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统编语文教材单元任务深度学习路径与方法
王利霞
河南省浚县第一中学 456250
一、单元任务的特点与价值
(一)特点
高中统编语文教材的单元任务具备以下显著特点:首先,任务导向性强,每个单元都围绕特定的主题或问题,精心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其次,综合性突出,单元任务往往涵盖多个知识点和技能点,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完成;再者,实践性强,单元任务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与体验,通过任务的完成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价值
单元任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积极转变,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学习;其次,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通过任务的完成,有效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表达能力;最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与创新能力,单元任务通常需要小组合作完成,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深度学习路径与方法
(一)学习任务的分解与安排
实现深度学习的首要步骤是对单元任务进行科学分解与合理规划。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任务的难易程度,将单元任务细化为具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同时,精心安排学习时间和选择恰当的学习方法,确保学习任务能够高效完成。在分解任务时,教师应注重任务的层次性和递进性,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二)创设学习情境与整合资源
深度学习需要营造真实且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实物演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打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同时,整合各类学习资源,包括教材、教辅资料、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素材和工具。在创设学习情境时,教师应注重情境与任务的紧密关联,确保情境能够有效服务于任务的完成。
(三)引导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深度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团队合作。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通过提问、讨论等互动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同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观点、交流心得,共同解决问题。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
(四)实施持续性评价与反馈
深度学习需要建立持续性的评价与反馈机制。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客观评价和有效反馈,帮助学生清晰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评价方式应多样化,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同时,教师应注重评价的激励性和导向性,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在反馈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具体性和针对性,为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
三、教学案例分析
以高中统编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青春的价值”为例,该单元的任务群为“文学阅读与写作”。以下是一个实现深度学习的教学案例:
(一)学习任务分解
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主要指向在精读文本的基础上,掌握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创作的基本方法(鉴赏、创作和记录),领会并思考“青春的价值”。教师将这一大任务细化为若干个小任务,如阅读并鉴赏文本中的青春情怀、撰写关于青春价值的札记、创作抒发青春岁月的诗歌等。
(二)创设学习情境
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青春主题的图片和视频,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同时,引导学生回顾自身的青春经历,分享对青春价值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引导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教师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文本,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作品中的哪些部分最让你感动?哪些是你以前未曾留意,而读过之后感受颇深的?”同时,组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阅读感受和见解,共同完成任务。
(四)实施持续性评价与反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明确学习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例如:“你的札记写得很有深度,能结合文本内容表达对青春价值的看法。但在语言表达方面还有提升空间,可以尝试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同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共同促进学习进步。
四、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高中统编语文教材单元任务的深度学习路径与方法亟待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持续探索与优化。通过精细分解与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创设适切的学习情境并整合优质资源、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与协作交流、实施持续性的评价与反馈等策略,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展望未来,随着教育技术的持续进步和教学理念的不断创新,深度学习的路径与方法将愈发丰富多元,为高中语文教学注入新的动力与生机。
参考文献
[1] 胡斌 . 单元学习任务前置教学模式中课的教学设计 -- 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为例 [J]. 课程·教材·教法 ,2022, 42(05):73-79.
[2] 刘飞. 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 布局、特点与实施路径[J].基础教育课程 ,2019,(03):33-41.
[3] 张崇春 .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整体教学分析[J]. 特区教育 ,2025,(22):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