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GIS 技术的矿区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研究

作者

陈雷勇

身份证号码:41022219860917351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凭借其强大的空间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为矿区管理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构建基于 GIS 技术的矿区地理信息系统,能够实现对矿区各类地理信息的高效管理与分析,提升矿区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为矿区的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GIS 技术原理及在矿区应用的优势

1.1 GIS 技术概述

GIS 技术是一种集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绘遥感学、环境科学、城市科学、空间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多学科为一体的新兴技术。它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时提供多种空间的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其核心功能包括数据采集与编辑、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处理与分析、空间查询与检索以及可视化表达等。通过这些功能,GIS 能够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和分析,为用户提供直观、准确的地理信息。

1.2 GIS 技术在矿区应用的优势

在矿区环境监测方面,GIS 技术可实时收集和分析矿区的大气、水质、土壤等环境数据,并通过地图直观展示污染分布和变化趋势,及时发现环境问题,为制定环保措施提供依据。在资源管理中,GIS 能整合地质数据,构建三维地质模型,清晰呈现矿产资源的分布、储量和开采情况,助力合理规划开采方案,提高资源利用率。对于矿区的规划与设计,GIS 可综合考虑地形、地质、交通等因素,模拟不同规划方案的效果,优化矿区布局,降低建设成本。

二、矿区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与处理

2.1 数据类型

矿区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类型丰富多样,主要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空间数据涵盖地形地貌数据,如数字高程模型(DEM)、等高线图等,可精确描述矿区的地形起伏状况;地质构造数据,包括断层、褶皱等信息,对于了解矿区地质结构至关重要;土地利用数据,能明确矿区内不同土地类型的分布,如耕地、林地、建设用地等;以及矿山设施数据,如矿井、选矿厂、运输线路等的位置和分布情况。属性数据则包含矿产资源储量、矿石品位、开采进度、设备参数、人员信息等,这些数据为深入分析和管理矿区提供了详细的描述性信息。​

2.2 数据采集方法

对于空间数据,可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进行实地测量,获取精确的地理坐标信息,用于确定矿山设施、控制点等的位置;利用遥感技术,通过卫星或航空遥感影像,获取大面积的地形、地质和土地利用信息,快速更新空间数据;还可从已有的地图资料,如地质图、地形图等,进行数字化处理,获取所需的空间数据。属性数据的采集可通过矿山生产管理系统,实时记录和收集开采进度、设备运行参数等数据;通过实地调查和采样分析,获取矿产资源储量、矿石品位等数据;通过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录入和更新人员的基本信息和工作情况等数据。

2.3 数据处理与质量控制

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格式转换,将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数据转换为统一的GIS 数据格式,以便进行后续处理和分析;坐标系统转换,确保所有数据在统一的地理坐标系统下,保证数据的空间一致性;数据拼接与裁剪,将多个区域的数据拼接成完整的矿区数据,并根据需要进行裁剪,提取感兴趣区域的数据。在质量控制方面,建立严格的数据质量标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检查。

三、矿区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

3.1 数据管理功能

该功能可实现对矿区各类地理信息数据的集中存储与管理,支持多种数据格式的导入和导出,方便与其他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具备数据编辑功能,可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添加、修改、删除等操作,确保数据的实时更新。能够对数据进行分类、索引和查询,快速定位所需数据,提高数据检索效率。通过建立数据版本管理机制,可对数据的历史版本进行保存和追溯,便于了解数据的变化过程。

3.2 空间分析功能

空间分析功能是矿区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功能之一。通过缓冲区分析,可确定矿区内各种设施(如矿井、尾矿库等)的影响范围,为安全防护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叠加分析能够将多个图层的数据进行叠加,分析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分析地质构造与矿产资源分布的关系,为矿产勘探提供参考。网络分析可用于优化矿区的运输线路、通风系统等网络结构,提高运输效率和通风效果。地形分析则通过对 DEM 数据的处理,获取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等地形参数,为矿区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地形信息支持。

3.3 可视化功能

系统具备强大的可视化功能,能够将矿区的地理信息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给用户。可实现二维地图和三维模型的可视化展示,用户可在地图上自由缩放、平移,查看矿区的详细信息。通过对不同地理要素设置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样式,突出显示重要信息。利用动态可视化技术,能够实时展示矿区的生产过程、设备运行状态等动态信息,如实时显示矿山开采进度、运输车辆的行驶轨迹等,便于管理人员及时掌握生产情况。

四、矿区地理信息系统的平台搭建

4.1 硬件与软件选型

在硬件方面,根据系统的数据处理量和用户访问量,选择性能强劲的服务器作为数据存储和处理的核心设备,确保系统能够稳定运行。配备高速网络设备,实现数据的快速传输和共享,保障系统的响应速度。客户端设备可根据用户需求选择普通计算机或移动终端,满足不同场景下的使用需求。在软件方面,选用成熟的 GIS 平台软件,如 ArcGIS、SuperMap 等,这些软件具备丰富的功能和强大的扩展性,能够满足矿区地理信息系统的构建需求。同时,选择合适的数据库管理软件,如 Oracle、SQL Server 等,用于存储和管理海量的地理信息数据。此外,还可根据系统的具体功能需求,选择相关的开发工具和软件库,进行二次开发。

4.2 系统架构设计

系统采用分层架构设计,包括数据层、业务逻辑层和表示层。数据层负责存储和管理矿区的各类地理信息数据,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数据的高效存储和检索。业务逻辑层是系统的核心,负责实现各种业务功能,如数据处理、空间分析、辅助决策等,通过调用数据层的数据和相关算法,为表示层提供数据支持。表示层主要负责与用户进行交互,通过友好的用户界面,将系统的功能和数据展示给用户,接收用户的操作指令,并将其传递给业务逻辑层进行处理。这种分层架构设计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维护性,便于系统的升级和优化。

4.3 系统开发与实现

在系统开发过程中,首先根据系统需求和设计方案,进行数据库的设计和搭建,建立合理的数据表结构和关系,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然后,利用选定的 GIS 平台软件和开发工具,进行业务逻辑层和表示层的开发。在开发过程中,注重代码的规范性和可读性,采用模块化的开发方式,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可复用性。通过不断的测试和调试,确保系统的各项功能正常运行,数据准确无误。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基于 GIS 技术的矿区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的深入研究,成功构建了一个功能完备、高效实用的矿区地理信息系统。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矿区地理信息系统将朝着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的方向发展。同时,进一步完善系统的数据更新机制,提高数据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不断拓展系统的应用领域,为矿区的智能化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赵龙贤 , 代晶晶 , 赵元艺 , 等 . 基于 RS 和 GIS 技术的西藏多龙矿集区矿山选址研究 [J]. 国土资源遥感 ,2021,33(2):182-191.

[2] 张合兵 , 张克 , 刘培 , 等 . 基于 RS 和 GIS 的矿区生态指标提取与安全评价——以焦作矿区为例 [J]. 煤炭科学技术 ,2020,48(4):8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