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数学教学中激活核心素养的教学场景设计与师生行为策略

作者

鲁英

上海崇明区实验中学 202162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深化实施,初中数学教育已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强调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模型构建等关键能力。然而,传统教学中“重知识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导致学生难以将数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激活数学思维与问题意识

建立实际生活场景能够有效触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并引发疑问。这种教学尝试的核心目的,在于利用真实世界的复杂问题,点燃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借助数学逻辑去剖析现象并寻求答案。教师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切入,挑选那些符合他们理解能力的日常材料。购物时的花费、物体运动的路径、家庭日常开支计划等,都是可用的素材。通过这些素材,原本显得抽象的数学概念,就能转化为学生可以具体触摸和感受的现实难题。进行场景构建时,教师需要把握两个关键:问题驱动与逐步深入。以“函数”概念的初步接触为例,可以安排一个“手机流量套餐选择”的练习。教师提供不同通讯公司的套餐详情,里面包含每月固定费用、超出流量单价、包含的免费流量额度等信息。学生需要结合自己每月的实际流量消耗情况,经过计算找出最经济的选择方案。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识别不同数据间的关联,尝试构建计算模型,这恰恰触及了函数关系的本质内核。教师不妨继续追问:“如果某个月流量意外大增,怎样调整套餐才划算?”这种动态变化的追问,有助于深化学生对函数如何随条件改变而变化的理解。让学生深度参与真实场景活动,能大幅提升他们的投入程度。“几何图形”知识的学习可以这样安排:布置一项“设计校园花坛”的实践任务。学生面对给定的场地轮廓、面积限制等具体条件,需要动手绘制平面设计图,并估算建造所需的材料成本。在实地测量、绘制草图、计算费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图形的基本属性,更真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项目规划和设计实施中扮演的角色。此时教师不宜直接告知结果,更适合扮演启发者。通过提出“怎样优化设计才能节省材料?”这类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自行探索解决路径,效果往往更佳。

二、实施分层任务驱动,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分层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关键在于正视学生个体间的客观差异。通过设计有区别的学习任务,让处于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在自身基础上取得进步。教师考虑学生认知能力、学习风格、兴趣偏好这些因素,将学习任务明确划分为基础、拓展、创新三个递进的层级。基础层级对应“知识巩固”目标,拓展层级瞄准“能力提升”,创新层级则指向“思维突破”。基础层任务的核心在于对学科核心概念的准确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有效掌握。在“一元二次方程”教学中,基础任务可能被设计为“解指定形式的方程”。学生用公式法计算,或者尝试因式分解法完成题目求解,然后归纳解题的步骤。这类练习主要让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获得信心,掌握最基础的方法。教师有必要进行详细的步骤演示,结合个别辅导确保学生真正明白。拓展层任务重点考察知识在不同情境下的迁移和灵活运用能力。当学生完成基础的方程解法练习后,拓展任务可以设计成“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例如面对“某商品原价降低 20% 后售价为 80 元,求原价”这样的实际问题。学生必须从文字叙述中找到关键条件,将其转化为数学表达。这类任务要求学生具备从文本中提炼信息的能力,并能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教师组织小组讨论活动,鼓励同伴互助学习,引导学生交流解题想法,促进不同思路的碰撞。创新层任务则着眼于更高阶的思维挑战,鼓励突破常规,尝试多种解决方案,或提出新颖的问题视角。教师在此层级主要扮演引导者和资源提供者的角色,营造开放探索的环境,支持学生的深度思考与自主探究。分层任务的驱动模式,其有效性依赖于教师对学生状况的精准把握和任务设计的合理梯度。它试图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与其能力相匹配的挑战路径,最终指向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切实满足。课堂实践表明,当任务难度与学生水平适配时,学习的主动性和成效往往更为显著。

三、构建互动反思机制,深化学习过程与思维品质

互动反思过程对深化学习内容与提升思维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这一机制借助教师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沟通实施。该过程协助学习者系统化知识框架,提炼问题解决方法,识别思考中的不足,进而推动“学习—反思—改进”这一循环的良性运转。教育者有必要规划具备明确结构的反思任务,类似课堂收尾总结、错误题目解析、学习过程记录等活动是常见的类型,同时需激励学生自主投入反思环节。课堂收尾总结构成了反思实践的初始环节。教师在每节课临近结束时不妨分配约五分钟,借助特定问题促使学生重审关键教学内容:核心知识要点有哪些?这些知识如何作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探索答案时遭遇了何种障碍?学生首先进行独立回想,随后可与邻近同学交换看法,最终由教师整合观点作出概括。以“全等三角形判定”课后环节为例,教师可以追问:“边边边公理的适用条件是什么?”“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否满足全等条件?”此类连续设问有助于消除学生的模糊理解,加固对判定定理的掌握深度。错误题目解析则将反思提升至更高层级。教师可创建“错题档案”,要求学生如实记载典型失误案例,并细致剖析错误根源—概念理解混淆、运算过程出错或是解题思路偏离方向等情况均需明确审视。举例而言,在“分式运算”练习中,若频繁出现“通分错误”,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正确步骤与错误步骤并置比较,从而揭示通分过程中公分母选择的关键问题。借助这种错误解析实践,学生能够从机械纠正错误的状态,转向主动预防同类错误的认知模式,逐步实现同类失误发生率的有效控制。

综上所述,激活初中数学核心素养需从教学场景重构与师生行为优化入手,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分层任务的设计、互动反思的构建,实现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的转变。生活化情境能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分层任务能满足个体差异需求,互动反思能深化学习过程,三者共同构成核心素养落地的实践框架。

参考文献

[1] 侯雪梅 , 石颐园 . 结构化视角下初中数学单元起始课教学设计研究 [J]. 教育理论与实践 , 2025,45(26): 55-59.

[2] 张晓娇, 孙庆括. 基于STEAM 教育理念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研究 [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 2025,27(04): 93-97.

[3] 田利芳 . 初中数学教学中提升学生解题能力的策略 [J]. 华夏教师 , 2025,(24): 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