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策略分析
庄幼玲
泉州华光职业学院 福建省泉州市 362121
在国家大力推进数字经济的战略背景下,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已成为落实国家政策的必要举措 [1]。在 2025 年,中央网信办、国家数据局等多部门明确提出“建设数字友好城市”的目标,强调以新技术推动城市高效治理,建立并完善城市智能中枢。同时,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的司长谢存也表示,工信部已会同相关部门印发实施多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方案,明确数字化研发设计、柔性化生产制造、智能化管理服务等方向。在众多政策的指导下,高校财务需要紧跟国家发展步伐,财务领域也不例外,只有通过引入先进的数字技术,推动财务与业务的深度融合,才可形成现代化的财务管理体系,以响应国家对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号召。
1.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1.1 提升管理效率,优化财务服务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可有效提升管理效率,优化财务服务 [2]。传统财务管理工作是繁琐的,复杂的,通过自动化流程可极大程度地缩短业务处理周期,降低人为差错率。同时,构建统一的财务服务平台,也可实现财务服务的线上化、移动化与一体化,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师生随时随地获取财务信息、办理业务。可以说,这不仅优化服务体验,提升师生满意度,更可将财务人员从繁琐的日常核算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聚焦于更具价值的财务分析与战略支持工作,从而推动整个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
1.2 促进业财融合,赋能科学决策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可促进业财融合,赋能科学决策 [3]。通过构建一体化的数据平台,能够将教学、科研、人事、资产等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实时关联、互通共享,为高层管理的决策提供全面、动态且精准的数据基础。同时,有了数字信息技术的助力,财务分析也将不再是事后核算的“数字游戏”,而是能够深入到业务前端,直接分析与计算出各项业务活动的投入与产出,从而提前洞察资源消耗的内在规律,识别办学效益的关键驱动因素,制定出更科学、更前瞻性发展战略,真正形成数据赋能决策,引领高校内涵式发展的运行机制。
1.3 强化内控体系,提升监管效能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可强化内控体系,提升监管效能。通过信息化系统,各项财务制度与控制规则能够直接固化成为标准化的业务流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流程、自动化监控。这就意味着一旦有任何偏离制度或预算的异常操作,财务管理人员都可及时识别并预警,将风险关口前移,变事后审计为事中控制,极大地增强高校财务内控的主动性与预防性。同时,电子留痕与数据追溯也能够确保每一笔经济业务都有据可查、责任可溯。总之,财务信息化的建设是非常有意义的,不仅提升监管的精准性与威慑力,更强化高校的合规意识与风险抵御能力。
1.4 深化成本核算,驱动资金效益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可深化成本核算,驱动资金效益。通过引入精细化成本核算理念与方法,能够为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奠定坚实基础。借助信息化工具,高校能够建立多维度的成本核算模型,将抽象的资源消耗全部都归集到具体的成本对象上,如院系、专业、课程、科研等。如此,高层管理就可清楚地了解办学成本的结构与构成,在制定收费标准、优化资源配置上做出合理的安排。同时,通过对成本数据的深度分析,还可识别成本控制的薄弱环节,评估各项投入的产出效益,从而将资金投入效率更高、效益更优的领域,实现从“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向“花好每分钱”的转变,最大化资源价值。
2.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预算投入不足,建设成本费用高昂
财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高投入、长期性的系统性工程[4],高校不仅需要采购先进的硬件设备、成熟的软件平台,更需要考虑后续的系统升级、功能迭代、技术维护。然而,并非所有的高校都有充裕的资金,所以,高层管理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向能产生直接、快速效益的教学科研领域,导致财务信息化项目资金缺口较大。同时,高昂的建设成本不仅体现在软硬件采购上,还包括数据迁移、接口开发、人员培训等隐性费用。投入不足还会直接影响信息化建设进程缓慢,无法满足深层次的数字化转型需求,形成“投入不足—建设滞后—效益低下”的恶性循环,制约财务管理现代化的步伐。
2.2 系统各自为政,数据孤岛较为突出
在缺乏统一规划的情况下,高校各部门、各业务系统一直都是独立建设、独立运行的,使得财务系统、教务系统、科研系统、人事系统的工作人员也各自为政,执行着不同的数据标准,最终形成了严重信息孤岛现象,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快速流通。这不仅造成了数据资源的极大浪费,更使得财务部门难以获取全面、准确、实时的业务数据。从高校整体运行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只有全景式视图才能够助力高层管理制定出符合短期与长期发展的战略。另外,数据孤岛的存在还会阻碍业财融合的深度推进,削弱数据分析的价值,使财务信息化的整体效能大打折扣,进而削弱财务管理在高校治理中的核心支撑作用。
2.3 协同机制缺失,制度规范过于滞后
高校想要顺利推进财务信息化建设,离不开跨部门的高效协同与完善的制度规范作为保障 [5]。然而,高校在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上存在短板,缺乏强有力的跨部门协调机构去统筹信息化建设工作。在协同合作过程中,各部门必然会从自身利益出发,这就使得项目规划难以统一,实施标准难以一致,协同效应无法形成。同时,与信息化建设相配套的规章制度建设滞后于技术发展步伐,若是财务管理制度、业务流程与内部控制规范不能根据数字化、网络化的特点进行及时的修订与完善,必然无法有效指导与规范线上业务操作,最终出现制度空白或监管盲区, 影响信息化建设的深度与广度。
2.4 专业人才匮乏,安全保障存在短板
数字化转型对高校财务队伍提出了全新的、教高的要求,既需要扎实的财务专业知识,又需要精通信息技术与数据科学的复合型人才。事实上,此类专业人才在高校是匮乏的。现有财务人员不仅知识结构老化,就连数字化思维与技能也无法适应信息化环境下的工作要求。所以,人才的短缺会制约财务信息化系统的深度应用与价值挖掘。更为严峻的是,人才短板与安全意识的不足还会促使安全保障体系过于薄弱。随着财务数据向云端集中、向网络开放,数据泄露、网络攻击等安全风险急剧上升,无论是师生信息还是科研等信息都是非常重要的,若是技术防范手段相对落后,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机制不健全,重要的信息泄露必然会影响高校声誉与形象,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3.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策略分析
3.1 加大资金投入,夯实数字基建
充足的资金保障是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能够顺利推进的基石与前提。数字化转型并非简单的设备更新或软件采购,往往涉及硬件、软件、网络、安全及运维等工程,必须高层管理的全面支持。面对有限的财政拨款,高校必须创新投融资模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一方面,要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争取将学校财务信息化项目纳入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支持范围,获取专项资金扶持。另一方面,也要主动拥抱市场,深化与科技企业的战略合作。比如,可借鉴神州浩天等行业领军企业的发展路径,通过联合研发、技术共建等方式,引入合作方的资金、先进设备与前沿技术,分担建设成本与风险。同时,将国产大模型等创新技术引入财务场景,比如,与 DeepSeek 等国产大模型合作,开发智能客服、智能审核等应用,减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用较低成本实现智能化升级,为财务信息化的全面深化提供高性能、高可靠、高安全的数字基础设施。
3.2 打破数据壁垒,推动系统集成
数据是数字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也是最大的宝贵资产,所以,高校必须打破数据壁垒、推动系统集成,这是实现财务信息价值最大化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高校内部的业务系统面临着独立建设、标准不一的问题,导致数据重复录入、信息不一致、共享困难,制约了管理效率与决策质量。为此,高校需要将数据治理作为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任务,从顶层设计入手,制定全校统一的数据标准、数据模型与数据管理规范。同时,以财务数据为枢纽,推动财务系统与其他业务平台的一站式对接与深度融合,实现数据的自动流转与实时共享,促使高校形成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的良好格局。比如,将财务系统与教务系统对接,实现学生缴费与注册信息的自动同步;与科研系统对接,实现项目预算与经费执行情况的实时监控。如此,就可通过深度的系统集成彻底消除信息孤岛,形成完整、准确、及时的数据资产,为后续的智能分析、科学决策与优质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3.3 完善制度规范,促进业财融合
制度是保障财务信息化建设规范有序运行的“软件”基础,也是促进财务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催化剂”。高校必须明白技术的应用离不开制度的引导与约束,若仅有先进的技术平台而缺乏配套的制度规范,信息化建设很容易陷入“重建设、轻应用”的困境,无法真正发挥效能。所以,高层管理需要将制度规范建设贯穿于财务信息化全过程,建立的全方位、多层次制度体系,以确保能够覆盖数据标准、业务流程、操作规范、岗位职责、绩效评价等内容,促使各部门数据产生、流转、使用等环节可积极履行子的责任,配合财务部门展开信息化管理工作。同时,高校还要通过完善制度去固化优化后的业务流程,明确各环节的审批节点与控制要求,将财务管理的要求内嵌到业务活动的全流程中,以实现财务对业务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与事后分析的全过程管理,让财务工作从被动的核算、监督角色,转变为价值创造与战略伙伴,为学校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治理能力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3.4 强化人才引育,筑牢安全防线
人才是驱动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安全是信息系统稳定运行的底线保障,二者必须相辅相成,是缺一不可的。所以,高校必须要实施积极的人才引育战略。在“引”的方面,要打破常规,面向校园与社会公开招聘具有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背景的高端技术人才,优化队伍结构。在“育”的方面,要建立常态化的培训机制,通过专题讲座、技能竞赛、项目实践等形式,全面提升现有财务人员的数字素养与业务能力,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早日从“核算型”朝着“管理型”、“价值创造型”转型。同时,高校还要将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置于重要位置。除了需要健全覆盖物理环境、网络、主机、应用、数据等全方位的安全防护体系,也要采用加密技术、访问控制、安全审计等手段为校园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以确保高校的财务在强化人才引育与筑牢安全防线的双轮驱动下高速发展,行稳致远。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是顺应数字化转型背景、提升治理能力的必然选择与核心引擎,高校想要必须要加强关注,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夯实数字基建、打破数据壁垒,推动系统集成、完善制度规范,促进业财融合、强化人才引育,筑牢安全防线等措施去从“传统的核算型”向“现代的决策支持型”与“价值创造型”加速转变,以高效、智能、安全、协同的现代化财务管理体系,为高校“双一流”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数字动能,最终实现教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刘明婕 , 赵森 .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研究 [J]. 中国农业会计 ,2025,35(14):75-77.
吴诗怡. 大数据时代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困境和出路[J]. 经济师,2025,(06):93-94.
黄昊颖 . 基于数字化赋能的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J]. 纳税 ,2024,18(29):88-90.
贺子君 . 数字赋能视域下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研究 [J]. 会计师 ,2024,(08):114-116.
吴海燕. 数字化背景下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研究[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23,26(19):69-72.
作者简介:庄幼玲(1982 年10 月)女,福建省惠安县,汉族,本科,职称: 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财务管理。