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化工储罐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研究

作者

倪敏伟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 255000 身份证号码:330402198206241553

一、化工储罐常见故障类型及原因分析

1.1 泄漏故障

泄漏是化工储罐最常见的故障之一,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罐体腐蚀:化工储罐长期储存具有腐蚀性的介质,如酸、碱等,会导致罐体金属材料发生腐蚀,壁厚减薄,最终导致泄漏。

焊缝缺陷:储罐在制造、安装过程中,焊缝质量不合格,存在气孔、裂纹、未焊透等缺陷,在长期使用过程中,这些缺陷会逐渐扩展,导致泄漏。

外力破坏:储罐受到地震、洪水、碰撞等外力作用,可能导致罐体破裂、变形,从而引发泄漏。

密封失效:储罐的进出口管道连接处、人孔、手孔等部位的密封件老化、损坏或安装不当,会导致密封失效,引起泄漏。

1.2 超压故障

超压故障可能导致储罐爆炸,后果极其严重。超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压力控制系统故障:储罐的压力控制系统,如安全阀、压力表、压力变送器等出现故障,无法准确监测和控制压力,当压力超过储罐的设计压力时,就会发生超压。

进料过快:在向储罐进料过程中,若进料速度过快,会使罐内压力迅速升高,超过安全范围。

温度升高:当环境温度升高或罐内介质发生化学反应放热时,罐内气体体积膨胀,压力随之升高,如果散热措施不当,容易导致超压。例如,某化工储罐储存的介质在夏季高温环境下发生自聚反应,放出大量热量,导致罐内压力急剧上升。

1.3 液位异常故障

液位异常包括液位过高和液位过低两种情况。液位过高可能导致液体溢出,引发火灾、爆炸等事故;液位过低则可能使泵空转,损坏设备,同时也可能影响生产流程的正常进行。液位异常的原因主要有:

液位计故障:液位计损坏、堵塞或校准不准确,会导致液位显示错误,操作人员无法准确掌握罐内液位情况。

进料或出料控制不当:在生产过程中,若进料或出料的控制阀门故障或操作失误,会导致液位异常。

二、化工储罐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架构设计

2.1 系统总体架构

化工储罐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式架构,主要包括感知层、传输层、数据处理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负责采集化工储罐的各种运行参数,包括液位、压力、温度、泄漏检测信号、罐体应力等。通过在储罐的关键部位安装各类传感器,如液位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可燃气体传感器、应力传感器等,实现对储罐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

传输层主要负责将感知层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数据处理层。传输方式可采用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相结合的方式。对于距离监控中心较近的储罐,可采用以太网、RS485 等有线传输方式,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于距离较远或布线困难的储罐,则采用无线传输方式,如 4G、5G、Wi-Fi、LoRa 等。

数据处理层对传输层传来的数据进行存储、分析和处理。首先,将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以便后续查询和分析。然后,利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提取特征信息,判断储罐的运行状态是否正常。同时,根据预设的预警规则和模型,生成预警信息。

应用层为用户提供操作界面,实现对系统的管理和控制。用户可以通过 PC端或移动端的应用程序,实时查看储罐的运行参数、历史数据、报警信息等,还可以对系统进行参数设置、预警规则调整等操作。

2.2 监测参数选择

为了全面、准确地监测化工储罐的运行状态,需要选择合适的监测参数。根据化工储罐常见故障类型及原因分析,结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确定以下主要监测参数:

液位:液位是化工储罐最重要的监测参数之一,通过监测液位可以防止液位过高导致溢出,或液位过低影响生产。常用的液位传感器有雷达液位计、超声波液位计、磁翻板液位计等。

压力:监测储罐内的压力,可及时发现超压故障,防止爆炸事故发生。压力传感器一般采用应变片式压力传感器、电容式压力传感器等。

温度: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储罐内介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同时也可能导致压力变化。常用的温度传感器有热电偶、热电阻等。

泄漏检测:通过安装可燃气体传感器、有毒气体传感器等,检测储罐是否发生泄漏。对于大型储罐,还可采用光纤传感技术进行泄漏检测,实现对储罐全方位、实时的泄漏监测。

罐体应力:监测罐体的应力分布情况,可评估罐体的结构完整性,及时发现因腐蚀、外力作用等导致的罐体损坏。应力传感器可采用电阻应变片式传感器、光纤光栅传感器等。

2.3 数据采集与传输

数据采集:在感知层,各类传感器按照一定的采样频率对监测参数进行实时采集。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传感器应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同时,为了防止数据丢失,在数据采集设备中设置数据缓存功能,当传输链路出现故障时,可暂时将采集到的数据存储在本地,待故障恢复后再进行传输。

数据传输:传输层采用可靠的数据传输协议,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对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数据,如报警信息,优先采用无线通信方式进行传输,以保证信息能够及时送达。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防止数据被窃取或篡改,保障数据安全。

三、化工储罐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核心技术

3.1 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作为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前端设备,其性能直接影响系统的监测精度和可靠性。随着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传感器不断涌现,为化工储罐安全监测提供了更多选择。例如,光纤传感器具有抗电磁干扰、灵敏度高、耐腐蚀、可分布式测量等优点,在化工储罐泄漏检测、应力监测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此外,智能传感器能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分析,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用性,也是未来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方向之一。

3.2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

数据清洗与预处理:由于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可能存在噪声、异常值等问题,需要对数据进行清洗和预处理。数据清洗主要包括去除重复数据、纠正错误数据、填补缺失数据等操作。预处理则包括数据归一化、滤波、特征提取等,以提高数据的质量,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建模提供基础。

数据分析方法:采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常用的数据挖掘算法有聚类分析、关联规则挖掘、异常检测等。聚类分析可将储罐的运行数据按照相似性进行分类,发现不同工况下的数据特征;关联规则挖掘可找出数据之间的潜在关系,如液位与压力之间的关联关系;异常检测则用于识别数据中的异常点,判断储罐是否处于异常运行状态。机器学习算法如支持向量机(SVM)、人工神经网络(ANN)、决策树等,可用于建立储罐运行状态预测模型和故障诊断模型。

3.3 预警模型构建

预警模型是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核心部分,其作用是根据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及时准确地发出预警信号。预警模型的构建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故障类型、故障发展规律、监测参数的变化趋势等。常用的预警模型有阈值预警模型、基于机器学习的预警模型和基于故障树分析的预警模型等。

结论与展望

本文对化工储罐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实时、准确地监测化工储罐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潜在安全隐患,并发出预警信号,对预防化工储罐事故具有重要作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通过不断完善和发展,化工储罐安全监测与预警系统将在化工行业安全生产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强 . 石油化工储罐的安全运行模式分析 [J]. 中国设备工程 ,2023(17):67-69.

[2] 刘钰喜, 常松松, 孙金辉. 石油化工储罐的安全运行模式分析[J]. 中国化工贸易 ,2023,15(11):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