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对学生审美心理发展的影响研究

作者

李芳丹

湖南省武冈市辕门口

审美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小学生正处于从 " 具象认知" 向 " 抽象理解 " 过渡的关键期。他们的审美活动具有直观性、情感性和游戏性特点,需要通过多感官参与和具身体验来构建审美认知。创意教学通过打破常规教学框架,将生活情境、文化元素与艺术创作有机结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审美刺激,帮助其在探索中形成积极的审美态度。本文结合教学案例,探讨如何通过创意教学策略促进小学生审美心理的全面发展。

1. 情境创设:以沉浸式体验唤醒审美感知

创意教学重视环境构建和角色代入,以此创造多维度的审美空间,学生身处其中更容易产生审美冲动。例如,围绕“春天的色彩”主题改造教室空间,悬挂树叶形状的剪纸,播放鸟鸣声音,喷洒带有花香的喷雾,甚至要求学生穿着绿色衣物扮演小树。学生处于这种模拟环境里,视觉、听觉、嗅觉同时被调动。他们对于“春天”的认识脱离了教材上简单的色彩组合,转化为对生机、温暖、希望等抽象概念的直观体验。此刻引导学生进行色彩创作,结果会不同。他们更愿意用渐变的粉色表现花瓣的娇嫩感,用跳跃的黄色突出阳光的活泼感,甚至创造出所谓的“彩虹绿”来表达个人对春天的独特认识。成功的情境创设需要跨越学科边界,把美术学习纳入更广的主题。以“未来城市”项目为例,它可以联合科学课程讲解环保材料知识,邀请建筑师分享设计思路,组织学生利用废弃纸箱搭建三维模型。学生发现美术创作能够应对现实问题,比如空间的合理规划或资源的有效利用,态度会变得严肃,对待画面中每根线条的取舍都会更加慎重。

2. 多元互动:在对话中深化审美理解

美术评价的传统模式常常是教师单方面的评判,学生被动接受“像不像”或“美不美”的简单结论。创意教学倡导建立平等的对话机制,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甚至家庭与学校的互动,让审美理解在观点交流中得到深化。这种互动不是简单的意见交换,需要教师设计能够激发思考的讨论话题,引导学生从多元角度理解作品。欣赏梵高作品《星月夜》时,教师先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一首名为《星空》的钢琴曲,然后睁开眼睛观察画面中流动的笔触效果。接着提出开放性问题:“你们推测画家作画时心情是快乐还是悲伤?”“如果这幅画能开口说话,它会说些什么?”这些问题引发学生的情感投入。有人从中感受到漩涡带来的孤独感,有人体会到宇宙的广阔无垠,还有人联想到外婆摇动蒲扇时的温情。学生发现同一幅作品能引发如此多样的解读,逐渐明白审美没有唯一标准答案,真诚表达个人感受更为关键。此时教师应发挥支撑作用,适时介绍相关的艺术史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表现主义的特征,但避免过早使用专业术语框定学生的想象空间。小组合作创作是促进审美互动的有效途径。在“情绪面具”项目中,学生先用身体动作表现喜怒哀乐的情绪,然后分组讨论如何运用色彩和形状来表达特定情绪。有的小组决定用尖锐的三角形代表愤怒,有的用弯曲的波浪线象征忧伤,还有的尝试用色彩渐变表现情绪的复杂性。制作过程中,小组成员会不断争论:“这个蓝色够不够表达悲伤?”“线条的粗细是否合适?”这种争论本质上是协商审美标准的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共同制定评价量表,从“创意性”“表现力”“协作度”等方面进行自评和互评,帮助他们在比较鉴别中完善自身的审美认知。

3. 文化浸润:用传统与现代滋养审美表达

全球化背景下,小学生接触的艺术形式极其丰富多元,但也可能导致文化认同上的困惑。他们可能擅长模仿动漫风格作画,却对本土的剪纸艺术感到陌生;能轻易说出《蒙娜丽莎》的微笑,却解释不清传统年画中的吉祥寓意。创意教学应肩负文化传承的责任,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创作实践,帮助学生建立具有文化自信的审美表达体系。围绕“二十四节气”主题,教师带领学生实地走访当地的农贸市场,观察不同节气上市的时令食材,收集老农口述的农耕谚语。回到教室后,学生利用超轻黏土创作“立春咬春”的场景:翠绿的萝卜片雕成花瓣形状,红色的胡萝卜丝充当花蕊,点缀几片薄荷叶模拟春雨的意象。这种将饮食习俗与立体造型相结合的创作方式,让学生直观理解了“不时不食”的生活哲学。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现场教学也是一种途径。当学生亲手尝试扎染工艺或制作皮影时,他们会发现传统技艺中蕴含的数学原理(如对称图案的设计)和物理知识(如光影的投射效果)。这种跨学科的认识提升了学生对文化符号的解读深度。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审美教育,本质上是为学生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创意教学通过情境创设、多元互动、文化浸润三大策略,将美术课堂从技能训练场转变为审美孵化器。当学生在森林教室中触摸春天的温度,在辩论中理解艺术的多元,在传统纹样里发现现代基因时,他们获得的不仅是绘画技巧的提升,更是审美人格的完整塑造。

参考文献

[1] 徐旭婷 . 姜丹书劳作艺术教育思想对中小学美术课堂的启示 [J]. 美术教育研究 , 2025,(15): 165-167.

[2] 厉娜. 乡村独特优势赋能小学美术教育的创新实践[J]. 华夏教师 , 2025,(21): 120-122.

[3] 吴颖静 , 陈兴兴 , 王宇轩 , 钟正 . 核心素养导向下 GenAI 赋能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应用路径的探索——以二年级《热带飓风和虎》教学为例 [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 2025,(12):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