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辅助下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创新实践
许婷婷
定远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安徽省 233200
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如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展有针对性的阅读教学,成为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1 智能平台搭建,开启阅读个性之门
计算机辅助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根基在于构筑一个智能平台。这种平台需要足够好用、功能完整,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空间,回应个体差异化的诉求。“童话”、“寓言”、“诗歌”、“散文”等多样化的文学作品应当被囊括在平台的资源库中,资源库不仅要种类繁多,还要持续引入新近的优秀作品,让学生接触前沿内容。学生可以按照自身偏好调整字体大小、颜色或背景,定制舒适的阅读界面;平台依据阅读时长和进度发出休息提醒,这有助于视力的维护。平台的核心能力之一是捕捉并分析学生的阅读行为数据。阅读的书目、花费的时间、推进的速度以及对内容的理解程度被记录下来,这些数据揭示了每个学生的独特性,为教师提供了精准教学的参照。基于这些分析结果,教师能够设计出针对个人的阅读计划,推荐匹配的书目,落实因材施教的目标。平台还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铺设了通道。阅读后的感想和领悟可以在平台上分享,促成同学间的对话探讨。教师能够及时回应学生的提问,解答疑惑并激发更深层次的思考。阅读理解力的提升依赖这种交流,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养成同样离不开它。学校、教师以及技术开发人员的协同努力是平台得以搭建的关键前提。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的保障需要学校的资金投入。教师必须深度参与平台的实际应用过程,积极摸索其功能和操作路径。技术人员则负责平台性能的持续改进,确保其平稳运行。各方力量的联合是建成真正适配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智能平台的必要条件,它打开了通向个性化阅读实践的大门。
2 资源精准推送,满足多元阅读之需
计算机辅助技术为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阅读需求提供了关键途径,即实现阅读资源的精准匹配。传统单一的资源供给模式难以适应学生个体在兴趣与能力上的显著差异。计算机系统利用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分析功能,能够依据学生的具体特点与需求,筛选并输送恰当的阅读材料。达成这一目标的基础在于对学生阅读状况的全面评估。教师可借助智能平台,收集反映学生阅读行为的多种信息,包括阅读书目、时间投入、阅读速度、理解程度等,同时结合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质量以及测验成绩,综合判断学生的阅读兴趣点、能力现状与所处水平层次。依据评估结论,学生被划分为不同层级与类型,每位学生由此获得专属的阅读档案。依托这份档案,系统能够从庞大的资源库中定位并推送契合个体的内容。面对阅读兴趣广泛且能力突出的学生,系统倾向于推荐具备挑战性的经典文学作品,如《西游记》《水浒传》,旨在激发其深层潜能并拓展视野。对于兴趣相对集中、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推送内容则侧重其兴趣领域内易于理解的读物,例如动物故事、科普小品,以巩固兴趣并提升能力。阅读存在困难、能力较弱的学生群体,会接收到图文结合、内容简洁的绘本故事,帮助其建立阅读自信,逐步提升。资源推送不仅考虑个体水平与兴趣,也需配合不同的教学阶段与核心目标。低年级阶段,推送重点在于拼音读物及简单童话故事,辅助拼音学习与兴趣启蒙。进入中年级,情节丰富的儿童文学作品成为主要推送对象,着力提升理解力与思维活跃度。高年级阶段,推送则转向经典名著与优秀散文,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增进文学素养。精准推送的实施,在内容选择之外,同样注重推送方式与时机安排。结合定时推送与即时响应是可行策略,依据学生的学习进度与阅读计划定期推送资源,并在学生产生即时需求时迅速提供相关材料。推送手段力求多样化,如借助智能平台消息、电子邮件或手机应用通知等渠道,确保学生能及时获取。这种精准匹配机制,有效满足了学生多元的阅读需求,使得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身的读物,从而增强阅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该机制显著提升了阅读资源的使用效能,减少了闲置浪费,使得阅读教学实践更为高效。
3 互动评价多元,激发持续阅读之趣
计算机辅助环境为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的评价环节注入了互动性特质,这种多元互评模式对维持学生的阅读动力具有关键影响。过往评价常依赖教师单方面判断,方式简单,学生参与度低,互动匮乏。计算机辅助则打开了评价的维度,其开放特性使得学生、教师、家长都能成为评价主体,构建起多角度评价网络。同学间的相互评价是点燃阅读热情的有效途径。借助智能平台,学生能够交换书本体会,对他人阅读成果给予评价或表示赞同。同伴的视角常常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自己的阅读产出获得回应与肯定,无形中增强了投入阅读的信心与满足感。比如,读完《安徒生童话》某个故事,学生可在平台发布感想,同伴阅读后提出见解或疑问。此类互动促使学生更主动地探索文本,思考随之深化。教师提供的评价则指向专业引领与反馈调整。教师审视学生的阅读笔记、读后感想、相关测试,明确其优势与待改进处,给出具体提升路径。这些书面意见帮助教师捕捉学生阅读的真实状态,据此动态修正教学重点和手段,提供更契合个体需求的指导。例如,教师批阅读后感悟时察觉学生对故事主旨把握浅显,可能建议重读关键章节,分析角色行为与情节转折点,辅助其触及文本深层意蕴。家长的角色在互动评价体系里同样不可或缺。借助智能平台,家长得以知晓孩子的阅读进度与具体成果,对其努力给予认可或提出期望。家长展现的关注本身构成一种支持力量,让孩子体会阅读带来的内在愉悦和价值感,这份认同有效转化为持续阅读的内驱力。
综上所述,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阅读教学服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海洋中畅游,收获知识和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智超 , 张芙蓉 . 大语言模型下小学创意写作教学的学理架构与实践框架 [J]. 教育科学论坛 , 2025,(22): 38-42.
[2] 黄百红 .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的新样态及个性化教学策略探析[J]. 甘肃教育研究 , 2025,(12): 37-39.
[3] 李梦月 , 惠恭健 . 人工智能赋能小学语文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J]. 汉字文化 , 2025,(12): 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