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与心理品质培养的融合机制
黄文惠
重庆市江津区四牌坊小学校
小学数学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和技能,更要承担起德育渗透与心理品质培养的重任。德育是教育的灵魂,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良好的心理品质则是学生适应社会、应对挑战的关键。将德育渗透与心理品质培养有机融合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1 以生活之泉润德育之花,育坚韧之心
在小学数学课堂实现德育渗透与心理品质培养的联结,构建接近生活的场景是一条关键路径。"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 " 这一理念指明了方向,让数学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环境紧密关联,这种方式增强了学生对学科实用价值的感知,提升了学习的吸引力。考虑讲授 " 加减法 " 时设置 " 超市购物 " 场景的例子,让学生分别体验顾客和收银员的角色,在模拟购买环节进行运算操作。这个过程中教师有机会引出诚信购物的必要性,比如结账时应准确说明商品数量与价格,避免隐瞒或欺骗行为。" 诚信 " 作为德育要素就这样有机融入了数学课堂,促使学生在实际操作层面理解其价值所在。同时,模拟购买过程难免遭遇计算差错、价格调整等意外状况。直面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反复尝试与策略调整,努力突破障碍,这对塑造心态层面的坚韧特质起到了促进作用。成功解决难题后获得的成就感有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转化为积极应对后续学习生活挑战的动力。引入生活场景还引导着学生逐渐学会运用数学视角审视周围环境,借助数学思维解析现实问题。教授统计知识时布置任务让学生统计班级同学喜欢的运动项目或者家庭每月水电费用的做法就是例证。学生们在收集、整理与分析数据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统计方法,更深刻体会到数学对生活决策的重要支撑作用。他们开始留意生活中的数据信息,像超市商品的价格波动、小区车辆的停放数量等,尝试用数学思维去解读。这种从课堂到生活的延伸,让德育渗透与心理品质培养在生活场景中持续发酵。学生在真实情境里不断践行道德准则,锤炼心理韧性,逐步成长为既具良好品德又拥有强大内心、能用数学智慧点亮生活的全面发展的人。
2 借实践之舟载心理之航,塑乐观之态
实践活动构成了融合德育渗透与心理品质培养的关键载体。组织各类数学活动,比如数学竞赛或者数学建模,为学生提供了理解数学价值的机会。这类活动能促进学生发展特定品质,比如协作能力或进取心。同时它们有助于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数学竞赛要求学生运用知识应对复杂问题。这过程检验其理解深度与思维水平,也塑造了追求卓越的意愿。达成优异竞赛成绩的学生,常感受到强烈的个人满足。此类正向体验提升了自我认可度,使他们更积极地应对学业或生活中出现的困难。未能达成预期竞赛结果的学生,同样需要教师的及时关注。引导他们分析原因,吸取经验至关重要。理解《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一观念对学生非常有益。认识到持续努力的价值,存在进步可能,这点很关键。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在遭遇不顺时保持韧性与乐观精神。数学实验提供了另一类有价值的实践形式。学生动手操作,例如尝试不同图形的拼接与组合,创作有趣图案。此过程需要想象力发挥作用,不断探索新的组合方式。实验深化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识,锻炼了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实验操作不可避免地伴随挑战,图形可能无法理想契合,结果或许不如预期。面对这种情况,学生需要维持建设性态度,主动探索解决方案,尝试调整方法。实践中的反复探索过程,能让学生逐步形成勇于应对难题的心理特质,这对后续成长有实质意义。
3 用鼓励之笔绘成长之卷,铸自信之魂
在小学数学教育实践中,构建有效的评价激励安排需要科学合理,这种机制确实构成关键保障,推动德育渗透与心理品质培养的有机融合。教师有必要调整过往偏重学业分数的评价习惯,转而建立多维度评估框架,该框架应聚焦学习历程本身及学生综合素养的成长。评估涵盖范围必须超越数学知识习得程度与解题技巧熟练度,学习投入状态、协作能力展现、创新思维萌芽等体现德育与心理特质的要素同样需要纳入考量。课堂中主动表达观点、勇敢提出个人见解的个体,教育工作者可以考虑给予即时的认可与鼓励,支持其维持积极的学习倾向。小组活动中主动承担责任、与同伴融洽协作的学生,教师的高度评价有助于其体会团队协作的价值。面对问题能独立思索、产出独特解决路径的学习者,特别的激励可以点燃其创新意识与创造潜能。评价方法的选择应体现多样性,例如教师主导的评价、学生自我审视、同伴间相互评议等形式均可采用。教师评价需侧重引导与激发,既要清晰指明学生的优势与进步轨迹,也要针对存在的具体不足提供可操作的改进意见,帮助学生明确后续努力目标。学生自我审视促使个体反思自身学习过程与行为表现,识别长处与短板,从而提升自我调控与完善的能力。同伴互评则增进学生间的交流协作,形成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发展的氛围。借助这种多角度的评价体系,学生得以更全面地认识自身学业进展与综合素养发展实况,其自信心与自我认同感由此得到强化。教育者还可考虑设立诸如“学习进步奖”“团队合作奖”“创新之星奖”等奖励项目,对在学业表现及德育维度有突出表现的学生予以公开表彰与奖励。这些奖励不仅是对学生付出努力的确认与鼓舞,更构成一种持续的驱动力,鞭策其在未来学习与生活中持续追求精进,不断塑造自信、乐观、积极的心理品质。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与心理品质培养的融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通过情境创设、活动设计和评价激励等对策,能够将德育渗透与心理品质培养有机地融入到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德育熏陶,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 高丛 . 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德育的有效策略 [J]. 河南教育( 教师教育 ), 2023,(11): 74-75.
[2] 薛洁 . 浅探小学数学教学德育渗透策略 [J]. 河南教育 ( 教师教育 ), 2023,(08): 68-69.
[3] 周俊红 . 小学数学班主任在教学中实现德育的路径分析 [J].华夏教师 , 2023,(18): 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