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与效果分析

作者

郭军

红河县阿扎河乡中心完小 653411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学科,承担着文化传承与语言训练的双重使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其蕴含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与审美情趣,是塑造学生价值观的重要资源。

一、深挖教材资源,构建传统文化知识网络

小学语文课本里,《司马光砸缸》《草船借箭》这些经典文章很重要,它们装着历史留下的智慧和道理。教这些东西,老师得从课本本身开始。课本里散落着节日、风俗、古人的思想,这些点需要连起来。教《端午粽》时,不能只讲粽子,得带出屈原的心,还有赛龙舟、佩香囊为什么存在。让学生画个图,标上节日怎么来的、谁有关、人们做什么,这样看传统就完整了。弄这些材料,得想怎么既清楚又有意思。比如,把《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类想家的诗放一块儿讲,看看不同朝代的人怎么写这种心情。课本外的故事也能用,《盘古开天地》之后,加上“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学生就更容易明白我们信什么、坚持什么。把这些不同文章的东西混在一起用,课就厚了,学生也更想琢磨。老传统不能停在书里,它得和现在活在一块儿。讲《守株待兔》,可以让学生吵一吵,机会和使劲干到底什么关系。再拿今天身边的事比比,看故事里的理儿能不能用上。这么教,过去的东西就不虚了,它真能帮小孩看懂世界,知道日子怎么过。知识怎么组织是个问题。太乱不行,太死板学生就烦了。按单元主题归拢是个法子,像前面说的思乡诗那样。找点民间传说、老神话帮忙,把课本里没讲透的点亮。学生自己动手画图,把零碎信息拼成一张网,理解就深了。关键是要让死的文字活起来,让它能碰到现在的生活。讨论寓言时,焦点是它对我们此刻有什么用。传统不是摆在博物馆的,它是能拿来用的工具。老师得搭这个桥,把古和今连上。课本是起点,但光靠课本不够。学生需要看到文字背后的东西,比如《草船借箭》里的计谋,《司马光砸缸》里的急智。这些故事藏着古人的法子。今天的孩子面对问题,或许能从这些旧智慧里找到点启发。材料选好了,怎么讲出去,这很要紧。直接灌肯定不行。让学生参与进来,争论、画图、联系自己,传统就和他们有关系了。它不再只是书上要求背的,而是能帮他们想事情、做决定的伙伴。教学的目标,是让这些老东西从纸里走出来,走进小孩的脑袋和手里。

二、创设多元情境,激活传统文化情感体验

克服传统文化教学中的时空障碍,情境教学被证明具备实际价值。教育者能够通过多种方式搭建桥梁,连接学生的文化认知与情感。语言描绘、多媒体技术、角色模拟,这些手段共同营造一种浸润式的环境。以《北京的春节》教学为例,图片与视频可以重现老北京的年节景象,锣鼓声、鞭炮声模拟出节日的喧闹,学生仿佛走入那些挂满灯笼的胡同。随后进行小组讨论,话题聚焦“自家春节习俗与文中描述的异同”。引导学生关注饮食、穿着、礼节这些细微之处,地域文化的丰富性自然被感知。深化情境体验,角色模拟扮演着关键角色。学习《两小儿辩日》时,让学生分别化身为孔子及其弟子,通过模拟辩论的场面,儒家所主张的“知之为知之”的治学态度变得可理解。为了增强真实感,教师可以预先安排学生搜集资料,了解春秋时期的衣冠、礼制,据此设计符合历史语境的台词与动作。

三、组织实践活动,强化传统文化行为认同

传统文化教育需要走出教室。教师应当设计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推动学生把文化理解变为实际行动。教材内容可以转化为主题实践。学习《纸的发明》后不妨安排动手环节,学生使用树皮或麻头尝试造纸制作,直接感受古代技术蕴含的智慧。《清明》课文教学结束后,考虑组织持续数日的专题活动,安排户外踏青或插柳实践,带领学生制作青团食品,通过这些接触理解节日承载的慎终追远意义。传统节日作为现成载体具有重要价值。春节前能够布置特殊家庭作业,要求学生访问长辈记录特有年俗行为,最终形成包含图片文字的研究记录。中秋期间适宜开展趣味文学活动,将《水调歌头》《望月怀远》等经典转化为灯谜形式,学生在竞猜过程中自然体会传统文学特质。这类实践显著充实课余时间,更关键的是促使参与者建立持久的文化情感联结。校本课程建设提供系统性支撑。开设 "传统文化工作坊 " 是可行方案,剪纸小组与书法茶艺社团定期活动,每周固定课时保证学习持续性。具体实施时注意结合文化背景,剪纸教学中同步讲解《年的故事》关联的倒贴 " 福 " 字习俗,指导学生完成生肖主题窗花创作;书法练习选择临摹《兰亭序》《祭侄文稿》等法帖,帮助学习者在运笔过程中把握汉字特有的节奏美感与意境特征。

四、推动家校协同,营造传统文化育人生态

家庭作为文化传承的首要场所,其成员持有的文化观念深刻影响着年轻一代的认同程度。学校存在多种途径可以向家长传递传统文化教育的关键意义,家长会以及公众号的信息推送是常见方法,目的在于促使家长调整原有偏重学业成绩而轻视人文素养的看法。“亲子经典诵读会”这类定期活动被鼓励开展,家长和孩子一同背诵《三字经》《千字文》成为内容,家庭内部的书卷气息因此得到培育。另一种方式“传统文化微课堂”允许具备特定技能的家长走进校园,他们可能是非遗传承人或者手工艺者,分享自身技艺的过程增强了家长对文化的实际介入感。家校之间的协同实践被视作深化教育成效的核心环节。教师能够设计出“家庭文化任务单”,其中可能包含家长与孩子合作制作关于传统节日的手抄报,或者拍摄记录民俗活动的短视频,后续在班级内部进行展示交流成为必要步骤。学习《春节童谣》之后,一项名为“我家年夜饭”的拍摄任务可以布置下去,学生记录家庭聚餐的菜肴内容、座次安排以及使用的祝福语言,并尝试分析其中体现的尊卑有序、家族团聚和睦等文化内涵。这种依靠具体任务驱动的协作形式,让家庭教育从原先相对被动的配合状态转向更为主动的投入过程,文化育人的共同力量由此得以汇聚。学校方面还能够着手建立“传统文化家长资源库”,其中收集由家长提供的老旧照片、家族谱牒、传统器具等实物资料,这些资料充当了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学习《赵州桥》相关内容时,邀请家长提供其家乡古建筑的图片或模型变得可行,这有助于学生理解“拱券结构”所涉及的力学原理;学习《梅兰芳蓄须》时,联系家长群体中的戏曲爱好者讲解京剧的不同行当以及脸谱文化成为可能。此种整合资源的做法,一方面扩充了教学内容的来源,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家长自身对于文化的归属感受。

综上所述,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文化教育需进一步强化系统性设计,注重与现代生活、科技手段的深度融合,让古老的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唯有如此,方能培养出既有文化底蕴又具创新能力的时代新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海燕 . 基于问题链的小学语文课堂写作教学探究 [J]. 教学与管理 , 2025,(S2): 101-103.

[2] 刘娟 , 方媛 .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 2025,(16): 13-16.

[3] 尹怡. 破难·创思·立策: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单 元整体构建 [J]. 华夏教师 , 2025,(24): 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