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民建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管理的路径

作者

董福全

身份证:230121198604121812 150000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蓬勃发展,工民建工程在规模、复杂度和技术难度上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些现代化的建筑地标在美化城市、提升生活品质的同时,也对施工现场的质量与安全管理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安全是发展的保障线,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然而,施工现场环境复杂多变、工序交叉作业多、参与人员流动性大等特点,使得质量与安全风险点无处不在,潜在隐患难以完全规避。近年来,尽管行业监管力度不断加强,但因质量与安全问题引发的工程事故仍时有发生,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更严重损害了行业的声誉和公众的信任。传统的、依赖经验和事后补救的管理模式,在应对日益严峻的挑战时显得力不从心,其局限性日益凸显。因此,探索并实践一套科学、系统、前瞻性的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已成为当前工民建行业实现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和必然选择。本文旨在剖析当前管理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并从系统性、整体性的视角出发,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路径。

一、当前工民建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管理的现实困境

当前工民建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管理深层次问题突出。首先,管理理念存在偏差,部分项目仍停留在“重进度、轻质量,重成本、轻安全”的粗放式思维,将质量安全视为被动应付的合规性任务。其次,管理体系碎片化,质量与安全管理被割裂,缺乏联动机制,难以形成管理合力。再次,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主要依赖人工巡查和纸质记录,信息化程度不高,无法实现数据的实时分析与精准追溯。最后,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线作业人员安全意识薄弱,部分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导致责任落实不到位,管理链条在末端断裂。

二、工民建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管理路径的系统性构建

针对上述困境,必须构建一个多维度、系统性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从粗放管理到精细治理的根本性转变。

(一)以理念革新为先导,树立“预防为主”的现代化管理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推进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管理,首要任务是进行深刻的理念革新。必须彻底摒弃“亡羊补牢”的被动思维,全面树立“预防为主、源头治理”的主动管理哲学。要将质量安全视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项目成本的一部分。通过宣传、教育和培训,使“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渗透到项目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位员工的行为准则中。同时,要强化全生命周期管理意识,将质量安全管控延伸至勘察设计、材料采购、施工建造直至运维保修的全过程,实现风险的早期识别和闭环控制。

(二)以体系构建为基石,完善“全员参与”的责任联动机制

健全的管理体系是确保质量安全工作落到实处的基础。应着力构建一个权责清晰、流程规范、协同高效的管理体系。一是要健全组织架构,明确从项目经理到一线作业人员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签订质量安全生产责任书,确保责任层层传递、环环相扣,不留死角。 二是要强化质量与安全的深度融合,建立一体化的风险管控平台,定期召开质量安全联合会议,共同研判风险、排查隐患,实现信息共享和联动处置。三是要完善制度建设,涵盖质量计划、安全方案、技术交底、过程检验、验收评定等全流程,并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强制性,为管理活动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三)以技术赋能为核心,打造“智慧工地”的数字化管理平台

科技是提升管理效能最有效的手段。积极拥抱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是破解传统管理难题的关键。应大力推动“智慧工地”建设,通过物联网、大数据、BIM(建筑信息模型)、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打造一个全面感知、实时互联、智能决策的数字化管理平台。例如,利用物联网传感器对深基坑、高支模、塔吊等危大工程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通过BIM 技术进行可视化交底和碰撞检查,提前发现设计缺陷;利用AI视频监控系统对现场人员不安全行为、材料违规堆放进行智能识别和自动告警。通过技术赋能,实现对施工现场人、机、料、法、环等要素的全方位、全天候、高精度管控,将管理重心从事后处置转向事中干预和事前预警。

(四)以人员培育为根本,筑牢“遵章守纪”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人是管理活动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提升全员的专业素养和安全意识,是保障质量安全的长远之计。一是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特别是项目经理、 和安 培训,使其不仅精通业务,更要掌握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工具,具备风险预 线作业人员的“三级安全教育”和岗前培训,通过标准化、情景化的教学方式, 应急处置技能,杜绝“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现象。 约束机制,将质量安全绩效与薪酬、晋升紧密挂钩,对表现优异者予以重奖,对违规失职者严肃问责,营造“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的良好氛围。

(五)以文化塑造为灵魂,培育“持续改进”的优良管理生态

优秀的安全质量文化是管理体系得以高效运行的灵魂。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引导和规范全体员工的行为。应着力培育一种“敬畏生命、崇尚质量、追求卓越”的项目文化。通过设立质量安全文化长廊、开展安全知识竞赛、评选质量标兵等活动,使质量安全理念深入人心。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无责备”的隐患报告与事故调查机制,鼓励员工主动发现和上报隐患,将每一次问题都视为一次改进的机会,而非追责的对象。通过持续开展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和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不断优化管理流程,固化成功经验,形成一个自我发现、自我纠错、自我完善的良性管理生态。

三、结论

工民建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必须告别路径依赖和经验主义,采取系统性的变革策略。本文提出的“理念革新、体系构建、技术赋能、人员培育、文化塑造”五位一体的管理路径,是 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缺 不可。唯有将这五个方面协同推进,才能真正构建起一道坚实的质量安全防线。这不仅是对工程本身负责,更是对生命、对社会、对未来负责。通过这一系列路径的实践与深化,必将推动我国工民建施工现场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为实现建筑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余志能.新时期工民建施工技术及管理措施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2,(22):217-219.

[2] 董存虎.论提高工民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水平的有效路径[J].城市建筑,2020,17(36):19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