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大材料类课程体系构建和探讨
侯配玉 黄金昭
济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022
1. 引言
新能源产业已列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 [1]。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国家“十三五”期间重点支持的专业,该专业在 2011 年被教育部批准开设,以培养可再生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相关产业人才为主要目标,也是作为培养“双碳”学科人才储备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它是面向新能源产业的,其学科交叉性强、专业跨度大,学科基础来自于多个理科和工科,与物理、化学、材料、机械、电子等诸多专业密切相关。各高校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已有专业积累,设立了各具特色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专业方向等都有较大差别[2,3]。
2013 年由华北电力大学牵头联合 40 多所高校院所组建了 “高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联盟”,希望能推进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加快统编教材建设。新能源专业联盟截至 2021 年 8 月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开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 136 所。作为典型的“双碳”学科专业,新能源相关专业开设遍地开花,但仍未实质性缓解碳中和进程中“用人荒”的问题。大材料类课程体系是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主干课程,因此需要加强大材料专类业课程体系构建和探讨,以期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议。
2. 大材料类课程重要性
材料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息息相关,从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到铁器时代,材料的进步推动人类文明的前进。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高技术群的兴起,人们把新材料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并列作为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材料科学是研究材料的组成结构、物化性质、制备工艺和应用效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集固体物理学、化学、冶金学、工程学等于一体的科学。材料已成为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是科技发展的前提,实施“中国制造 2025”强国战略,材料产业是基础,培养和造就一批材料类创新型人才是关键。
3. 大材料类课程体系构建
3.1 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教育的主体师。因此,资队伍建设是大材料类课程构建的重要基础, 组建高水平和有担当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大材料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大材料类课程建设需要高素质和高学历教师队伍,应以课程目标导向合理配备师资,组成以主讲教授负责、学历和年龄合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并配备专业实验教师,保证理论和实践课程协同提升[4]。主讲教师由一批 “学高” 且 “身正” 的材料领域知名专家、 教授担任,授课内容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前沿知识以及发展趋势;实验教师除了指导学生进行基础实验,还应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类比赛。总之,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形成学历、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
3.2 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
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起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至关重要,课程知识体系要兼具基础性和科学性,能够反映材料学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最新研究成果,进而达到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教学目标。
3.2.1 课程设置
(1)优化课程设置.大材料课程知识体系主要由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物理化学、材料合成与测试技术、材料科学前沿等核心主干课程构成。在深入研究和比较美国等材料强国研究型大学材料类教学体系 [5],发现国际知名高校大材料课程设置涵盖了基础化学、物理化学等理科课程。理科与工科是存在差异,又相互联系。理科属于科学的范畴,侧重于基础领域的研究探索,而工科则属于工程技术的领域,侧重于改进现有的工艺技术提升效率。理科是工科的理论基础,工科是理科具体技术实践应用。因此,课程设置中需要“工”中有 “理”,形成 “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的课程体系,在工科教学中充分融入理科元素,使理工高度紧密的结合。
3.2.2 理论教学
(1)教学内容设计
由于大材料课程知识涉及的学科领域广,具有庞大的大材料课程内容体系.为此,在课程教学设计、内容规划方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对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适当的分解、深化、组合与重构;并着力解决好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课堂学时的有限性,教学内容的基础性与材料科学的发展性,材料知识的理论性与材料的应用性之间的矛盾 [6]。随着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教学内容要及时进行更新和补充。如新能源材料和电动汽车快速发展,各种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开发,以及各种新型高性能二次电池体系的研究进展,都应及时引入课堂教学内容。此外,材料科学理论性与应用性紧密结合,授课中介绍“南京长江大桥”、 “水立方”等工程中使用的新材料,具有实践丰富理论的积极作用。
3.2.3 实践教学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促进了大材料类课程理论联系实践,培养了学生对材料科学研究的兴趣,也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7]。鼓励学生参与教师具体的科研项目研究,学生可以参加到教师的主持的科研课题,在实验室或借助实际工程开展研究工作。同时,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诸如节能减排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物理创新大赛、教学技能大赛等各种大学生科技创新类比赛。
4. 结语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培养“双碳”学科人才储备的主要来源,高质量大材料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课程体系建设要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目前,国内大部分新能源专业的课程体系延续传统能源学科课程设置,仍以传统学科为主,由于地域、学校、平台发展特色的影响,各学校开设的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差异较大,不利于课程体系建设的成熟和完善。因此,需构建更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规范,融合、吸收传统学科专业向新能源专业方向的转移,真正达到学科知识点的交叉与融合,促进专业课程建设的交流与完善,实现优秀新能源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双碳”事业源源不断输送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 中国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 . 中国能源中长期(2030、2050)发展战略研究:可再生能源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饶政华,廖胜明.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J]. 中国大学教学,2015 (3) :44-46.
[3] 韩新月,何志霞,王谦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J]. 中国电力教育,2013 (2): 51-53.
[4] 王德志,李周,蔡圳阳,彭需发,新工科背景下材料类专业新生课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以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21 (31):109-113.
[5] 钟世云.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的分析 [J]中国大学教学,2013 (3): 89-95
[6] 梁叔全,胡小清,蔡圳阳 .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导向的理工类学院文化多维建构策略—以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 [J]. 现代大学教育,2019 (6): 100-108
[7] 孔为,黄红艳.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2121,(19):131-132.
作者简介:
侯配玉,1986 年 12 月,男,山东临沂,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副教授,博士
黄金昭,1979 年10 月,男,山东临沂,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教授,博士
致 谢: 山 东 省 研 究 生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研 究 项 目 面 上 项 目(SDYJSJGC2023043),以过程性评价为抓手的教学生态探索与实践;济南大学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YKCSZ20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