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特色树种红椿异地保护实践
郭靖峰
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林业和草原局 楚雄 675000
前言
滇中引水工程是一个伟大的工程,2015 年 9 月起我有幸参加云南省滇中引水工程的施工 , 作为一个参与者我倍感荣幸。这是一个记载了云南人多少代人梦想的伟大工程,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云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民心工程,在州滇中引水工程领导小组中 , 我主要负责林业、林地、珍稀植物保护和植被修复等相关事宜 , 进行滇中引水工二期配套工程设计时 , 发现工程通过的地方生长着许多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红椿 , 为确保工程顺利实施,必须对滇中引水二期段配套工程占用林地涉及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红椿进行定位调查及保护研究。
一、学特性及分布
1、生物学特性。红椿(Toona ciliata )为大乔木,高可达20余米,红椿属阳性深根性树种,性喜温暖,不耐庇荫,适应能力强,分布广泛,可以在 300~2600m 海拔高度差异相当大的地方生长,在云贵川的多个地方都有它的身影。
2、移植必要性。红椿在原来中国保护名录中是一级保护植物后经调整为二级植物,红椿在民间古时被视能吸收聚集天地之灵气兴家旺业为一种宝物,同时它的木材因质地坚韧、纹理瑰丽且自带幽香的特殊优势,是人们打造高级家具不二选择,深受中国消费者爱好,由于其材质珍贵累遭盗伐,种群正在慢慢变少,为保障引水工程顺利实施,切实保护好段工程用地范围内需移植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红椿,相当有必要对对该建设项目范围内的红椿进行移植保护。
二、生存地调查
根据滇中引水工程建设进度安排,2022 年 10 月和 11 月昆明林业勘察设计院分两次派出高级技术人员,在项目方和禄丰市林草局参与下,深入到有野生红椿群落的禄丰市黑井镇三合村委会(二村民小组、三村民小组、瓦窑头村民小组)实地进行外业踏察,在调查过程中,项目用地范围内发现红椿的五个红椿植物群落,合计生存有 210 株红椿大树。
1、调查目的。客观公正的反映滇中引水二期配套工程(段)用地范围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真实情况,为编制采集方案提供数据基础。具体目的一是切实保护好滇中引水二期配套工程(段)用地范围内需采挖移植的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红椿;二是保存、恢复和扩大红椿的种群、数量;三是为上级主管单位审核通过项目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2、调查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和走访当地老百姓,首先了解项目区用地范围内红椿的分布地点,在该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小班区划的基础上,对项目范围内分布的红椿进行实地调查,采用核实法逐株检尺和定位,调查红椿的种群数量、分布现状等,并对生境特点、交通现状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最后提出保护的措施,制定项目区用地范围内红椿的移栽方案。在项目区用地范围内,采用合众思壮 RTK 对红椿逐株定位并记录其 GPS 坐标值及海拔。把株数多少,胸径大小及冠幅、树高等矢量数据检测出来。在这个环节中,对小树(胸径 5cm 以下)的红椿只进行株数统计,不进行其他数据检测。
3、调查内容。一是统计项目区内的种群数量和其树木检测指标等;二是确定单株分布地点及坐标位置;三是种群结构和生长状况等种群特征;四是项目区用地范围内红椿所处的生境类型、人为干扰情
况、交通状况等。
4、调查结果。经现地调查,现场对 210 株红椿进行定位、编号,进行胸径、树高测量,并详细记录每株红椿的生境和移植条件等多项指标。查阅相关资料后,根据该树种生物学特性及现场调查因子,结合地方林业主管部门意见,对该建设项目范围内的 192 株红椿进行移植;对项目区存在树木已老化,土壤中石块较多,施工难度大,移栽后难以存活,不具备施工条件的 18 株红椿进行采伐,采集其植株上的种子,用来培育红椿苗木,在移植管护期内每年培育移栽数量的 10% 用于红椿的补植,从而确保红椿种群数量不降低。
三、保护方法和地点
1、保护方法。我们现在的保护方法是异地保护。其中异地保护可分为活植株移植和采种保存 2 种。由于调查的红椿所处的林地即将被国家重点项目占用,不能进行就地保护,因此我们选择以活植株移植与采种保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异地保护。结合项目实际和资源现状,用地范围内涉及的 192 株红椿采用活植株的迁地保护方式,即异(迁)地保护;不适用该方法的 18 株红椿,进行采伐后采摘其上的种子进行异地繁殖。
2、地点选择。经过多方勘察对比,考虑了野生红椿群落分布的黑井镇三合村委会生态立地环境,最终选择立地气候等生态环境大体相似的禄丰市樟木箐保护区,坐标点(X34477719,Y2765227),面积 12.6亩,移植地点与采挖地点处于同一气候带上,各类气候指标基本相同,采挖地点和移植区的海拔区间一致,环境的土壤、原生植被相同,生境相似,交通便利,方便保护植物的转运和后期养护管理。移植地点的植被主要有灌木(厚皮香、小石积)、散生幼树(云南松、麻栗)、草本植物(白茅、野古草),土壤、立地类型都和原生地相差不大。
四、红椿移植。
根据红椿生物学特性和滇中引水工程建设进度安排,这次红椿移植时间选择在 2024 年 9 月 -12 月。
1、移植前的准备
① 药剂:多菌灵用于植物破损根系和种植土的消毒处理,使用浓度根据采购药剂的配比要求;阿斯匹林具有促进树木伤口愈合和诱发新根的作用,使用浓度每株树 1 克,每 6 克采用 10 公斤温水溶化,种植红椿时浇灌在红椿土球周;国光愈伤涂膜剂用于古树种植前对树木可能存在的树体伤口进行涂抹,以杀菌防腐,促进伤口愈合,使用浓度根据采购药剂的配比要求;高锰酸钾主要用于红椿受伤根系伤口的涂抹促进伤口愈合,产生愈伤组织有利于萌发新根,配置浓度比例为10% 。
② 移植地准备。移植工作开始前,将红椿四周用人工方式进行适当清理,清除浓密树枝及其周围的杂草及灌木、藤蔓等。
移植前先在移植地挖 192 个定植坑,定植坑大小分为大、中、小三类,大、中和小坑的数量与红椿胸径相关,红椿胸径 <15cm 的挖小的定植坑,红椿胸径在 15cm~45cm 的挖中等的定植坑,红椿胸径 >45cm 的挖大的定植坑,大、中、小三类定植坑的数量分别为 175、15 和2 个。大坑的规格为每个坑 200cm*200cm ,深度在150 厘米左右,进行消毒处理,为每穴准备 5 厘米厚度的陶粒;中坑的规格为每个坑100cm*100cm ,深度在 80 厘米左右,进行消毒处理,为每穴准备 5 厘米厚度的陶粒;小坑的规格为每个坑 50cm*50cm ,深度在 50 厘米左右,进行消毒处理,为每穴准备 3 厘米厚度的陶粒。陶粒主要利于排水,防止积水等考虑。
2、定值措施
① 起苗。少量红椿小苗可采用裸根或带微量护根土移植外,其余的大树(大于五公分)都要带土球就行移植。移植前要先进行修枝截冠、断根和涂药,断根的时间越长越成活率越高。在起苗中土球的大小按照树干 6 倍左右确定。我们在运输和定植的时千万不能让土球散了,我们要注意在运输和移植中不能土球搞散了。
② 种植。栽种时要看树的大小,小树可以人工种植,大树栽种的时候用吊车,栽种的时候不要把树枝、树皮搞断土球搞散,否则影响树成活或者长得不太好。栽植深度以土球上沿与地表平齐为宜,过深或过浅均不利生长,尤其需精确测量土球厚度以确定覆土量;定植后须做好防风固定,小树用三脚架方式固定,高大的可用木板固定法,将支撑杆顶接于树干固定板,再以横杆连接形成三角支撑。最后充分浇透定根水,确保水分缓慢渗透渗下去,如果树体周围存不住水,最好在3 到4 天内再补浇一次。
五、后期管理。
在后期养护中要根据树体长势浇水,特别注意要有干有湿。红椿种植一个月后,施用国光树动力以提供红椿生长的动力物质,提高其树叶萌发率;树木种植两个月后,叶片大量萌发时,施用按采购药剂的配比要求配制国光施它活,以复壮树势,确保树木恢复自身的活力。以后每隔两年进行一次叶片的营养测定,依据测定结果,遵守营养均衡原则, 一般每年施一次基肥。施肥要选择晴天,土壤干燥时进行,植物施肥后,应及时浇水,以利于植物吸收和进行光合作用;红椿病虫害比较少,主要要蚜虫和菜青虫,可用氧化乐果和杀虫双等农药喷施就行。同时对树体周围生长的杂草和腾灌就行割除,保持通风透光就好了。
六、开发利用。
红椿的开发利用是一个涉及面比较广的问题,它与我们当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彝族文化传承发展切切相关:一是利用其长期适应特定的生态环境,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生态功能,培育各种规格的红椿苗木出售给当地生态修复和园林绿化项目,不仅为生态建设实施提供支撑,还为当地经济发展提出了新思路。二是充分利用红椿的乡土树种的文化价值,建立苗圃、划分红椿生态圈、收入楚雄种质资源库,使他成为我们楚雄彝族特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承载起彝族深厚历史记忆和丰富的地域文化色彩,是地方特色文化的组成部分;三是利用红椿木材特性,携手当地经营大户共建红椿商品林基地,营建红椿商品林,出售给家具公司做高档家具,为高端家具制造商提供优质原材料。
总之,树木移植后的管理根据树种和环境的不同需要不同对待,野生植物移植后的管护尤其更难,我们要对它就行保姆式管护,等到树体抽出枝条,逐步适应生态环境后旺盛生长时可逐步减少管理力度。如何保护好乡土树种对我们是一个挑战,特别是云南濒危的珍惜树种比较多,有较高的生态保护和科研价值 , 我们要持续深化对珍稀濒危乡土树种的开发利用研究,进一步做好他们的种质资源保护、人工培育种苗、野外回归实践和易地保护及综合利用研究 , 其成功实践为云贵民族地区种质资源资源可持续利用树立了典范。
参考文献
[1] 郭全淑《泾川县古树名木主要保护技术与模式》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5(03)
[2] 靖峰《云南特色乡土树种伯乐树保护利用初探》2023(31)
[3] 靖峰《楚雄州林草种质资源发展现状与对策》[J]. 新农民,2023(30)
[4] 董金鑫《林业造林技术及保护措施分析农家参谋》
[5] 靖峰《云南地区天竺桂引种栽培技术》(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