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英语整体教学的实践路径与效能提升研究

作者

孙淑红

邹平市梁邹实验初级中学

一、整体教学思想的内涵

整体教学作为现代外语教育理论的重要成果,其核心要义在于打破传统碎片化教学的局限,构建 “语言知识 — 技能运用 — 文化理解 — 思维发展” 的有机整体。在新课标背景下,这一思想被赋予新的内涵:

从 “知识本位” 到 “素养导向”:传统教学中,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点的孤立传授,导致学生 “学用分离”。整体教学思想强调语言是交际工具,需在真实或模拟的语境中实现 “感知 — 理解 — 运用” 的闭环,最终指向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发展。

从 “教材依附” 到 “学情适配”:整体教学并非否定教材的价值,而是主张教师作为教材的开发者,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与拓展。例如,在人教版 Go for it! 教材中,可将 “环保” 主题的分散对话、阅读材料整合为单元项目式学习,使语言学习服务于主题探究。

从 “教师主导” 到 “双主协同”: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搭建整体学习框架,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则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互动实现。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 “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整体教学思想要求教学过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步,实现 “教 — 学 — 用” 的统一。

二、整体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

基于整体性原则,教学方法需实现从 “单一传授” 到 “多元整合”的转变,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突破:

(一)教材的整体性处理策略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但绝非唯一依据。教师可从三方面进行创造性处理:

单元重组:打破教材原有课时划分,按 “主题 — 功能 — 结构” 重构教学单元。例如,将七年级 “学校生活” 单元的听说、阅读、写作板块整合为 “校园生活调查报告” 任务,让学生在完成调查的过程中自然运用相关词汇与句型。

内容拓展: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补充素材。在学习 “节日” 主题时,除教材中的西方节日外,引入中国传统节日的英文表达,通过对比加深文化理解,同时丰富语言输入的整体性。

难度分层: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阶梯式任务。如在阅读教学中,为基础薄弱学生提供关键词提示,为能力较强学生设置批判性问题,确保全体学生都能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获得发展。

(二)词汇教学的语境化重构

传统 “集中背单词” 的模式割裂了词汇与语境的联系,整体教学主张词汇学习应融入语篇与交际:

语篇导入:新词汇随对话或阅读文本自然呈现,教师通过图片、动作、上下文线索引导学生猜测词义。例如,在教学 “astonished” 一词时,结合课文中人物的表情描写和故事情节,使学生在理解语境的同时掌握词义与用法。

主题串联:围绕单元主题构建词汇网络。以 “旅行” 主题为例,将“book a ticket”“check in”“souvenir”等词汇融入“模拟旅行”情境,通过角色扮演实现词汇的灵活运用。

循环复现:在不同教学环节中重复强化词汇。如在听说课中接触的词汇,在阅读课中再次出现,在写作课中要求学生运用,形成 “输入 — 内化 — 输出” 的整体闭环。

(三)语言技能的协同训练

听、说、读、写四项技能并非孤立存在,整体教学强调技能间的相互促进:

以读促写:在阅读后设计改写、续写或仿写任务。例如,阅读记叙文后,让学生以不同人物视角重述故事,既巩固文本理解,又提升写作能力。

以说助听:听力训练前设置讨论环节,激活学生相关知识储备。在听 “天气预报” 前,先让学生预测天气状况并讨论出行计划,使听力过程更具针对性。

任务驱动:通过真实任务整合多项技能。如开展 “校园英语角策划” 活动,学生需阅读策划方案范例(读)、讨论活动流程(说)、撰写通知(写)、听取同学建议(听),在完成任务中实现技能的整体提升。

三、整体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

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性体现在 “目标 — 环节 — 评价” 的一致性,需遵循以下原则:

(一)遵循语言学习的认知规律

语言学习的 “感知 — 理解 — 巩固 — 运用” 四阶段是整体教学过程的基本框架:

感知阶段:通过情境创设激活兴趣。如在教学 “过去进行时” 时,播放一段包含过去进行时场景的短视频,让学生初步感知语法的表意功能。

理解阶段: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分析语言现象。阅读教学中,先通过标题预测大意,再分段梳理逻辑,最后回归文本主旨,避免逐句翻译的碎片化解读。

巩固阶段:设计梯度练习强化理解。从机械模仿到意义运用,如先填空练习句型,再用句型描述个人经历。

运用阶段:设置真实交际任务。如学完 “购物” 主题后,组织 “班级拍卖会”,让学生在买卖互动中综合运用所学语言。

(二)构建 “双主协同” 的课堂生态

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有机结合是整体教学的关键:

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问题链搭建思维框架。在阅读教学中,设计“What’s the main idea? How does the author support it? What can welearn?” 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探究文本。

学生的参与机制:采用小组合作、角色互换等形式。如在对话教学中,让学生改编对话并表演,在互动中发现语言运用的问题,教师在活动后进行针对性点评。

动态反馈调整: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及时调整教学节奏。若学生对某一语法点理解困难,可临时增加情境示例,确保教学过程与学生认知状态同步。

(三)融入信息技术的赋能增效

信息技术为整体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能:

利用多媒体创设真实语境:通过 VR 技术带学生 “走进” 英语国家的餐厅、商场,在沉浸式体验中学习交际用语。

借助平台实现个性化学习:利用在线练习平台为不同层次学生推送针对性任务,教师通过数据反馈掌握整体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结语

初中英语整体教学的本质是回归语言学习的本真规律,在 “整体感知 — 局部探究 — 整体运用” 的循环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教师需立足新课标要求,创造性地处理教材、设计活动、优化过程,让学生在完整的语言体验中不仅学会 “用英语做事”,更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英语核心素养。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整体教学在不同学情班级的适配策略,为初中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更细化的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 陈妙莹 . 大概念视域下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及反思 [J].英语教师 , 2025,25(04): 179-181+185.

[2] 江佳丽 . 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路径探究 [J]. 智力 ,2024,(36):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