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健全“大思政”格局的路径研究

作者

刘同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 10007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 , 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既强调了高校要建设大思政,同时也指出了建设大思政的实践路径,就是不能停留在书本上,要跟社会现实相结合,培养时代新人。

一、【不断深化对“大思政”格局的认识】

提到高校的思政工作,很多人通常认为是思政课教师上好思政课,辅导员做好思政教育。这样的认识并不错误,但是不够全面,要从“大”的角度理解思政工作。人员范围要“大”,高校工作的每一个人都担负着思政教育的职责,都要挖掘自身岗位的思政元素,发挥思政育人的作用,参与到“大思政”格局中来。育人过程要“大”,要从思政课和辅导员思政教育的范围扩大开来,建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科研育人等的全链条育人体系,思政课发挥主渠道作用,专业课也要发挥育人作用,把思政教育贯通到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日常思政等的全过程。育人方位要“大”,思政教育不只是高校的事情,要建立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的模式,从入学起就要抓好。思政育人也不只是学校的事情,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发挥教育作用,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社会也要参与进来,实现家、校、社会共育,全方位多角度,引导青少年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二、【深刻领会健全“大思政”格局的重要作用】

健全“大思政”格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所有工作的根本标准。要树人,先立德,德不立,树就会长歪、长不高、长不大,无法成为栋梁之才。

健全“大思政”格局是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需要。教育并不是狭隘的“教书”,人才也不是单纯从书本中成长起来的,除了专业知识,更需要理想信念的培育。没有有效的思政教育,青少年的成长就会缺钙,在维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时就会不够“硬”,不敢斗争。

健全“大思政”格局是教书育人的应有之义。传统的专业课教学,并不能很好的起到德育的作用,而教书育人本就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所以教书时理应育人。用现在的语言表述,就是课程思政,课堂教学中要结合专业特征,融入思政教育的元素和内容,全面做好育人工作。

三、【健全“大思政”格局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大思政课”,是针对思政课提出来的,说的是思政课要到社会实践中来,不能单纯的在书本上学。要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来理解,把这一理念融入到思政教育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而不仅仅是思政课建设。

第一,建立健全“大思政”建设制度体系。

制度建设是“大思政”建设的根本保证,为具体工作绘制了发展蓝图。加强“大思政”建设顶层设计,要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不断完善制度框架,建立健全一整套制度体系,提高推进“大思政”建设的能力和水平。要明确高校“大思政”建设的理念、目标、任务分工和组织保障等相关内容。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建设经验,固化为制度要求,动态调整完善制度体系。不合实际的制度内容,要及时作出修改,适应实践发展规律。

第二,完善“大思政”运行机制。

制度要落地执行,就需要运行机制。顺畅的运行机制,才能保障制度优势充分发挥。机制是不同制度之间的衔接,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弥合制度之间的缝隙,确保所有制度围绕“大思政”建设高效协同,避免出现互相冲突的情况。机制是“大思政”建设中,各部分的相互关系和运行方式,是制度的执行。高效的运行机制需要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是在实践中的不断磨合。要探索总结各高校在建设“大思政”中的成果经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符合自身实际的运行机制。

第三,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

运行机制依托工作格局运转。工作格局首先是要形成统一的认识,要教育引导全校教职工加强学习,深入了解制度要求,从思想层面重视“大思政”建设,把自己和职责摆进去。到具体操作层面,是高校各单位、各人员的具体分工和工作细化。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同责,共同建设,相关职能部门牵头抓总,各单位协调配合,全员参与的“大思政”工作格局。明确各单位的责任分工和具体建设事项,定期研讨推进相关工作,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切实形成工作合力。

第四,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

工作格局的建立是要把所有教职员工全部纳入学校“大思政”建设中来,确保全员参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2]。把思政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就是把“大思政”建设,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既要发挥思政课、课程思政的作用,又要建好第二课堂,抓好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全方位是指家校社会共同参与,注重发挥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作用,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扣好人生发展的每一粒扣子,成长为栋梁之才。

第五,树立榜样和典范。

榜样是旗帜,是力量,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引导作用。要善于抓典型,以榜样为模范,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体教职员工形成思政育人的磅礴力量。各单位和部门要注重在自身工作领域发现榜样,进行全校性介绍和表彰,形成重视榜样,学习榜样的良好舆论氛围。榜样要注重从育人一线,从服务管理的基层寻找身边的榜样人物,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全校教职员工做好本职工作,发挥自身作用。

第六,定期举办“大思政”总结表彰会。

在实践中注重总结成果,挖掘特色和亮点,定期举办总结表彰大会,凝心聚力,推动工作层层深入。工作是散发的,各个单位和部门都有好的做法和经验,要定期总结经验,梳理成果,通过总结表彰会,有条件的可以设置专题成果展览,让师生看到成果,增强信心,从而进一步明确方向和目标,激发出更大的积极性和活力。

第七,积极走出去,学习其他高校先进做法。

“大思政”建设从来不是闭门造车,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建设,也要注重学习一般性经验。要积极走出去,到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中,调研各高校的实践进展,了解认识成果,从而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建好自身高校的“大思政”。要注重产学研用结合,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调研学习,挖掘“大思政”育人元素,通过学生实习实践等方式,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第八,不断总结经验形成规律性认识。

理论是从实践中产生,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要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注重发现规律性的认识,总结凝练成一般性的理论,形成理论文章和论文。再用理论指导进一步的实践,从而实现实践和理论双螺旋式上升,为“大思政”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要注重到教师一线中去,多和教师交流想法,善于发现一些最新的实践特色和认识规律。

第九,持续完善“大思政”建设成果评价体系。

成果评价是指挥棒,直接关系到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有条件的高校要将“大思政”建设的各类成果纳入高校奖惩考核评价体系,认定相应的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和工作成果。不额外增加教师的时间和精力,确保“大思政”建设的实效性。在高校各类评奖评优中,要重点考虑在“大思政”建设中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积极推动学校建设成果参评区域和全国各类奖项,提升教师“大思政”建设活力,增强工作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 新华社,2021 年3月 6 日

2. 习近平.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 新华社,2019 年3 月18 日作者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