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构建数学说理场域:让思维生长看得见

作者

李依依

邵武市第二实验小学

【关键字】小学数学;说理教学;核心素养;综合素质

数学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学科,其知识体系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数学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其知识体系逻辑严密且抽象,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高。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存在被动记忆替代理解、机械训练掩盖深度思考的现象:一是知识获取依赖机械复述(如仅记忆正反比例特点却无法判断变量关系);二是探究活动形式化严重(调查显示73% 小组合作流于形式);三是评价标准单一(仍以计算准确率为主)。构建说理课堂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该模式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思考过程,使思维生长“可见”,推动知识从机械记忆向理解内化转变,最终培养学生清晰表达思维和缜密分析的能力。

一、说理课堂的概念内涵及构建价值

( 一) 说理课堂的概念内涵

从教学领域来看 ,“说理课堂”指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数学知识的概念、内涵或问题解答思路,以此激发思维,培养理性精神,促进学生能力和素养的深层发展。

( 二) 构建小学数学说理课堂的价值分析

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北师大版教材以“情景 + 问题串”双螺旋结构为特征,图文结合形成视觉认知梯度,对学生观察和图文理解能力要求高。低年级学生观察随意性强。通过引导学生有序描述图意(说理过程),在反复训练中提升对图文信息、问题题意的认知能力,这是基本数学素养和后续学习的基础。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逻辑严密连贯,传统“满堂灌”教学难以让学生理解数学本质。2022 版新课标要求帮助学生建立体现数学本质的知识体系。说理课堂通过引导学生阐明思路,有助于他们感悟和把握知识的数学本质,助力核心素养发展。

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传统课堂存在师生话语权失衡现象,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倾向将自己置于课堂主体位置,惯用 " 定义 - 例题 - 变式 " 的线性教学模式,学生发言呈现零散化特征。2022 版课标将“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列为关键核心素养。说理课堂需重构“教者隐身、学者显性”的生态,教师适时引导,鼓励学生讨论、表达观点,推动表达从表层应答转向深度思辨。

4. 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数学的抽象性和解题的试错性易引发中高年级学生焦虑,导致信心不足。教师应设计阶梯式问题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学生尝试解答时,教师需及时反馈进步,具体肯定独特见解,引导讨论错误观点,帮助学生在成功经验中建立“我能学会”的积极预期。

二、小学数学说理课堂的构建策略

( 一) 链接生活,激发说理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教师需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带领学生观察、分析生活现象和问题的过程中,激发疑问,激活说理兴趣。经历“现象观察→矛盾发现→追问验证”的思维进阶,学生自主建构的数学意义系统将实现从工具性应用到方法论迁移的飞跃。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平均数的再认识》,教师可以链接生活,聚焦现实背景,以武汉市儿童乘车免票线从1.2 米调整为1.3 米为切入点。提问:“为什么调整到1.3 米?”学生可能推测“儿童身高普遍提高”。教师出示智慧老人数据:武汉市6 岁儿童平均身高约 124cmc 。再次组织讨论选 1.3 米标准的合理性。此设计从社会热点引入,激发探索欲。学生在讨论中感受统计与平均数的关系,复习求法,体会平均数的代表性和整体水平作用。有效关联生活与数学,激起探究欲望和说理兴趣。

问题辩论,激活“说理”思维

“问题”是教师基于知识本质和学生视角,聚焦重难点和认知冲突设计的“核心问题”,是驱动深度学习的媒介。教师应合理设问,引导学生思考、表达,通过说理达成深度学习。例如在讲授《平均数的再认识》的第二个环节,当我出示歌手大赛评分活动,启发学生思考评委给三位选手如何评分才更合理:

这是“新苗杯”少儿歌手大赛的成绩统计表,你能完成表格并排出名次吗?如果你是总评委,会把冠军给谁呢?

预设学生计算3 位选手的平均分:

(92+98+94+96+100) ÷5=96 (分)

(97+99+100+84+95) ÷5=95 (分)

(90+98+87+85+90) ÷5=90 (分)

教师抛出问题:“选手 2 觉得不公平,为什么?”引发思维冲突。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极端分数(如 84 分)影响数据导致排名不公。教师再给信息:实际比赛常去掉最高最低分再算平均分。引导学生交流:为何要去掉极端数据?感受平均数的灵敏性,理解去掉极端值后的平均数更具代表性。此环节以“大问题”为主干,延伸问题链推进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 三) 验证猜想,感知说理深度

说理即学生对猜想、认知进行验证的过程。教师应为学生创造观察、猜想、验证及推理的机会,使其在主动探索中完成说理。以我在五年级数学思维课上所执教的《和的奇偶性》,我在课堂上通过分类、猜想、举例、化繁为简、数形结合等方式,引导学生经历从不完全归纳到完全归纳,从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过程,探明两数之和的奇偶性规律。再将此规律拓展到多个数之和,以原有图像表征为基础进行演绎推理,延展规律,提升认知。学生在积极探讨说理中明确数学思想方法。

畅快表达,展示说理风采

说理课堂的学习主动权在学生,质疑思维、探究精神、协作能力是培养重点。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交流,变被动“听”为主动“说”,并升华为文字、符号交流,在我们的学习单中,如“我是这样想的: ...” “我有补充:...  ”……等等,课堂中我们不仅还学生与时间,更利用学习单为学生搭建更为广阔的空间,充分、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想法。

综上所述,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的能力,引导其在说理中展现逻辑思考过程,在思考中提升表达力,做到解决问题时有理有据。这能同步强化思维的条理性与完整性,促使知识理解从表层记忆走向深层建构,真正让学生的思维生长看得见。

【参考文献】

[1] 肖美蓉 , 构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说理”课堂的实践研究 |J. 考试周刊 ,2021(9).

[2] 罗冰玲 , 心有所想 口能说理 -- 打造小学数学情境化 " 说理 " 高效课堂策略1J1. 教学艺术,2021(10)

[3] 商万群 , 善思 寻理 说理 -- 关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浅思考 | 新课程 ,2021(26).

[4] 方海英, 小学数学说理课堂的教学策略探完[J 试题与研究,2021(12).

[5] 黄红梅, 创设说理情境 推进深度学习J 小学教学研究.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