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长在儿童预防接种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及护理干预分析

作者

杨凯莉 刘静

西安大兴医院 陕西西安 71000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 2024 年 5 月至 2025 年 2 月 400 名带幼儿来我社区门诊接种的儿童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其中父亲162 名( 40.5% ),母亲216 名( 54% ),祖(外祖)父母 22 名( 5.5% );家长年龄 25~63 岁,文化程度:大学及以上115 人( 28.8% )、大专203 人( 50.8% )、中专及高中 68 人( 17.0% )、初中及以下 14 人( 3.5% )。

1.2 方法:本组研究采用的调查问卷由本院专家参考相关文献联合制定 [2-3],调查内容包括:家长在儿童接种时的心理需求、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情况以及希望获得相关知识的途径。问卷答完后现场回收,老年家长由护士提问口头回答,问卷由护士代替填写。本组研究共发放 400 份调查问卷,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

2  结  果

2.1 家长在接种时的心理需求:本组400 名儿童家长首要的心里需求为安全有效接种疫苗( 100.0% ),其次为注射疫苗后的不良反应及接种疫苗后应注意的问题,均占 98.8% ,接种护士的责任心与服务态度占 89.5% ,疫苗接种的途径及作用的需求率分别为 93.5% 和 90.0% , 85.5% 的家长希望缩短候诊时间及接种环境良好。见表1。

表1 家长在接种时的心理需求

2.2 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情况:400 名家长知晓率最高的为疫苗接种后的注意事项( 70.3% ),其次为接种疫苗是否一定能预防传染病 ( 68.3% )和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种类( 67.3% ),对如何处理接种反应的知晓率最低( 58.0% ),见表2。

表2 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情况

2.3 家长希望获得疫苗接种知识的途径:经统计,家长最希望获得知识的途径为发放疫苗接种知识手册( 81.3% ),其次为护士口头宣教 (67.0% ),见表 3AA

表3 家长希望获得疫苗接种知识的途径

3  护理干预措施

3.1 转变服务意识,实施优质服务:通过表1 可以看出, 98% 以上的家长希望知道疫苗接种的不良反应及接种后注意事项,因而需增强预防接种人员的责任心和技术水平,以规范的操作、沉重稳定的态度和热情服务赢得家长的信任,护理人员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把握好沟通技巧,针对家长的不同需求具有个性化的指导,对儿童家长提出的问题予以耐心解答。采用现场咨询及电话咨询的方式及时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出现接种反应时,接种人员应沉着冷静的进行观察处理,并予以家长必要的心理慰藉,告知家长接种反应对机体的影响只是一过性的,缓解家长焦躁情绪。

3.2 普及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由接待护士向首次前来接种的家长介绍接种的流程,接种的时间及相关注意事项。详细询问儿童的健康状况,有无过敏史,通过表 2 可以看出,家长知晓率最高的为疫苗接种后的注意事项( 70.3% ),对如何处理接种反应的知晓率最低( 58.0% ),因而,让家长了解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尤为重要。在接种前向家长发放预防接种知识手册,介绍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种类, 接种的禁忌证、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接种前让家长阅读接种疫苗的知情同意书 [4],其中包括疫苗的名称、禁忌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等。在候诊室和观察室张贴预防接种的程序,方法、接种注意事项等,并公示疫苗价格,在接种后留观时,向家长口头宣讲或播放婴幼儿健康教育知识,告知家长接种疫苗后应避免剧烈运动,禁食酸辣等刺激性食物,观察孩子是否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呕吐、腹泻、皮肤反应等症状。对接种后24~48 h 内,注射部位出现的红、肿、热、痛等局部反应,无需特殊处理,对接种反应要悉心照料,多喂温开水,对体温超过 38.6 ℃,予以退烧药,发生严重接种反应及时就诊。

3.3 确保接种的安全性:安全注射是确保预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本组调查家长首要的心里需求为安全有效接种疫苗( 100.0% ), 因而在家长初次建卡时应告知其种器材均采用一次性物品。接种护士要熟悉免疫程序,疫苗的性质、接种方法、剂量,排除禁忌证 [5]。对过敏性体质者,详细了解其过敏原,以免接种含有该过敏原的疫苗。 对慢性肾脏疾病、心脏功能代偿不全患者应等病情稳定后再考虑接种。对神经系统疾病和神经发育不正常者在接种疫苗时应尤其慎重。 接种时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原则 [6-7],按照疫苗说明书规定执行。注射的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防止发生接种部位感染。坚决禁止使用过期、有摇不散的异物、变色、无标签或标签模糊的疫苗。接种后叮嘱家长在观察室留观 30min ,预防发生超敏反应。

3.4 改善预防接种的环境 : 合理布局登记室、候诊室、接种室及观察室,确保环境整洁,合理安排接种的时间,避免因人多拥挤及候种时间过长影响家长情绪,导致接种纠纷5。

4 讨论

在预防接种的过程中,应认真分析儿童家长的心理需求,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赢得家长的信任。很多家长的情绪易受到儿童反应的影响,表现出焦急和忧虑的情绪,此时护理工作人员应予以耐心的解释和心理支持,以赢得家长的认可,此外,在接种前应实事求是地介绍预防接种的好处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这样可以让家长对出现的接种反应有心理准备。本组研究中对400 名带幼儿来本院接种的儿童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对家长的心理需求及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家长首要的心里需求为安全有效接种疫苗其次为注射疫苗后的不良反应及接种疫苗后应注意的问题,接种护士的责任心与服务态度、疫苗接种的途径及作用、 85.5% 的家长希望缩短候诊时间及接种环境良好。通过表 2 可以看出家长对如何处理接种反应的知晓率最低,表 3 显示家长最希望获得知识的途径为发放疫苗接种知识手册,其次为护士口头宣教( (67.0%) 。针对上述需求,我们应以确保接种的安全性为主,改善接种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开展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普及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为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熊登艳 , 曾凡梅 . 家长在儿童预防接种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及护理干预分析 [J]. 婚育与健康 ,2025,31(10):145-147.

[2] 丁葆雁 . 家长和儿童在预防接种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及护理干预效果分析[J]. 心理月刊 ,2021,16(03):92-93.

[3] 许桂 , 欧阳红 . 家长在儿童预防接种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及护理干预 [J].医学信息 ,2008,(05):69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