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化工机械设备故障诊断与智能修复技术研究

作者

陈万宁

淄博市张店区 255000 身份证号码:440982199004035910

一、引言

化工行业具有高温、高压、强腐蚀、连续性生产等特点,化工机械设备长期在恶劣环境中运行,易因磨损、疲劳、腐蚀等因素产生故障。据统计,化工生产中约 60% 的停机事故源于设备故障,不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还可能引发安全事故。传统的故障诊断依赖人工巡检和经验判断,存在诊断滞后、准确率低等问题;修复过程则多采用事后维修或定期大修,难以实现精准化、高效化修复。近年来,随着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故障诊断与智能修复技术逐渐成为化工设备管理的核心方向,通过实时监测、智能分析和精准修复,显著提升了设备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二、化工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技术

2.1 基于传感器的状态监测技术

状态监测是故障诊断的基础,通过在设备关键部位安装传感器,实时采集温度、振动、压力、噪声等运行参数,为故障分析提供数据支撑。振动监测技术应用最为广泛,通过加速度传感器采集旋转机械(如泵、压缩机、电机)的振动信号,结合频谱分析识别轴承磨损、转子不平衡等故障;温度传感器可监测设备轴承座、电机绕组等部位的温度变化,及时发现过热故障;油液分析技术则通过检测润滑油中的金属颗粒、污染物含量,判断齿轮、轴承等部件的磨损程度。

2.2 信号分析与模式识别技术

采集到的原始信号需经过处理与分析才能实现故障识别。时域分析通过计算信号的均值、方差、峰值等特征参数,判断设备运行的稳定性;频域分析(如频谱分析、小波变换)则能有效提取信号中的频率成分,区分不同类型的故障特征。模式识别技术通过建立故障样本库,利用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SVM)等算法对信号特征进行分类,实现故障类型的自动识别。2.3 智能诊断系统

智能诊断系统集成了数据采集、信号处理、模式识别等功能,实现故障的自动化诊断。系统通过工业总线或无线通信技术将传感器数据传输至云端平台,结合专家系统的故障知识库,对异常数据进行分析并生成诊断报告。

三、化工机械设备智能修复技术

3.1 预测性维护技术

预测性维护基于故障诊断结果,通过分析设备退化趋势,提前制定维修计划,避免突发性故障。该技术结合设备运行数据和寿命预测模型(如剩余寿命预测算法),精准计算关键部件的剩余使用寿命。例如,对化工管道的腐蚀故障,通过超声波传感器监测管道壁厚变化,结合腐蚀速率模型预测管道的更换时间,较定期更换策略可减少 30% 的维护成本。

3.2 自动化修复技术

自动化修复技术通过机器人或专用设备实现故障的智能化修复,减少人工干预。在旋转机械轴系修复中,激光熔覆机器人可对磨损的轴颈进行自动化堆焊修复,通过数控系统控制激光功率和熔覆材料进给量,保证修复层的精度和强度;针对阀门内漏故障,在线研磨机器人可在不拆卸阀门的情况下,对密封面进行自动化研磨,修复效率较人工提升 5 倍以上。

3.3 远程运维与协同修复技术

远程运维技术通过物联网实现设备修复的远程指导与协同作业。技术人员可通过 AR 眼镜实时查看现场设备状态,结合云端共享的三维模型和维修手册,为现场人员提供精准操作指导;在复杂故障修复中,多专家可通过远程协同平台共同分析问题,制定修复方案。

四、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4.1 复杂环境下的诊断精度不足

化工生产环境多存在强电磁干扰、高温振动等情况,导致传感器采集的数据信噪比低,影响故障诊断的准确性。例如,在合成氨装置中,高温环境会导致振动传感器信号漂移,易造成误诊断;腐蚀性气体可能损坏传感器探头,降低监测数据的可靠性。

4.2 智能修复技术适应性有限

现有自动化修复设备多针对标准化部件设计,对非标准设备或复杂结构的修复适应性较差。例如,激光熔覆机器人在修复异形部件时,难以保证熔覆路径的精准控制;在线修复技术受设备运行状态限制,部分故障需停机修复,影响生产连续性。

4.3 数据共享与标准化缺失

不同厂家的设备数据格式不统一,导致诊断系统与修复设备之间的数据共享困难;缺乏统一的故障代码和修复标准,使得跨企业、跨平台的技术协同受阻。例如,某企业引入的智能诊断系统无法直接调用另一品牌设备的历史故障数据,需人工二次录入,降低了工作效率。

4.4 专业人才缺口较大

智能诊断与修复技术融合了多学科知识,要求技术人员同时掌握机械原理、传感器技术、人工智能等专业技能。目前,行业内具备综合能力的人才稀缺,导致先进设备的应用效果不佳,部分企业的智能系统仅用于简单数据采集,未发挥其诊断与修复功能。

五、发展展望

5.1 多传感融合与抗干扰技术升级

未来将通过光纤传感器、无线无源传感器等新型传感技术提升复杂环境下的数据采集精度;采用自适应滤波算法和干扰抑制技术,减少电磁、温度等因素对信号的影响。例如,研发耐高温的光纤光栅传感器,可在 300℃以上环境中稳定监测设备应变,为故障诊断提供可靠数据。

5.2 数字孪生驱动的全生命周期修复

数字孪生技术将构建设备的虚拟镜像,实现物理设备与虚拟模型的实时映射。通过虚拟仿真可模拟不同故障的演化过程,优化修复方案;结合实时运行数据,在虚拟环境中预演修复过程,减少实际操作风险。例如,在反应釜修复前,通过数字孪生模型模拟激光修复的温度场分布,避免因局部过热导致的设备损伤。

5.3 自适应智能修复设备研发

开发具有环境感知和自主决策能力的修复机器人,通过视觉识别和力反馈技术,实现对复杂结构的自适应修复。例如,柔性机械臂可根据部件形状自动调整修复路径,适用于非标准设备的修复;自适应激光熔覆系统可实时监测熔池状态,动态调整工艺参数,提升修复质量的一致性。

5.4 行业标准与数据平台建设

推动建立统一的故障诊断与修复数据标准,构建行业级数据共享平台,实现设备数据的跨企业、跨领域流通。平台将集成故障案例库、修复方案库和专家资源,为企业提供标准化的技术支持。例如,通过区块链技术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促进诊断模型的共建共享。

结论

化工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与智能修复技术是保障化工生产安全高效运行的关键。当前,基于传感器的状态监测、智能诊断系统及自动化修复技术已在行业中得到初步应用,但仍面临复杂环境适应性差、数据标准化不足、人才短缺等问题。未来,随着多传感融合、数字孪生、自适应修复等技术的发展,化工设备管理将逐步实现从 “事后维修” 向 “预测性维护”、从 “人工操作” 向 “智能协同” 的转变。通过技术创新与行业协同,将显著提升设备的可靠性和经济性,为化工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赵东霞 . 化工机械设备安全特性及故障诊断技术探讨 [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23,43(08):30-32.

[2] 曲春林 . 化工机械的故障诊断与控制 [J]. 清洗世界 ,2022,38(07):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