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期军队装备保障能力建设与优化思考

作者

邓长城 荣子瑾 王沛 石鑫

军队的战斗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军队装备保障能力,强大的装备保障能力可以维系武器装备效能,保证作战任务完成。新时代,各种高新技术装备涌现,联合作战成为比如趋势,使得战争节奏空前加快,传统的作战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战争的需求。因此,把握现代战争制胜机理,大力推进装备保障能力建设与转型优化势在必行。

一、新时期对装备保障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现代战争具有“快节奏、高消耗、全维域、强对抗”的鲜明特征,要求具备强大的装备保障能力,这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求保障响应速度极快,能够跟上高速机动的作战节奏,实现“即时需求、即时感知、即时响应”;二是要求保障精度极高,能够依托数据驱动,实现装备故障的精准预测、资源的精准投送和维修的精准实施;三是要求保障体系韧性极强,能够在复杂对抗环境和装备战损条件下,保持保障链条的稳定与持续,具备快速重组和恢复能力。这些新要求使装备保障从被动式保障向主动式保障转变[1]。

二、当前装备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目前,我军装备保障能力获得巨大进步,但是和新时期作战需求相比还有具有一定的差距,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保障理念需要进一步深化,全面贯彻落实全系统、全寿命管理理念。二是信息融合与共享水平还需要持续提高。各军兵种、各层级间的保障信息系统存在差异,没有形成统一的数据标准,信息互联互通互操作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全域一体的保障态势感知还没有形成。三是智能化技术应用深度不够。包括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掌握不够,在故障预测、智能诊断以及辅助决策等方面的应用仍然处于摸索阶段,并没有形成实际作战能力。四是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掌握多种技术的复合型保障人才较少,不能满足要求。五是军民融合保障深度不高,没有形成“军为民用、民为军备”的良性互动格局。

三、推进装备保障能力建设与优化的路径思考

(一)革新思想观念以奠定体系化保障根基

意识指导行动,先进的思想才有可能进步,因此一定要转变传统思想,摒除错误观念,如重主战、轻保障、重硬件、轻数据等,在全军树立信息主导、精准配送、基于作战效能的现代保障理念。确保各级指挥员和保障人员对装备保障有更加准确的认知,其不仅仅再是辅助性工作,而是直接决定作战进程与胜负的关键环节 [2]。在战略层面,需要科学实施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构建综合保障体系,涵盖装备的全寿命周期。这个体系的核心在于实现各类保障要素,不仅包括装备,还包括人员、物资、信息、流程等,需要将这些因素深度融合,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合力,提高作战能力。

(二)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以构建智能化保障生态

现如今,军事领域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信息优势竞争,装备保障也是如此,因此,需要积极推进对各类装备保障的信息系统的一体化建设。首先,制定并强制执行统一的数据编码、格式与交换标准,消除信息壁垒,构建信息高度共享的一体化保障云平台,以便可以做出更加精准的决策。其次,在上述基础上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装备保障方面的应用,实现对各类装备故障的提前预测,并主动进行干预,这样可以确保军事装备性能稳定。另外,还需要大力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保障资产的全程可视化管理。大力发展智能无人仓库、自动化装卸搬运系统和无人配送车队,优化资源配置与投送流程,提升保障作业的自动化程度与智能化水平。

(三)创新育才机制以锻造专业化保障队伍

所有的建设、创新最终都离不开人才,因此需要加强人才培育。院校教育和部队训练体系需要根据新时期新型保障体系的需求进行改革。院校需要将跨学科课程比重大幅增加,着重培养复合型人才。部队训练也需要改变过去侧重于单一技能操练的做法,转为基于复杂保障场景的综合性演练,突出指技合一能力培养,提高官兵的的综合素养和作战能力。同时,建立一套与军队职业化发展方向相匹配的人才管理制度,完善职业发展路径以及激励措施等,构建一支专业化保障人才队伍。

(四)拓宽融合路径以激活社会化保障潜力

现代装备技术军民通用性越来越强,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单纯依靠军队自身力量去完成所有保障任务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经济的,因此,需要进一步打破体制机制上的束缚,健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机制。大胆扩大装备保障领域向社会优质力量开放的范围与层次。敢于将非核心但专业性强的保障业务交由具备顶尖技术实力的民企和科研院所承担。

(五)紧贴实战需求以磨砺任务型保障能力

装备保障能力建设的质量只有在战场中才能检验出来,为了不断锤炼,持续提升保障能力,需要多进行实战演练,将装备保障作为关键考评科目,突出其关键地位,以其效能评估作为衡量部队整体作战能力的重要指标。实战演练中,要多设置一些险局危局困局,倒逼保障单元在极限条件下锤炼应急快速响应、野战条件下装备抢修、机动中的伴随保障以及自身战场生存与防护等核心能力。今后,仍然要坚持以实战锤炼装备保障能力的途径,检验保障方案的可行性、检验保障人员的技能水平、评估整个保障体系的运行效能,并做好记录,在实战结束后进行严格复盘检讨,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将其应用于下次的实战演练,形成质量循环提升的完美闭环,持续推动保障能力向实战化高标准迈进[3]。

结语

新时期军队装备保障能力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与战争胜负和国家安全息息相关。我们需要认识到这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做好长期准备,立足未来战场,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支撑,以人才建设为坚实基础,以军民融合为重要途径,系统谋划、精准施策、持续用力。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建设与现代作战体系相匹配、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装备保障能力,提高我军作战能力。

参考文献

[1] 宋阳, 田磊, 王晓宁. 新时期军队装备保障能力建设思考[J]. 赤子 ,2019(31):189.

[2] 赵斐斐 , 蔺军涛 . 军队车辆装备维修保障能力的提升方式研究[J]. 汽车实用技术 ,2019(4):171-172.

[3] 袁晓静 , 王友才 , 汪刘应 , 等. 军队院校装备维修保障专业向战施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探索 [J]. 高教学刊 ,2024,(4):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