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圈层与社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应对之策

作者

程清 钱蔚

辽宁大学 沈阳 110136

在互联网重塑信息技术格局和社会舆论生态环境的当下,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其人际交往和思维方式正被网络社交深刻影响,日益呈现出圈层化特征。这种圈层化现象不仅改变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信息传播方式,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对网络圈层化进行深入分析,探索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并提出有效的应对之策。

一、大学生网络圈层化的特点分析

(一)“圈层化”的本质

“圈层”这一概念,其起源可追溯至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所提出的“圈层式空间结构理论”。他通过一系列的假定来将复杂事物抽象化 , 这样一组供计算用的经济指标作为推导计量的定量依据来探讨区位地租 , 最后得出城市腹地农作区围绕城市中心呈向心环带状分布的“杜能环”。 该理论主张以城市为核心,通过“圈层状”的空间布局,逐步推动区域经济的扩展。此后,这一理论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圈层”的概念也悄然融入到了网络信息交流与网络社群构建的语境当中。

“网络社群”,作为网络媒体社交领域的一个新兴概念,最早由霍华德·莱茵戈德进行界定,他将其描述为“在互联网上形成的社会集合体,在这个集合体内,人们围绕共同的话题展开讨论,成员间存在情感交流,并构建起人际关系网络” 。随后,“圈层”与网络特定的社群紧密相连,成为网络社群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简而言之,“圈层化”即指具有相似特征的网络用户,在某个他们共同喜爱的网络平台上聚集,从而形成一个个网络聚合体。

曼纽尔·卡斯特对“网络社会”做出了系统性分析,提出全球化时代下的网络空间是流动的、自动的、可能性的、即生即灭的空间,是刚性率等于零、可以任意折叠反复的“扭曲空间”。 社会空间已经从传统的在场社会那种附着于具体事物、具体场所、有边界限制的线下空间向赛博空间转换,大学生的社交活动也逐渐由线下向线上转移,“圈层化”现象才逐渐发展起来。具体而言,“圈层”就是当前网络环境下,具有相似兴趣和需求的用户群体,在特定网络平台上自发聚集,形成紧密联系的社交圈层。随着网络空间的发展与定型,依附于其生长的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也逐渐有了稳定的特征与形式。

(二)网络社交“圈层化”的特点

1. 个人社交圈子化

作为网络空间发展的一种新趋向,网络圈层化是技术迭代和当代青年个性化诉求彼此呼应的结果,满足了青年群体对情感价值、个性表达和人际交往的需求。 许多网络软件为了更好应用大数据推送,鼓励大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个人标签,并自动将其纳入相关社群之中,这促进了社交圈子的成长与发展。这些圈子内部成员之间的互动频繁,而与外部成员的互动则相对较少,使得大学生在获取信息、交流思想时更加依赖于圈子内部成员,而难以接触到更广泛的思想和观点。同时,社交圈子化也容易导致群体极化现象,使得圈子内部成员的观点更加极端和片面。

虽然大学生在网络圈层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信息,从而形成个性化的信息世界,在网络空间中接收更多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结识志同道合的友人。但这种定制化也容易导致信息茧房效应,使得大学生难以接触到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信息,进而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和视野,抹杀了拓宽知识面、接触新信息的可能性。

2. 交互关系层级化

权力关系是社交场域中隐晦又强势的潜在关系,社会中的语言表达离不开权力的掌控,话语权成为无形社交层级的外在形式。在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中,看似因为兴趣而自然集结的圈子内部,实际上呈现出层级化的交互关系。一些核心成员或意见领袖在圈子中具有较高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譬如有管理版面、禁言、发表公告等权力的微博超话主持人以及贴吧管理员、群主等角色,他们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将自己的意见、思维在圈子内传播,而普通成员则往往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的状态。

卡斯特将网络中的社会群体划分为两大阶层:信息化生产者与一般劳工。他说,“包括一个十分大的经理人、专业人士和技术人员群体,他们形成了一个‘集体工作者’……而大部分其他的工作者可能都属于无标签的一般劳工” 。圈子中话语权更高的管理者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现实社会空间中的传统权威,成为新时代的“信息化生产者”并以一种更为亲和、更具迷惑性的形象出现,这种形象更能获取大学生的信任。同时,这样的层级化交互关系使得大学生在获取信息、交流思想时更加依赖于核心成员或意见领袖的引导和塑造,而难以形成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3. 信息传播去中心化

虽然网络圈层内部存在层级化的交互关系,但从整个网络空间来看,信息传播却呈现出扁平化和去中心化的特点。大多数大学生会加入多个社交圈层,在不违反圈子发言规定的条件下,每个人都能在网络上接收、发布和传播信息,大家平等地进行交流。这种扁平化和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使得大学生在获取信息时更加自主和多元,但也增加了信息筛选和甄别的难度,让许多负面信息有机可乘。

二、网络圈层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网络圈层化作为信息时代大学生社交活动的新常态,不仅深刻改变了大学生的社交方式,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教育主体权威消解

在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进行知识的传授和价值观的引领,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然而,在网络圈层化的环境下,这一权威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

由于网络圈层中的信息来源多元化,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到丰富的信息和观点。这使得他们在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时,不再像过去那样完全依赖教育者提供的信息,而是更加倾向于通过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来接受信息。这种自主性的增强,无疑削弱了教育者的权威地位。

而网络圈层中的话语权分配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一些核心成员或意见领袖在圈子中具有较高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他们的言论和观点往往能够迅速在圈子内传播开来,并对其他成员产生较大影响。这种话语权的分散和转移,使得教育者难以再像过去那样通过控制信息来源和话语权来维护自己的权威地位。

(二)教育内容难以精准传达

大学生在加入多个社交圈层后,会接收到来自不同圈子的各种信息和观点。这些信息和观点往往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使得大学生难以形成完整和深刻的认识。同时,由于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特点,教育者难以再像过去那样通过控制信息传播渠道来确保教育内容的精准传达。

网络圈层中的信息定制化和个性化也加剧了教育内容难以精准传达的问题。大学生作为这些网络社交平台用户的主力军,长期接受这种复杂而未经筛选的信息资源,使得以往的高校建立起的网络教育平台和主流价值观传播的场域因“定制化”和“圈层化”而被压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间的话语交互机会也因此被削减。 这种定制化的信息接收方式使得大学生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信息,而忽略或排斥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信息。这种信息接收的偏见性使得教育者难以再像过去那样通过统一的教育内容来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三)教育方式滞后于时代发展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往往注重课堂讲授和理论灌输,缺乏与大学生的互动和交流。然而,在网络圈层化环境下,大学生更加倾向于通过互动和交流来获取信息和价值观。这种互动性和交流性的增强使得传统的教育方式难以再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同时,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往往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采用统一的教育内容和方式来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然而,在网络圈层化环境下,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展现和发挥。这种个性化和差异化的增强使得传统的教育方式难以再适应大学生的需求。

三、应对网络圈层化挑战的策略

(一)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打造清朗的网络环境

与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形成有效过渡与衔接,将线上引导与线下浸润相结合,共塑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工作。 要完善网络管理制度规范,明确网络平台的法律责任和管理义务,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和审查力度;建立健全网上舆情风险防范机制和引导工作机制,加强对网络空间的有效监管,及时管控各类有害信息和不实言论;相关部门应不断完善管理机制和权利保障机制,开通大众举报渠道,进行技术优化,对平台推送的内容进行相应把控。通过这些措施,可以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减少不良信息和思潮对他们的影响。

(二)推动网络思政供给侧改革,实现精准施教

针对大学生网络圈层化带来的教育内容难以精准传达的问题,高校应推动网络思政供给侧改革,实现精准施教。传统的统一教育模式要向个性化教育模式转变,在深入了解大学生兴趣和需求的基础上,根据他们的特点和需求定制化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要让教育方法与新时代技术发展同步,可以依托海报、视频课等多元形式为载体,利用网络平台和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增强大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和参与度,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加强师生互动与交流,建立平等双向的对话渠道

针对大学生网络圈层化带来的教育主体权威消解和认知极端化的问题,高校应加强师生互动与交流,建立平等双向的对话渠道。教师要主动走进学生的网络世界,了解他们的思想和需求,与他们进行平等、真诚的对话和交流,并鼓励学生克服由于网络圈层环境封闭化带来的沟通困难、自我防御等心理障碍,通过现实交往获得对他人的理性认知,从而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世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可以利用翻转课堂等方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尊重他们的意见和选择,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和隔阂,增强学生的信任感和归属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四)提升学生网络素养与思辨能力

针对大学生网络圈层化带来的视野受限和认知偏见的问题,高校应提升学生的网络素养与思辨能力。一方面,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和法律法规教育,通过开展思政课、讲座等理论学习,与社区、基地合作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另一方面,要开设网络素养课程和思辨能力训练课程,提升大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正确地筛选和甄别网络信息、如何理性地看待网络事件和言论。同时,还应凝聚家校合力,与家长进行定期沟通交流,加强从家庭层面对大学生网络素养与思辨能力的关心、培养与引导。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强思辨能力、提高信息筛选和甄别的能力,减少不良信息和思潮对他们的影响。

四、结语

网络圈层化现象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化现象,在为大学生提供了自我表达空间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双重境遇,高校需要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推动网络思政供给侧改革、关注学生现实需求、加强师生互动与交流以及提升学生网络素养与思辨能力等方面的工作。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化解网络圈层化带来的风险和挑战,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肖清宇:《圈层式空间结构理论发展综述》,《人文地理》1991年第2 期。

[2] Rheingold, Howard. The Virtual Community: 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 Addison-Wesley, 1993.

[3] 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信息时代三部曲》第一卷 [M]. 夏铸九、王志弘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版。

[4] 项久雨:《透视青年“圈层化”现象:表征、缘由及引导》,《人民论坛》2020 年第1 期。

[5] 邓万春:《曼纽尔·卡斯特的网络社会与权力理论》,《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22 年第3 期。

[6] 廖卢琴,谢爱林:《圈层与连接:思政教育网络话语传播困境与出路——基于矩阵传播的视角》,《教育学术月刊》2021 年第7 期。

[7] 王谋寅,王耀国:《网络圈层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其应对之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2 年第6 期。

一般项目:2024 年度辽宁大学“庆祝新中国成立 75 周年”专项课题“大学生网络社交圈层化特点及精准思政育人路径研究”(编号:52406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