成为“语言”:种植活动助力大班幼儿符号表征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

作者

朱碧玉

南京市银龙鑫苑幼儿园

符号表征幼儿表征的一种形式,是指用一种象征标记代表另一个事物的能力。皮亚杰认为符号表征是认知发展的重要核心,是表征能力的本质随年龄而产生的主要特征。符号表征一般用于科学探究和种植活动中,尤其是在种植活动中,符号表征是幼儿记录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可以帮助幼儿快速记录下自己的发现,与同伴教师一起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从而帮助幼儿能够有条理、有顺序的、深入的了解观察的对象,激发幼儿对观察对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让幼儿在与自然对话中构建情感认知和正确的生命观。

符号表征记录不仅是幼儿学习的一种方式,也是幼儿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途径,它展示了幼儿的学习过程与思维方式,教师借助记录可以了解幼儿的想法和发展水平。但是在日常的种植观察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的观察记录,整体来说符号表征使用的比较少,幼儿大多以绘画记录为主,将自己看到的内容,全部画在纸上,缺少重点,无法突出自己的发现;或是杂乱无章的随意画几个符号,但当问问及符号的含义时,幼儿对于符号的意义含糊不清。幼儿对于符号的认知较少,不知道该如何用符号进行记录,在创作符号时,符号的设计往往过于复杂,缺失了符号表征的初衷,但符号表征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其实是熟悉的记录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幼儿经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符号,对于符号有一定的了解,《3 到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5~6 岁幼儿能用数字、符号、图标或其他符号表征。”、“愿意用图画和符号表现事物或故事。”等子目标。可见,幼儿的符号表征不仅是幼儿内心世界向外展现的重要途径,更是一种必须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种植活动为教师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幼儿的记录能力提供支持,在种植活动中,经常需要进行记录,是提升幼儿符号表征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在种植活动中支持幼儿提升符号表征的能力。

一、种植活动中符号表征的意义

(一)符号表征有助于提升幼儿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建构的能力

刘占兰学者指出:通过分析发现幼儿通过符号来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对世界的认知会变得更加多样化。幼儿需要先接收感知到的信息,然后在大脑中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理解,对幼儿感受力、信息分析能力都会有所提升,最后幼儿还需通过自己对信息的理解,设计相应的符号,进行输出,大大提升了幼儿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在知识转化的过程中,幼儿能更加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提升了幼儿自主构建知识经验的能力。

(二)符号表征有助于幼儿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科学观察活动中,幼儿的观察记录能力能促进幼儿持续性发展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形成。一方面,幼儿记录能力是建立在对事物持续性观察基础之上的,如幼儿为了认识到植物的生长,就需要对其进行持续性的细致观察,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幼儿的记录能力使幼儿所习得的坚持性和持续性能力得以强化;另一方面,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记录能力能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但绘画表征对于幼儿来说,比较耗时,需要大量的时间,耽误了幼儿科学探究的时间,符号表征则能够快速记录下幼儿的发现,帮助幼儿更加深入的完成科学探究。

(三)符号表征有助于提升幼儿的书面表达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到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愿意用图画和符号表现事物或故事。”符号表征是幼儿表达的一种方式,它有助于激发幼儿对书写的兴趣,提升幼儿幼儿书面表达的能力,为幼儿以后的书面表达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幼儿设计的符号,是通过自己对事物的理解设计出的特殊的符号,是独一无二的。如果没有本人的讲解别人可能很难理解符号的意义,在幼儿向成人和同伴讲解的过程也促进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四)符号表征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

符号表征既需要对信息进行接收和理解,也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和输出,幼儿需要在脑海中将自己看到的具体形象的事物转化成抽象的符号,这一创作的过程,大大激发了幼儿想象力,幼儿需要大胆想象创造,并不断对自己创作的符号进行加工和修改,整个过程对于幼儿来说非常锻炼大脑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和创造力。

二、种植活动中幼儿符号表征存在的问题

在我班幼儿种植观察活动中发现:幼儿往往只对种植对象或是菜地里的小虫子以及种植的过程感兴趣,信息记录往往流于形式,符号表征比较少,只是为了记录而记录,甚至成了孩子种植观察活动中负担。

案例(一):

在观察土豆的活动中,有幼儿发现土豆开出了小花,花的形状很特别,像一颗五角星,而且有两种颜色的花,一个是紫色、一个是白色,两种花叶子的形状也有些不同。幼儿兴奋地将自己的发现告知了老师,老师及时表扬了他的发现,并鼓励他利用符号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带回教室与其他幼儿分享,但幼儿在进行记录时,却不知道该如何记录,总是不停地过来问老师,最终他选择了绘画的方式将自己看到的全部画了下来。

案例(二):

在认识大白菜的活动中,教师请幼儿用符号表征的方式,将自己观察过程中的发现记录下来,一开始有部分幼儿都不知道该如何记录,教师示范了几个简单的符号,并向幼儿展示了个别能力较强的幼儿设计的符号,结果在交流记录单的环节时,发现大部分的幼儿的符号都很相同。

从上述两个案例中可以看出;

(一)幼儿符号表征意识不强

在幼儿进行记录的过程中,虽然教师多次强调可以使用符号进行记录,但是幼儿在实际记录时,还是会用画画的方式进行记录。绘画能力较强的幼儿会将自己的观察的对象完整的绘画出来,缺失了观察记录的意义。还有许多孩子在观察记录时只会模仿别人的记录,所使用的记录符号含糊不清,并不能解释其含义。

(二)幼儿符号表征能力较弱

两个案例中都可以看出,幼儿对于符号表征无从下手,或者设计的符号太过复杂,对于符号认知太少。不明白符号的含义,所以幼儿的创作能力也相对较弱,缺少大胆的想象与创作。

(三)幼儿缺少创作符号的机会

在大多数的种植活动中,幼儿自己设计的符号表征相对较少,幼儿缺少自己的想法和创造,为了让幼儿能够快速完成科学探究,教师没有选择耐心等待,给幼儿创作的机会,而是直接将自己设计的符号直接告知幼儿后,幼儿就直接照搬模仿,幼儿缺少自己创造符号的机会。

三、在种植活动中提升大班幼儿符号表征能力的策略

(一)在种植观察活动前

1、激发幼儿对符号和观察对象的兴趣,提升幼儿的相关经验

首先,要先丰富幼儿对于符号的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带领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符号,了解它们的含义,如班级牌上的数字、垃圾桶上的垃圾分类标志、楼道中的楼层数字等;让孩子意识到符号的存在,认知符号代表的含义。激发幼儿对符号表征的兴趣,同时鼓励幼儿学习用各种不同的符号适宜的记录不同的事物与现象,如鼓励幼儿利用符号为班级设计区域规则牌,提高孩子符号表征的习惯和能力。

再次要激发幼儿对观察对象的兴趣,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幼儿的知觉主要是无意的,自觉的观察是在对事物产生兴趣之后才开始的。种植活动开始时,教师就要注重引起幼儿的兴趣,通过语言引导幼儿对观察的对象建立好奇心,如带领幼儿观察花生时,可询问幼儿:“花生在哪里?为什么看不见花生?花生会开花吗?花生的叶子长什么样?像什么?”等问题,激发幼儿对花生的好奇心,同时积极鼓励幼儿参与照料花生,让幼儿能够主动关注花生的成长变化,并进行记录。

2、注重幼儿感受力的培养,提升幼儿感受、表达的能力

使用抽象的符号表征对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幼儿长期的积累,幼儿需要有一定的感受力以及表达的能力,如在观察刚刚施过肥的韭菜时,幼儿敏感地闻到了肥料的味道,觉得很臭,有的幼儿想记录闻到的味道,立刻将臭味与粪便联想在了一起,于是幼儿画了一个小小的大便来表示臭味。如果幼儿平时没有一定的感受和积累,是无法联想到用“大便”来表示臭味的,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师应带领幼儿多去观察其他的事物,并鼓励幼儿将自己的感受用语言或符号表达出来,培养幼儿的感受力。

(二)在种植观察活动中

1、注重观察,为幼儿记录奠定基础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活动。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观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探究技能,直接观察是幼儿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3 到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5~6 岁幼儿能察觉到动植物的外形特征、习性与生存环境的适应关系。”教师应给幼儿充分的时间去观察,重视幼儿的观察发现,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让幼儿获得记录的欲望。

2、鼓励幼儿自己创作符号表征,耐心等待

在幼儿进行记录时,教师不能急于直截了当地告诉幼儿可以用哪些符号进行记录,应该鼓励幼儿根据其的所思所想,大胆地自信地设计出属于自己的符号。同时,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让幼儿在其中能够大胆的尝试创作,耐心等待幼儿。

3、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别指导

每一个幼儿的能力不同,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并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要引导幼儿不断提升符号表征的能力,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也不应对此歧视幼儿,应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给予幼儿一定的帮助,如当幼儿不知道该如何设计符号时,教师可以通过语言交流,引导幼儿先说出自己的发现和感受,然后再通过示范或讲解的方式,帮助幼儿学习符号表征。

4、支持幼儿的相互学习和合作式符号表征

大班幼儿已经有了合作和分工意识,当幼儿目标兴趣一致时,他们愿意分工合作。例如在对比大白菜和包菜的活动中,由于观察记录的内容比较多,幼儿采用了分组合作观察记录的方式,两个幼儿一组一起进行观察记录,幼儿一起观察,然后一起合作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同一张记录单上,这样既节约了时间,也促进了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合作的能力。

(三)在种植观察活动后

1、注重观察记录的分享,引导幼儿相互学习

在每一次的种植观察记录过后,教师可以让幼儿分享自己的记录单,让幼儿了解其他幼儿的发现,同时学习了解他人设计符号的含义,可以有助于教师进一步了解本班幼儿符号表征的设计情况,同时也丰富了幼儿关于符号表征的经验。

2、回顾幼儿的观察记录,帮助幼儿进一步提升符号表征的能力

教师在观察记录进行了一个阶段后,可带领幼儿回顾一段时间以来的观察记录,分析幼儿符号表征的能力是否有提升,并根据结果有针对性的调整指导策略。

四、结语

每个幼儿都会用自己的符号表达自己的理解,每一个孩子的符号独具见解,作为教师就要善于发现并理解孩子们的这“一百种”语言,让孩子用自己的创意,自己的思维,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真实地用符号表征下来,我们会发现,孩子们总能带给我们无穷的惊喜。

符号表征对于幼儿来说需要一个漫长的成长过程,不是教师的几次指导或是几次种植活动就能够达成的。它需要日积月累的培养,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活动中,结合幼儿的需要和想法,支持幼儿进行符号表征。让幼儿感受到符号的有趣和意义,多给予幼儿在生活中自己设计符号的机会,允许其运用各种符号去表征自己所理解的事物和计划,从小班就开始让幼儿认识生活中的符号,激发幼儿符号的兴趣,提供幼儿表达的机会,循序渐进地提升幼儿符号表征的能力,并根据幼儿的符号表征,读懂幼儿的思维模式及时给予相应的支持。

不过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水平、思维方式不同,对于个别幼儿来说,符号表征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符号表征与幼儿的认知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符号表征的能力也会逐步增强,教师也不必急于求成、拔苗助长,要允许幼儿用其他的方式进行表征。如:动作表征、语言表征、建构表征、绘画表征等都是幼儿表达思维和想法的重要途径,不用过于拘泥于表征的形式,“去做”比“做到”更重要。因此,不管幼儿的水平如何,首先要给予幼儿“去做”的机会,要避免因为担心幼儿做不到而剥夺幼儿尝试体验的机会,耐心等待,静待开花。

参考文献

[1] 幼儿自然表征能力培养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 [J]. 马丽 , 苏运霞 . 宁夏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21(05)

[2] 科学活动中幼儿“全记录”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 顾青青.科学大众 ( 科学教育 ). 2019(05)

[3] 在科学活动中幼儿探究能力的培养与实践研究方法[J]. 钱秋羽.新课程 ( 综合版 ). 2019(09)

[4] 运用多元表征教学策略促进大班幼儿模式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D]. 张迎春 . 河北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